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摘 要:在當前時期,醫院不斷的變革統計工作,目的是切實的發揮出該項活動在管理工作中的意義,保證統計活動在信息使用等方面可以提供精準的參考,防止統計活動過于形式化。作者具體的分析了當前統計活動面對的不利現象等內容。
關鍵詞:醫院統計;醫院管理;指標體現
醫院統計活動在信息使用等方面為高層人員提供精準的參考。統計活動的深度會對決策的最后結果產生很大的影響。當前時期我國的衛生事業開始朝著信息化的方向發展,此時統計活動不論是在具體的模式亦或是發展方向方面都出現了很大的改變。通過建立平臺,能夠明顯的提升效率。不過也因此,導致工作顯得非常固化,缺少創新性。在當前醫改工作開展的如火如荼時,在這個大背景之下,必須積極的對醫院統計活動進行創新。
1 定量判定收治病種難易程度
1.1 定量分析收治病種難易程度
病種收治和學科發展之間有非常緊密的關系。各個科室的醫療水平提升通常都是靠著解決復雜病癥而實現的。很久以來,我們一直面對著怎樣定量分析收治病種的難易程度?該內容不論是對哪個醫院來講都是一大難題,第一是因為病癥和病患復雜,就算是相同病種,經常會因為病人的年紀以及身體情況和發病的緩急等要素的不同而導致病種的癥狀不一樣。第二是因為目前還缺少可以準確判斷難易性的模型。綜合來看,難易程度到底和什么有聯系呢?怎樣權衡這些要素?怎樣結合已明確的要素建立合理的模型?這些問題都是當前時期必須認真分析的問題。除此之外,還缺少專門用以評判的平臺。病人從最初進入醫院到康復出院,這個過程的各種信息累積到一起,其量非常龐大,假如單純的靠著手工模式來分析根本無法實現。目前絕大部分的醫院都使用了基于業務數據的醫院信息系統,希望可以借助體系,建立完善的平臺,輔助我們開展好病種難易性判定工作。
1.2 病種難易程度和醫療費用的控制
最近幾年,看病費用呈現出不斷增加的態勢,這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很多的社會矛盾。目前國家已經積極的開展醫改工作,而且推行了醫保制度,今后看病將會按照病種來收取費用。所有的醫保管理組織,要明確病種價位,要認真分析病種難易性等要素對費用的干擾。針對醫院來講,由于目前還無法有效的判定病種的難易性,因此醫院對于不斷增加的住院費,無法精準的判定出其中的原因。要想明確費用的不合理變化,第一要做的就是準確分析難易性的變化。
1.3 病種難易程度和分級救治
要實現“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的設想,在政策層面理應有分級救治的病種范圍標準。而這種標準的制定是以定量判定病種難易程度為基礎的。不論是何種級別的醫院,在工作時都要弄明白本單位收治病患的病種類型,如常見的闌尾炎,最好是在一級醫院診治。而三級醫院主要治療那些病癥較為復雜的病患。通過這種級別劃分,能夠更好的調配國家的衛生資源,能夠解決好廣大群眾看病困難的問題。不過當前還不存在此類按照病種的難易性劃分的分級救治標準。
2 構建環節統計指標體系
2.1 終末向過程質控的轉變是趨勢
由于存在時效性不強的問題,使得終末向過程質控的轉變將是發展趨勢。關注在院患者的情況,設計一套對在院患者相關情況的監控和預警指標體系,對在院患者的費用和費用構成、住院日及平均住院日、診療活動各個環節、醫藥護技等各類人員的工作效率等作出動態適時監控,并及時發布,結合臨床路徑研究,對規范診療活動,加強醫院管理具有創新的意義。但目前的情況是,從環節指標的制定,數據無的定義,指標體系的構建數據采集整理計算的依托平臺還都沒有出現,以實現過程質控為目標的環節指標體系構建存在很大難度。
2.2 指標體系的構建要據實務實
對于環節統計指標系統來講,在建立時必須依據具體情況。我們所期待的效果體現在如下的幾個層面中。第一,指標應該有較好的剛性,應該可以真正的反映問題。當前的指標就存在著判定指標不是很清晰的問題,每個人的理解都會有偏差。引起這類指標中五項具體指標,如門診和出院診斷符合率、入院和出院診斷符合率、臨床和病理診斷符合率、術前和術后診斷符合率及放射和病理診斷符合率等剛性不強。在傳統醫院統計指標中的治愈率、有效率、院內感染率等,通過多年工作來看,其并無法合理的反饋出醫療的品質。其次是指標應該有非常好的可操控性,降低人為活動對其產生的干擾。指標在計算時應該有最初的數據作為參考。否則此類指標將無法實現其存在的真實意義。
3 定量評價醫療質量
3.1 醫療質量是核心
醫療質量是醫院管理的核心和主題,是確保醫院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醫院統計工作的重心應該轉移,即從以工作效率的評價分析為主向對醫療質量的評價和管理方面轉變。
3.2 構建真正反映醫療質量的指標體系
通過分析發現對醫療品質有影響的要素非常多,而且牽扯的工作點也很多。在當前的醫療體系中的診斷質量、管理質量和治療質量等還根本不能達到全面分析評價醫療質量的效果。具體來說,面對如下的一些問題。第一,指標設計方面的問題,其剛性較低。第二,結局會受到人為活動的干擾。第三,反饋的問題不但不及時而且還有較大的失誤。在當前階段工作的重點是建立一個真正能夠體現醫療品質的體系。此處講到的指標含義非常廣,既可以是環節性的也可以是終末性的。目前國際上一般使用“住院死亡類指標”、“重返類指標”和“負性事件類指標”來評價醫療機構的醫療質量,在工作中可以借鑒。理想的情況是建立科室和醫生臨床工作質量評價體系,把醫務人員的工作數量、工作質量、服務質量、落實規章制度和滿意度側評等方面分解成若干指標,分別賦子權重和分值,建立評估模型,開發科室和醫生臨床醫療質量評價系統。
4 豐富統計工作的內容
目前,絕大部分醫院的統計活動主要內容有兩點,分別是經濟核算以及醫療統計。不過這兩個內容并不是屬于同一個機構的。當我們處理信息時會面對如下兩種情況。第一,經濟核算數據重點分析成本率的變化,無法精準的論述在收入中不恰當的增長要素。第二,醫療數據圍繞效率指標就數說數,無法結合費用的改變而展開細致的分析。第三,無法將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有機的融合到一起。第四,數據出自很多部門,有失精準性。要想將上述現象處理好,就必須認真的研究將經濟核算和統計活動有效的融合到一起的方法,同時還應該擴展統計內容,只有這樣才可以確保利潤和社會意義保持一致。在具體的工作中,統計人員必須站在較高的層面上分析,對于醫院來講,要合理的設置機構,調整工作內容。
在當前階段,為了防止醫院的統計工作太過單調,內容太過死板,就必須對其革新。要豐富它的具體內容,更好地為決策的制定提供參考信息。雖說該項工作非常艱巨,不過我們堅信在廣大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國的醫院統計工作一定可以打破局限,迎接輝煌。
參考文獻
[1]周媛.醫院病種質量管理和費用控制的探討[J].中國病案,2008,9.
[2]孫明,樊小玲,武強.新時期軍隊衛生管理統計工作轉變分析[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8,8.
[3]任素娟.我國醫療質量評價指標中存在的問題[J].遼寧醫學院學報,2009,2.
[4]王坤,馬謝民.基于國際醫療質量指標體系的醫院醫療質量評價[J].中國醫院管理,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