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丹
摘要:新課改要求教師改變主動教學的模式,提倡聯合學生進行高度自主、相互合作、探究型的課堂學習,因此教師在課堂內容、課堂形式上需要做充足的準備,以引導學生在緊密圍繞課程目標的基礎上展開活躍的教學討論,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同步訓練學生求異思維、衍射思維能力。教師也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素養,以應對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
關鍵詞:新課改;求異思維;衍射思維;語文
從2001年國務院提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后,新課改已成為當下教育的主要潮流。語文課堂的教學形式可以干變萬化,但歸根結底必須契合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因此厘清課堂上的師生關系尤為重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的工具屬性決定了其基礎課程的地位,教師則應當退出主動教學的位置,引導學生正確熟練地使用語文工具。
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強調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其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要切實改變“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理念,積極推動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和交流者,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在平等的氛圍下,使學生學到所應具備的知識,鍛煉技能,培養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緊扣課程目標,鼓勵學生主動思考
新課改的課程目標反對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所以,在課堂內容的準備上,要求教師不僅需要將教學大綱的知識點囊括,還需要盡力培養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和主動思考的能力,繼而提高其社交、藝術鑒賞、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合理凸顯教師的主導作用
新課改在提倡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同時,并未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既然是由教師來上課,那么整個課程所包含的信息量和指導意義就必然是由教師來決定,節奏快慢亦然。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對自身適當的定位,可以引導學生更高效率地獲取更多的知識技能,體會更多的情感、情境。
1.郊游式教學
我們將一節語文課堂比作一次歡快的郊游旅行,學生是對行程并不了解的隊員,而教師則是團隊導游,當郊游隊伍在導游的帶領下,或快或慢地行進于鳥語花香的山谷中時,導游適時地講解各種綻放的野花和在草叢中樹枝頭起落的飛鳥。導游帶領著大家在景色最為優美的地方逗留,讓隊員們或遠或近地去感受大自然的寫意:有的隊員去追逐被驚出的野兔,有的隊員徜徉在果樹花叢之間,有的隊員淌進涓涓小溪與魚群嬉戲,有的隊員倚坐在石頭旁邊享受陽光。流連忘返之間,導游一聲哨響,帶著大家向下一個美景繼續出發。一天的行程,讓所有人意猶未盡,夢縈難忘。語文的教學不應該就是這個樣子的嗎?
2.維護教師的主導地位
學生的共同點是崇尚自由,一個班級的學生個性特點、思維方式各不相同,所以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是相對的,并非任由其天馬行空。啟發型教學和探究式的互動是新課程的基本形式,但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掌控氣氛,最終課堂將變成一節自由的娛樂課。所以,既要維護課堂上教師的主導地位,又要保證學生自發學習、自主思考的主體地位,場面的平衡和大局觀的掌握是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
此外,教師的個人魅力修煉也必不可少。人的個性是主體在特定的社會關系和教育關系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只有個性才能影響個性的發展和定型。”當代的學生雖然更為獨立、崇尚自由,但不可否認,鑒于大多數學生為獨生子女的現狀,較為匱乏的朋友圈使其對自身喜愛的人或物有更為直接的表現,有強烈的偶像需求。因此,一個正義、自信、具有正面偶像意義的教師出現在學生面前,必然贏得學生的喜愛。將學生的眼光從各種娛樂明星的身上轉移至教師“明星”身上,對學生個性的正面塑造和價值觀的正確樹立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積極引導活躍的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是指思維主體對某一研究問題求解時,不受既有信息或思路的限制,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尋求解決問題的不同答案的一種思維方式。求異思維是創新思維的基礎,屬于辨異思維,包含逆向思維,它最大的特性就是不受特定模式的局限,走出思維定式,能以不同的視角來分析,對學生不斷提升創造力非常有益。在以教師為引導者的課堂上,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尋找文中的求異思維,并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
如《燭之武退秦師》一課,文中的鄭伯、燭之武在說服他人時均采用了典型的差別思維。鄭伯看燭之武有怨言,直接先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后告訴他“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這樣一個與燭之武切入點不同的事實。同樣,燭之武在勸說秦伯時,也先避其鋒芒,承認“鄭既知亡矣”,然后反秦伯欲與晉國瓜分鄭國的想法直接告訴他一一好處全是晉國的,你沒有。
在文中既有的例子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在課文中還有可能出現哪些不同的情節呢?實踐證明,學生的發現力是驚人的,比如:①如果鄭伯不先承認錯誤,燭之武還會出面去見秦伯嗎?②燭之武說鄭國不滅,可以為秦國使節過往提供方便,那晉國也可以啊,如果瓜分了鄭國,秦國使節經過自己的領地不是更方便?③與秦穆公有違約過節的是晉惠公,而現在的晉文公重耳是在秦穆公幫助下當上晉國國君的,如果秦穆公不聽燭之武的挑撥之言呢?④燭之武即使勸退了秦國,如果秦國沒有派人幫忙守衛,晉國是不是還會執意攻打鄭國?
四、先發散后收斂的衍射思維
求異思維有靈活性、積極性、多元性、試錯性等幾個典型特征,其中多元性求異即衍射思維,也是我們常說的發散思維。學生個體思想活躍,百家爭鳴的現象出現,說明求異思維引導的效果已經顯現,接下來教師所應做的是聯合作為思維主體的學生逐一試錯,為尋求科學合理的解題答案而不斷嘗試、糾偏、論證,在探究過程中反向地激發思維主體的批判態度,反復錘煉其思考方式,最終再收斂思維,共同得出群體認同的正確答案。
為引導學生談論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適當拋出問題,例如,在《燭之武退秦師》中,如果是你的話,你將如何說服燭之武出面去勸說秦伯呢?你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去勸說秦伯退兵?
實踐中,學生給出了許多種回答,對于第一個問題,比較典型的有以下幾種:①許諾給燭之武足夠的賞賜;②用激將法,假說鄭國無人能退秦;③用燭之武家人性命逼迫燭之武就范。
其實這些回答里邊并沒有標準答案,無人能確定使用這些手段是不是就能使燭之武答應去勸說秦伯,但提出問題旨在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同時,根據學生提出的回答,教師可以協助加以分析,結合背景、場景、人物性格等尋找邏輯上行得通的說法,達到收斂思考的目的。
五、正確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
當前新課改、素質教育已漸入主流,多媒體作為新語文課堂中的一種重要教學手段,可以彌補傳統語文教學方式在視聽方面的缺陷,使課堂表現形式多樣化,內容更加充實,引起學生的參與欲望。但無論用何種形式的教學,內容才是一節優秀課堂的靈魂。教師在進行課件制作時,重點應放在如何圍繞教學大綱展開學生有興趣的學習、討論,而非如何利用花哨奇特的課件吸引學生眼球,否則將脫離了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初衷,走向了一個為課改而課改的極端。言必稱多媒體,“無多媒體沒資格上課”,多媒體做得漂亮就被認為是好教師等怪象使新課改為形式所掩,有作秀之虞。
多媒體作為新型教學工具,可以直觀、多方面地展示板書或口述無法表現的復雜關系,可以便捷地調用各種資源補充課堂形式,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延伸,等等。總之,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方式的關系是互補而非取代,遵循新課改理念的多媒體教學應該是為課堂內容服務的,不可本末倒置。
六、提升自身素質,應對課堂教學挑戰
在新課改不斷推進的背景下,教師只有不斷地提升自身各方面素養,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教學專業知識素養、文學知識素養,以及教育學、心理學等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素養。
語文學科輻射面廣泛,除了語言使用的工具性知識面以外,還涉及藝術、歷史、地理、社科、政治、天文等,這要求語文教師不僅要有廣泛的知識面,更要有精心的課前準備,在新課程的教學方法下,活躍的課堂思維隨時考驗教師的學識及應變能力。
比如在上文的《燭之武退秦師》課堂上,學生提出,晉文公退兵的三個理由表面雖然成立,但無法保證秦國留在鄭國的守兵退去之后,仍不進攻鄭國。
一般教師對于這種問題是無法進行回答的,只能不予深究。但為了避免打擊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教師如果能夠在課前有充分的準備,就可以從容地要求學生課下在學有余力之時先自行尋找答案,然后再與教師互相印證答案。
實際上,《左傳》由于從撰寫的出發點考慮,并未完整記錄當時的情況。在《史記·鄭世家》中記載:“秦兵罷。晉文公欲入蘭為太子,以告鄭。鄭大夫石癸日:‘吾聞姑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當有興者。子蘭母,其后也。且夫人子盡已死,余庶子無如蘭賢。今圍急,晉以為請,利孰大焉!遂許晉,與盟,而卒立子蘭為太子,晉兵乃罷去。”原來,鄭文公有一子名蘭,流亡時受過晉文公恩惠,比較親晉,晉文公要求鄭國立蘭為太子的要求得到了滿足。另外晉文公的仇人鄭大夫叔詹自殺了,而且晉國其實對秦和楚仍存有忌憚,所以晉文公這才順水推舟退兵,休養生息。
同樣,學生還有許多疑惑,例如,第一,如此足智多謀、膽識過人的燭之武,為何不被重用?第二,面對發牢騷的燭之武,鄭伯為何不安慰、許諾?第三,氣沖斗牛、牢騷滿腹的燭之武,為何答應鄭伯出使秦營?第四,養馬為生的燭之武何以敢出使秦營?這些問題只要做夠功課,都是可以解答的。
契合新課改理念的課堂形式是多樣化的,教師應結合自身及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但總體的理念和出發點必須以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為標準,要秉承著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正確發展的宗旨和原則實施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