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焱菲
【摘要】識字是閱讀和習作的基礎,也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多種途徑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創新的識字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提高識字效率。
【關鍵詞】低年級 識字教學 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040-01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好語文,關鍵在于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們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態,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語文學習中體驗進步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這正是語文教學的切入點。在低年級的課堂中,孩子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又會給識字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所以提升識字教學的效率尤為重要。
一、識字教學的重要性
識字教學要樹立“大語文、大課堂”意識,積極挖掘有效的識字資源,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生活,在時間空間上拓寬學生識字渠道,讓識字教學走向多元,讓學生在多元化的識字環境中認識漢字,運用漢字。
1.識字是學生閱讀和學習的基礎,是認識文明的階梯,是社會發展和生存必不可少的,也是了解和發揚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基礎。
2.義務教育規定的基本教學內容,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識字教學的開始是要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讓學生能夠了解漢字的基本筆畫和漢字的基本常識。能夠獨自自主的去學習和了解不懂的漢字,學會使用適合自己的識字方式,學會用字典查生字。[1]
二、識字教學效率低的成因
造成識字教學科學性不強,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一下主要有:
1.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著急點偏移,過多的時間用在理解課文內容,擠用了識字時間,年段教學特征不是很明顯。新課標指出,識字寫字和朗讀教學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因此,教師應牢牢樹立扎實基礎的意識,把教學的主要精力放在識字寫字和朗讀教學上,扎扎實實地完成識字任務。
2.視野狹窄。教師忽略了學生的生活,在生活中隨時隨處識字,語文源于生活,生活中語文無處不在,學生的校內外生活是學校教育資源開發的重要領域。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課外識字的已有經驗,提高識字效率。
3.不注重識字方法的指導,輕識字能力的培養。識字方法的多元化,讓學習興趣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我們教師過多的被教參和資料所束縛,追求約定俗成的規矩,久而久之,對學生的創造性是一種抹殺。
三、提高識字效率的方法
(一)激發興趣,提升識字愿望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識字提出要求: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因此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利用多種渠道,培養學生識字的愿望。[1]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極不穩定,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況且單純的識字甚是枯燥,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形象直觀的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如在教學“鳥”這個字時,可出示一幅小鳥畫,問學生:“鳥是什么樣兒的?”邊歸納邊用粉筆在黑板上寫:“第一筆,撇像鳥嘴;第二筆,橫折鉤像鳥的頭;第三筆,點像鳥的眼睛;第四筆,橫折折鉤像鳥的身子;最后第五筆,橫就像鳥的尾巴。”在整個過程中,點明眼睛是一個人心靈的窗口,如果在寫“鳥”的時候丟掉那一點的話,鳥兒將無法飛向廣闊的藍天。通過形象直觀的描繪,加上豐富有趣的想象,學生就能很好地掌握這個“鳥”字,而且不會丟掉那一點了。
2.利用游戲,調動興趣。教師可以在班級開個“生字銀行”,給小組發放一本練習本,當作“銀行存折”,每個組員的這一頁當作“個人帳戶”,挑選一個識字較多的學生做“銀行行長”,每次學完一課后,讓其他學生去“銀行行長”那兒存字,認對幾個就記幾個,完一個單元后,由“銀行行長”進行統計,看誰在這個單元存進的生字最多,存字最多的同學即為下一任“銀行行長”。這個游戲對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極為有效。
3.利用課件,讓學生觀看那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教學:日、月、禾、火、山等漢字時,可出示它們的演變過程,富有動感,使學生產生神秘感。
(二)識字方法歸納
1.猜字謎記字形。老師可以先給出謎面,讓學生嘗試寫出字形,也可以和學生一道編字謎。如:“第二次見面即觀”。
2.添筆畫。給漢字加一筆,減一筆,都會出現不同的字。例如:“日”字加一筆可以變成幾個字(目、旦、白、電)。
完整的學習過程從一個側面可以看作是一個記憶的過程,它分為學習、保持、再現三個節點。學習漢字也是如此,我們要及時的鞏固復習所學生字。學習后的三、四天是復習鞏固的最佳時機。而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25分鐘后再復習之前講過的生字,效果會更明顯。
在識字教學的活動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兒童的心理、生理特點,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入手,不斷改進漢字識記教學方法,寓教于樂,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參與學習,掌握知識,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實到語文識字教學的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讓學生了解中國漢字的文化,從小就愛上中國漢字,感受漢字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