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云貴
作為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僅在中國的大街小巷掀起一般“舌尖熱”,也受到了海外觀眾的廣泛關注和喜愛。正如總導演陳曉卿所言,該紀錄片的一個重要目標是以美食作為窗口,讓海內外觀眾領略中華飲食之美,進而感知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變遷。該紀錄片在呈現各色美食之外,還展示了普通中國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了人和食物之間的故事,透過美食來看中國社會,展現中國之“變”。
《舌尖上的中國》英文版為對外展示中國之“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已經有不少學者對此展開了討論,但是談到飲食翻譯,學者們會自動聯想到目的論,進而討論目的論如何運用于此,直譯、意譯、加譯、釋譯等,翻閱眾多關于研究飲食或菜譜翻譯的文章,大都脫不開目的論和功能理論,這樣的研究不免有些老生常談了。但是仔細觀察不難看出,《舌尖上的中國》中蘊含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紀錄片將各地的飲食文化展現的淋漓盡致,觀眾在領略美食的時候,不知不覺地感受了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因而《舌尖上的中國》的英譯本的翻譯也便具有了濃厚的文化意味,但是如何在英譯本的翻譯中保持中國的文化特征,讓翻譯不失去中國味道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試著運用韋努蒂的翻譯策略、歸化策略和異化策略來淺談《舌尖上的中國》英譯本的翻譯技巧。
一、異化策略和歸化策略的內涵
韋努蒂認為異化在翻譯上就是遷就外來文化的語言特點,吸納外語表達方式,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采取相應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即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使用異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慮民族文化的差異性、保存和反映異域民族特征和語言風格特色,為譯文讀者保留異國情調,讓讀者感受到原汁原味。歸化是要把源語本土化,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歸化翻譯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欣賞性,同時又能做到很好地保留源語言的特征,為翻譯提供了可行的策略。
二、異化和歸化策略在詞中的應用
1.異化策略在詞中的應用
異化策略強調的是用目的語讀者不熟悉的語言,來展示異國的文化。典型的例子是《舌尖上的中國》這個標題的英譯,官方英譯為“A Bite ofChina”。這樣的表達似乎并不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然而卻恰如其分地引起海外觀眾的注意。“bite”既可以指“飲食”也可以理解為“了解”,一舉兩得。雖然表達方式對目的語讀者而言很生疏,但對于保持中國語言的特色,傳播中國文化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異化策略的另一個集中體現,是菜名音譯,如‘jiaozi”。近年來中國的發展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從國外中國城的數量便可顯見。筆者有幸在美國待過一段時間,期間去過的中國城里餐廳里的宮保雞丁都標注為“KongpaoChicken”,稍微對中國飲食有些了解的外國人,都可以輕易地說出“KongpaoChicken”這個菜。如果“kongpao”可以被接納,并且傳播中國文化,那么‘jiaozi”在《舌尖上的中國》中這樣的表述,逐漸被國外觀眾接受,也并不是難事。如此,傳播中國文化的作用更為鮮明。
2.歸化策略在詞中的應用
歸化策略強調的是用目的語讀者熟悉的語言來展示異國的文化。臘汁肉夾饃(soup sauce Chinese hamburger)、炸藕夾(deep-fried lotus root sandwich)是比較典型的歸化策略。“hamburger”“sandwlch”本身已經是海外觀眾比較熟悉的表達方式,他們看到這兩個詞,已經能大致理解肉夾饃和藕夾是哪一類的東西,這樣看來,這種表達更易被海外讀者接受,并且幫助他們理解中國的文化。
三、異化和歸化策略在句子中的應用
上面都是從詞的角度分析異化和歸化策略在其中的應用。下面我們再來從句子的層面談談異化和歸化策略在其中的應用。
例1 ST:“藕斷了就破了賣相,灌進了淤泥就更賣不出價格。”
TTl: “The lotus roots can't sellwell if they are accidently broken withbad appearance or even can' t sella goodprice with mud in them.”
TT2: “The lotus roots can't fetcha good price if they are accidendy brokenor have mud in them.”
從例1中不難看出TT1是典型的異化策略,將具有中國特色的詞語“破相”翻譯為“bad appearance”,雖然詞語的意思沒有偏頗,可是這樣的翻譯會讓讀者感到莫名其妙,從而影響對原文的理解。而TT2的處理方式則傾向于歸化。事實上“破相”在原文里是擬人的說法,翻譯出來顯得晦澀難懂,因而直接將其處理為“broken”非常得體。這樣的處理方式,顯然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
例2 ST:中國的云南,歷來不是大豆的主要產區,可卻不妨礙這里擁有悠久的豆腐歷史。
TTl: Yunnan has never been amajor soybean production area, but it hasa long history ofmaking tofu
TT2: Yunnan has never been amajor area of soybeans, however, thisdoesn' t stop it have a long history oftofu.
從例2可以看出TT1是比較典型的歸化策略。將“可卻不會妨礙”巧妙地用轉折連詞“but”代替,既保持了原文原有的意思,又能讓讀者理解清楚。而TT2是將“可卻不會妨礙”直接翻譯出來,雖然保留了原義,但是生硬難懂,妨礙中國文化的傳播。
從上面簡單的分析可以看出,異化和歸化策略在《舌尖上的中國》中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相輔相成,互相補充,互相依存。韋努蒂也說過,沒有絕對的異化,也沒有絕對的歸化,異化和歸化是相互對立統一的。在筆者看來,不論異化還是歸化,最后能夠實現中國文化的傳播,那么都應加以運用。筆者所舉的例子有限,歡迎對《舌尖上的中國》和翻譯策略感興趣的學者繼續討論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