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文 靳靜
印象中的技工院校應該是實訓車間一字排開,焊花點點、機器轟鳴的。但是,漫步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卻發現另一番景象:獨具特色的嶺南建筑讓人眼前一亮,廣彩、廣繡、陶藝、剪紙、牙雕、玉雕、木雕、欖雕、宮燈、掌畫等15個嶺南特色工藝大師工作室校門口一字排開。在這里,你可能忘記了自己身處技工學校,仿佛進入藝術殿堂一般。
更確切地說,校門口的這15個嶺南特色工藝大師工作室不僅成為了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有別于其他技工學校的特色,也成了廣州市區嶺南文化的一景:每到周末,不少家長便帶著孩子來這里學習這些嶺南絕技;一些外國友人來訪,也會被推薦來此體驗嶺南文化。
“當別的學校哪個專業熱上哪個專業時,我們不搞同質化競爭,走的是差異化路線,主打的是嶺南文化這張‘特色牌。在我們學校,最具特色的就是藝術類專業,水平并不比一些藝術類院校做得差,特別是嶺南文化類專業?!毙iL葉軍峰自信地說。
傳承源于責任
說起為什么要進行嶺南文化傳承,葉校長深有感觸,“現在社會上的一些人不認可我們技工院校的畢業生。目前,技工院校學生雖然說經濟地位有所提升,但是社會地位并沒有得到提升,大多數人不認可他們的文化品位,總覺得我們技校畢業生欣賞不了美好的東西,只懂干活、不懂享受、不懂藝術。這一點對我觸動很大,我想作為技工教育的工作者應該做點實事,扭轉社會上一些人對我們的片面看法。”
“另一方面,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快速產生經濟效益的加工業成為發展的主流,慢工出細活的工藝美術行業的發展卻遇到了瓶頸:定位不清,保護措施不夠,行業日漸式微,甚至陷入困境,產品種類減少,工藝萎縮,有的技術瀕臨失傳,工藝美術技術人才工資福利偏低,職稱評定門檻過高,年齡日趨老化,后繼乏人,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廣州工藝美術技藝岌岌可危。加大對工藝美術行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力度迫在眉睫。從這個角度來看,學校把嶺南文化傳承作為學校發展的重點方向,做好文化傳承這件事,功德已經超過技工教育了,它比技工教育還大,現在,我們更多的是出于社會責任感、歷史責任感來做這件事?!?/p>
為打通工藝美術行業高技能人才的晉升通道,2006年起,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在廣州市技能鑒定指導中心的指導下,與行業協會攜手,首次打破傳統的職業技能鑒定“理論、實操”的考證模式,對工藝美術行業中底蘊深厚、技藝精湛、業績突出、行內口碑好的準“大師”,以“不看學歷、不考外語水平,但求技藝精湛等”的方式評定出了首批工藝美術行業技師,點燃了嶺南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的星星之火。
“文化這個東西,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滲入人心的,它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一開始就給學生滲透嶺南文化,若干年后,他腦子里就會裝著這樣的東西,在與別人交流的時候也會有資可談?!比~校長介紹說。
“文化傳承這件事沒有人來考核,但是我們覺得這件事很有意義。雖然說這么做不會給學校增加收益,但是我們覺得這件事情已經超過了收益本身。我不希望20年后,人們都不知道去哪里才能看見廣彩等這些嶺南絕技了。”葉校長補充到,“我希望我們的學生出去為別人服務的過程中能夠給別人介紹廣彩,介紹嶺南文化,這是我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
全力打造嶺南文化一條街
“要傳承嶺南文化,傳承人從哪里來?”這是第—個擺在他們面前的問題。
栽得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一個大膽的想法在葉軍峰心中悄然形成:把學校臨街的門面房,全部做成嶺南文化傳承和展示基地,把廣東嶺南文化的傳承人請到這里執教和進行絕技傳承。
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校領導班子的支持。可是,臨街的門面又早已有租戶,并且很多沒有到期。為了全力打造嶺南文化一條街,他們一家一家做工作。很快,這些租戶陸續搬了出去。
解決了傳承場地的問題,再解決人的問題。
他們多方找尋,有時候甚至是三顧茅廬,先后聘請了54位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為學??妥淌?,以他們為主,建設起了“廣彩、廣繡、陶藝、剪紙、牙雕、玉雕、木雕、欖雕、宮燈、掌畫、蛋雕、銅印”等15個嶺南特色工藝大師工作室,以弘揚和傳承嶺南傳統文化、特色工藝。在這里,他們與廣州工藝美術行業協會一起,通過協會年會或展會,進行作品的展出和公示,向社會展示大師和學員創作成果,提升大師工作室的文化影響力,保證了大師工作室培養成果的含金量。2013年12月,他們舉辦了“廣式瓷刻——中國瓷刻藝術典范”宋志雄先生陶瓷雕刻藝術作品展;近幾年,他們連續舉辦了五屆“廣佛肇”工藝美術行業高技能人才評價班學員作品展,來自廣州、佛山、肇慶三地學員的精彩作品繽紛呈現,工藝種類包括有廣彩、廣繡、陶藝、牙雕、玉雕、木雕等等,題材創新、構思新穎、技藝精湛,引得廣大工藝美術行業人員和愛好者的參觀鑒賞。
此外,學校積極探索大師和學員參與的“技師后”創業孵化的創業模式、電子商務運營模式,在實踐中學到經營管理知識,實現“產學研銷展”等五種功能為一體。目前,已有10個工作室對社會營業,產生經濟效益。
嶺南文化成為廣州輕工的一張名片
嶺南文化一條街立起來了,但立起來的不僅僅是這一條街,還有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從內到外的變化。
變化之一:建立健全工業美術行業高技能人才評價標準。學校成立廣州市工藝美術與廣告設計技師分會,不斷完善高技能人才企業評價模式,開發了工藝美術6個工種18個評價標準,開展多次“廣佛肇”工藝美術高技能人才評價工作。2008年至2014年,采用企業高技能人才評價模式,共評價出400多位高級技師和技師,評出的高級技師、技師占了整個廣卅I工藝美術行業總量的90%以上。
變化之二:進行傳承教學,探索現代學徒制新模式。學校從2011年開始開設工藝美術傳承班和技能社團教學活動。傳承班全部采用精英班教學,由工藝美術大師言傳身教,教授廣彩、廣繡和雕刻等技藝。大師參與教學方案的制訂,在3-5年學習中,學生將從初學者提升為取得相關工種的高級職業資格證書的高技能人才,有望成為廣州市輕工傳統工藝領域新一代的接班人。傳承班學生將經歷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試學階段。學生先拜師,成為試學者,結合專業基礎課,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完成入門訓練。第二階段是初級學徒期。結合專業課學習,與大師簽訂一年期的學習工作協議,在大師指導下進行工藝品的復制,達到初級工的技能水平。第三階段是中級學徒期。對達到初級水平的學生,定專業方向培養,經過整一年的工作室實踐,能在大師指導下獨立完成工藝品的制作,達到中級工的技能水平。第四階段是學徒滿師階段。經過美術專業創作的學習和一年期的大師工作室的創作實踐,能獨立完成工藝品的創作,獨立完成工藝品的制作,達到高級工的技能水平,取得高技工的畢業證書。第五階段是個人提升階段。通過與工作室訂立工作協議,在工作室開展獨立創作、制作,作品取得了社會和行業的認可,通過高技能人才評價取得技師或高級技師資格證書。
此外,對行業的從業人員,學校也開辦彈性學分制學歷傳承班,讓他們在大師工作室中提升技藝,同時學到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
變化之三:傳播嶺南特色工藝和嶺南傳統文化。學院舉辦嶺南非遺文化青年傳承活動,承擔社區非遺傳承的文化傳播普及,服務廣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弘揚嶺南文化持續發展。大師工作室一方面面向全校師生實施嶺南特色課程,開展廣彩、廣繡、剪紙、掌畫、茶藝等傳承教學,切實推動嶺南文化融入課堂,融入社區,深入人心;舉辦展覽,開闊視野,傳播文化;建立傳承班,開設特色課程,傳授技藝功法。另一方面組織各類學術和交流活動,推動嶺南傳統技藝文化精髓的宣傳與傳播。工藝美術專業學生先后參加了第十一、十二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高技能人才展、2015中國(廣東)民間工藝博覽會、廣東省民俗文化節、廣卅I廟會、乞巧節作品展等活動,現場展示技藝;學校傳承活動還走進小學、幼兒園,向孩子們傳授講解剪紙、廣彩技法,積極播撒傳統工藝的火種。2014年5月28日,第二屆亞太經合組織青年技能夏令營廣東第一站就被學院獨具嶺南特色的校園文化吸引而來,營員在校學習體驗嶺南傳統工藝,積極參與弘揚嶺南傳承文化。學院用切實行動,積極做到嶺南特色工藝的教育傳承、技藝傳承和文化傳承。
傳承沒有終點
變化還在繼續。
2012年,司徒寧廣彩大師室被人社部、財政部授予“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為廣東省首個國家級大師工作室,完全實現了產、學、研、銷,承擔了許多社會功能。
從2011年開始建立大師工作室培養模式至今,學校已經培養了10名大師,有的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就已經成為大師,一個大師成長的快速通道慢慢形成。
2015年新型學徒制研究課題論文《大師工作室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新途徑》被國際勞工組織2015年度新型學徒制收錄。
這一個又一個成果表明,嶺南文化傳承碩果累累。
現在,為了嶺南文化傳承,葉軍峰院長把校刊的名字都改了一一《嶺南窗》,并已經成為人們認識廣卅I輕工的又一個窗口。
現在,無論葉軍峰走到哪里,都會提起嶺南文化。他希望,自己的學生也能像自己一樣,做一個嶺南文化的癡迷者、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