姚小娟
在學校里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他們由于先天條件和后期培養條件的不同,相互之間具有一定的差距,即使是在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教授,學習成績也會有很大的差距,信息技術科目上也是如此,每個人在之前接觸信息技術的程度不同,學生之間有明顯的能力差別。所以,為了更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我們應該采取分層教學的模式,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運用教學方法,制訂教學目標,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和提高。那么對于該如何進行分層教學,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根據教學目標進行分層
給教學目標進行分層是為了給不同水平的學生制訂符合實際的學習計劃和任務,讓學生能夠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學習,逐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體會到信息技術課的價值和樂趣。根據教學目標進行分層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主要是基礎性學習,重點在于掌握好基礎知識和技能,能模仿完成相關的操作和訓練;第二個層次是提高性的學習,在基本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自主探究,還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第三個層次是拓展性學習,在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剖析和探究,能夠透徹理解教材,并且學會拓展和延伸,做到熟能生巧。
二、根據學生個體進行分層
根據學生來進行分層,讓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和缺點,揚長避短,發展自己的潛能。對此老師需要準確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準確分層。通過組織實踐活動或是小測驗,大體了解學生的一些基本情況,根據所了解到的情況來進行分層。對于信息技術課來說,要了解學生對計算機的運用情況、學習情況以及一些軟件的使用情況等,然后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分層。例如,第二章“管理計算機”中,主要是講現代計算機技術對于世界的影響,在開始講課之前,可以先讓每個學生談談自己對計算機的認識,通過發言,老師可以大體知道每個學生對計算機的了解情況,以此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對計算機認識比較深刻,經常使用電腦,且有濃厚的興趣,發展空間比較大;第二個層次是對計算機有基本的了解,會一些基本的操作,但是比較難的操作就相對不會;第三個層次是基礎比較差,基本很少接觸計算機,興趣也不大,學習能力比較弱。通過分層,針對這些學生進行分組教育,并且進行相應提升,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可以按照這樣的分組來布置,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布置一些高難度的作業,對于中等生可以在基礎上稍微增加難度,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則是以掌握基本技能為主,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這樣的分層可以把每個學生的水平都顧及到,讓他們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提高自己。
三、制訂分層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對教學目標分層就是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符合自己個性和實際情況的學習方式,不斷提高自己,培養自己的良好習慣和實踐能力,活躍自己的思維,發展創新精神。對于信息技術課來說,教學方法注重的是實踐和運用能力的培養。因此,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會自己學習,或是讓基礎好的學生來帶動和幫助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對于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多多進行鼓勵和幫助,對于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可以相對地提出比較高的要求,讓他們優化自己,提高自己,發揮自己的潛能。還可以根據實際的課堂情況相應地調整課堂教學方式和進度。
四、采用分層教學評價
在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分層的基礎上,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為了公平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學評價也應該進行分層。如果只是用一張一模一樣的試卷來評價所有學生的成績,肯定會不公平,同時也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也不能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所以,分層評價是很有必要的。對于高層的學生要采用高標準、高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己,超越自己。對于中層次的學生多采用鼓勵的方式。揭示出他們的不足之處,并且為他們指明前進的方向,鼓勵他們努力向前。對于層次較低的學生,應該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擅長點,根據他們的進步和努力給予肯定和表揚,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對于信息技術課來說,操作是最主要的,這就要對他們的作品進行分層,用不同的標準來考核他們的作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應該采取分層教學的方式進行,把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根據學生的個性狀況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方法,因材施教,讓學生們揚長避短,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緩解兩極分化的現狀,提高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效率,為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和因素。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韓橋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