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香
【摘要】在社會形態各異、成人思想各異情況的熏陶和影響下,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落后于經濟發展,小學生良性的思想道德意識還沒有形成,思想比較模糊,很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響而左右,他們的思想品質,自私自利、集體觀念差、愛國主義淡薄、缺少同情心等現象不同程度地在一些學生身上顯現,這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使《品德與社會》課這一特殊道德教育陣地開始面臨著前所未遇的挑戰。并影響著小學生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給小學生心靈的發展帶來了眾多的矛盾和沖突。
【關鍵詞】小學 美德 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058-01
如何解決當前《品德與社會》教學實效與教學初衷相背離的矛盾,改變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學而不信,知而不行”的狀況?方法很多,其中用大量的真實事例充實教學內容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
一、傳統美德能夠與《品德與社會》相融合
熱愛祖國,誠實守信,廉潔奉公,自強不惜,奮發進取、孝敬父母;尊師敬長;團結友愛;勵志勤學;謙虛禮貌;勤勞節儉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美德。如何使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在當代青年的身上發揚光大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重要內容。研究表明,學生的思想道德是由直覺的道德情感逐步形成的。《品德與社會》是作為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發展的綜合課程。根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了解社會和品的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等有機融合,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品德與生活》課教學中,通過傳統美德教育,可以激發、培養、發展學生的道德情感,以情感打開學生心靈的大門、在強烈的情感中把 真、善、美融化在心靈。這也是我們《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目標和任務。
二、傳統美德教育與《品德與社會》教學相融洽的方法
我國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寶庫中,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傳統美德故事,為我們教育學生準備了大量的素材。如何把兩者結合起來,古為今用,發揮中華民族歷史上優秀人物的榜樣作用,使學生擇善從之,架起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橋梁?我采取的方法是:多選傳統美德典故、名言進課堂。以傳統美德引路,為學生樹立榜樣,使抽象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形象化,具體化。具體來說,根據不同情況,有以下三種辦法:
1.針對教材中事例少的特點,增加傳統美德故事。百善孝為先,古來孝敬父母的故事數不勝數。如:“緹縈上書救父”,“黃香扇枕溫席”,“謝定住打虎救母”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教育學生真誠地、發自內心地尊敬、熱愛、關心和贍養父母,從根本上、從思想情感上去實行孝道;“紀昌學射于飛衛” “孔融讓梨”“管仲與鮑叔牙”“荀巨伯義不獨生”讓小學生繼承“團結友愛”的傳統美德,做到:關心人、團結人、同情人、幫助人、尊重人、信任人、容忍人、原諒人,不嫉妒人、不猜忌人。
2.針對教材中選用的事例較簡單,調換一些學生都知道的傳統美德故事。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翻開歷史,古今中外凡是有作為的人,哪一個不是經歷了一番常人難以忍受的磨難而后成功的?司馬遷著《史記》,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李四光確立“中國第四紀冰川說”,徐霞客遠游探險,茅以升主持建造錢塘江大橋。教育學生對待任何事物都要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滿足于現狀,不斷尋求新的答案。不怕人和艱難挫折,勇于追求真理,勇于攀登高峰,勇于攻克科學堡壘。
3.針對有些內容沒有事例,就把傳統美德補充進去講。如引用“祁黃羊薦賢”,“岳飛不徇私情”,“孫中山天下為公”,“江竹筠在烈火中永生”,“海瑞剛正不阿”。教育學生從小樹立對自己祖國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熱愛態度。
三、《品德與社會課》與傳統美德教育融合應注意的問題
將傳統美德教育與《品德與社會》課結合起來,要掌握好一個“度”字,在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之間尋找一個合適度。為此,在“度”的把握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與現代意識相結合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臻完美,強烈呼喚德育的保障作用,思想道德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促進和保證作用日趨明顯。許多部門、企業為了發展、為了獲取 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對員工素質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質要求不斷提高。當前小學生思想活躍,思維比較開放,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參與意識強,特別關注社會問題,喜歡探討社會熱點問題。所以,要使 《品德與社會》教學與傳統美德有機結合,就要適應社會需要,重點研究適合社會發展的,與時代相結合的,學生強烈關注的熱點問題,以熱點問題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2.辯證的進行取舍
中國傳統道德既有積極、進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極、落后、保守的一面,而且有時精華與糟粕相互混雜。因此,在品德與社會教學與傳統美德教育銜接時,要堅持批 判繼承原則。要有批判,有目的,有選擇地去講傳統美德。不能把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的某些思想觀念,行為原則原封不動地搬到現實生活中來,更不能用封 建糟粕來塑造新一代。在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時,讓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辨別現實社會中的善與惡,黑與白,美與丑,對與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3.貼近學生生活
長期的德育工作給人以啟示: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件比較枯燥乏味的工作,要針對教育對象思想變化的特點,把“大”道理講“透”,把“空”道理講“實”,把“死”道理講“活”。現在的小學生開始關注社會、家庭、社交等一些社會問題,思維獨特。因此,《品德與社會》課與傳統美德相結合必須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適應他們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把握中學生的思想脈搏、興趣愛好、需要追求等特點,才能貼近學生生活,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