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燕
摘要:多媒體技術的學科運用創新作為教改的成果體現之一,有效地提高了初中數學教學效果,為初中數學創設了更加優質、科學與高效的教學平臺。成功的數學教學要有靈魂,即要使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而培養學生進行思維創造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關鍵詞:信息化;初中數學;問題意識;培養
一、正視初中生數學問題意識的現狀
在很多課堂中,學生習慣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卻很少能自己提出問題,有些概念并未真正理解,有些知識的由來和“所以然”更是一知半解,學生有疑卻不問,這是為什么呢?
1.教學的封閉性讓學生無疑可問
傳統的結論性教學,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已經習慣教師給出現成的結論或答案,這樣的一種課堂氛圍也讓很多學生不敢問,所以就放棄了提出問題的念頭。
2.教學的“功利”性讓學生無機會問
在傳統的課堂上,大多數教與學的行為均由教師或部分優等生包辦代替,當教師發現學生提出的問題思路不對時,往往會打斷學生的表述,這樣一種不給學生機會提問的教學,不能讓學生的學習技能得到進一步的鍛煉與提升。
3.過于依賴聽覺阻礙了學生問題產生
傳統的課堂教學過于重視聽覺接收信息的功能,同時學科課程的開設也阻隔了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從而影響到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
二、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與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1.巧借信息化創情景激發問題意識——想問
思維通常是由問題情境產生的,問題源于情景,數學情景是含有相關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情景,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例如,在“有理數的乘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一段有關拉面的視頻,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拉面在拉面師傅的手中逐漸變得越來越多,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促使學生進行認知結構的重建。所以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創設相關的數學知識情景,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學生問題意識。
2.借鑒信息化營造民主氛圍培養自信心——敢問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促進學習的關鍵乃是教師和學生個人之間關系的某些態度和品質”,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的表現和發展。現代教育技術讓教師營造寬松、民主的氛圍,提供適宜探究的學習環境。例如,復習八年級數學“四邊形”這一章時,我在課件制作上,利用熱鏈接把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特殊平行四邊形等主要的知識點,把相關的動畫和圖片都融合在了一起。把課件放在服務器上,在網絡教室進行教學時,讓學生根據自己需要,有選擇地學習主要內容。這樣教師與學生都成了學習者,學生不僅可與同學進行學習交流,也可同教師探討問題,形成了交互式學習氛圍,還可通過網絡查找一些相關的資料,在愉悅、民主的課堂氣氛中,師生的思維處于一種積極活躍狀態,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答。
3.利用信息化擴展課堂容量拓展知識——善問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相融合,有利于學生知識視野的拓寬,學科的融合。例如,學習七年級下冊“統計調查”這節課時,我充分利用課前準備好的PPT課件,通過鏈接互聯網,有效通過編號(字母),對新聞、體育、動畫、娛樂、戲曲五類電視節目的喜愛情況現場進行調查統計,在探究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們形式多樣的問題脫口而出。現代教育技術融合了學科知識,讓學生能夠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觀察,養成善于觀察的習慣,從而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4.借用信息化展現知識過程提升能力——會問
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需要經歷一個從敢問到愛問再到會問的過程。在教學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較輕松再現這一過程。例如,在教學勾股定理的證明時,教師可以制作生動有趣的課件與學生共享,介紹《周髀算經》里勾股定理的記載,及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發現勾股定理的事跡。教師還應試著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歸納總結,進而提出勾股定理,這樣能把勾股定理的精華之處一步一步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讓他們充分感受其魅力。然后再用多媒體展示勾股定理的探究歷史與證明方法,讓學生感受數學家們的奇思妙想。這樣在多媒體手段的支持下,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成了一間功能齊全的“數學實驗室”。不斷地問,不斷地嘗試,不斷地探究,讓學生知道數學需要探究、歸納,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