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瓊 戴光輝 熊敏學
【摘要】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典型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以臨床案例為中心,開展《皮膚性病學》課程教學,能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 《皮膚性病學》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R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217-02
《皮膚性病學》是高職臨床醫學專業的必修課程,也是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對于高職醫學生來說,以后就業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為主,這些基層醫療機構沒有獨立的皮膚性病科。因此,對高職醫學生而言,具備對常見、多發皮膚病和性病的診療能力尤為重要。
高職醫學生學習任務繁重,與內科學、外科學相比較,學生對皮膚性病學重視程度較差[1]。皮膚性病學課時少,且疾病臨床表現多以皮膚損害為主,文字描述抽象、難以理解,致使大部分學生學習興趣缺乏。尋求一種能激發學生興趣,提高皮膚性病學教學有效性的教學方法至關重要。
案例教學是以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為指導的一種教學方法,是一種以典型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素質和能力[2]。該方法以臨床案例為中心,緊密聯系理論知識及臨床實踐,使學生的學習從被動接受轉為積極汲取。筆者在2015年上學期皮膚性病學教學中,對臨床醫學專業2013級部分班級采用案例教學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體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研究對象與分組:本校臨床醫學專業3年制大專2013級8個班,共有學生404人。將8個班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個班級。實驗組4個班,實驗1班50人,實驗2班50人,實驗3班52人,實驗4班50人。對照組4個班,對照1班51人,對照2班50人,對照3班50人,對照4班51人。兩組學生在入學成績、性別、年齡、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授課教師、教學課時完全一致。
2.研究方法 《皮膚性病學》課程總學時30學時,其中,理論20學時、實驗10學時,需講授總論及20種常見、多發皮膚病和性病,前6個學時講授皮膚性病學總論,包括皮膚損害、常用診療手段和常用藥物。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進行教學,按照疾病的定義、發病機制、病因、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來講授20種常見、多發皮膚病和性病。教學內容以疾病的臨床表現和診斷、鑒別診斷作為重點和難點。實驗課以病案討論的形式進行。
實驗組學生用案例教學法教學,圍繞對照組相同的教學內容,將理論和實踐相融合,針對20種疾病,選取有代表性的20個案例進行教學。以學習《皮膚性病學》病毒性皮膚疾病中帶狀皰疹為例。①選擇案例。由臨床經驗豐富的教師選取合適的案例。案例要求符合典型帶狀皰疹的特點,比如典型病程、典型癥狀、典型體征、典型好發部位等。這樣的典型案例,能強化對疾病內涵的理解和掌握。②課前自學。學生根據給定的案例,分組,通過教材、網絡等各種媒介自主學習相關知識。③課堂環節。課堂上,教師緊緊圍繞案例展開,引導學生將典型臨床表現聯系理論知識、結合案例進行綜合思考,具體聯系臨床實際。采取教師啟發式提問和教師釋疑的形式,由單個案例向一般擴展,實現案例——理論——實際的過程,極大程度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這一過程中,圍繞具體案例學習具體疾病,教師只起主導作用,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3.評價方法 期末進行總評及授課滿意度調查。兩組的試卷和調查表均為一致。
期終總評采用閉卷考試,考試時間為90min。題型為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病案分析,其中病案分析30分,重點考核基礎知識及臨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總分100分。比較兩組學生的期終總評成績,評價兩種教學方法的效果。
授課滿意度調查表包括授課內容、授課方法、師資素質、實驗條件等方面,分優秀、良好、一般和不滿意四個等級。發放調查表404份,回收398份,其中有效383份。
4.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P< 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將兩組的期終總評成績進行比較,實驗組學生的總平均成績為91.3±7.2,“病案分析”部分平均成績為24.6±2.1。對照組的平均成績為72.1±8.5,“病案分析”部分平均成績為19.7±3.2。實驗組的期終總評成績及“病案分析”部分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授課滿意度調查結果分析:授課滿意度調查實驗組學生評“優秀”等級87例,占45.1%;評“良好”等級有97例,占50.3%;評“一般”等級有9例,占4.6%;無“不滿意”等級。對照組學生評“優秀”等級有49例,占25.8%;評“良好”等級有68例,占35.8%;評“一般”等級有62例,占32.6%;評“不滿意”等11例,占5.7%。以上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對于授課的滿意度要遠遠高于對照組。案例教學法已被學生廣泛接受。
三、討論
案例教學法打破傳統教學法中教師主動、學生被動的教學模式,形成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向教學模式,加強了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使學生獲得了主動解決問題的素質和方法[2、3]。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先給出案例。案例的選擇常以臨床常見、多發皮膚病和性病的典型病例為主,內容包括主訴、病史、體查內容、實驗室檢查、病例摘要等,結合圖片等多媒體資料將疾病的流行病學特點、臨床表現、皮損特點、診斷和鑒別診斷、防治措施等有機融合在一起。讓學生通過各種媒介自主學習,自己查閱書籍及文獻,對于臨床經驗不足的學生來說,激發主動性,促使其去尋找答案,從而使其能更加透徹地理解一個疾病[4、5]。案例教學法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鼓勵學生去探索和學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不是給予學生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側重培養學生自主分析、決策能力[6、7]。
從本研究來看,運用案例教學法的實驗組的期終總評成績及“病案分析”部分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 0.05)。而且實驗組學生對于授課的滿意度要遠遠高于對照組。案例教學法在皮膚性病學教學中的作用值得肯定。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學生方面,還是有極少數學生反應淡漠,對學習無任何興趣。二是教師方面,案例教學法無論從案例的篩選還是到課堂的主導,需要臨床經驗和教學經驗都豐富的教師,這就對教師的要求大大提高。目前,就本教研室的現狀看還遠不能達到教學需求。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是學校要創造一切條件培養“雙師型”教師。將學院的教師和附屬醫院的醫生有機融為一體,上講臺是老師,下講臺是醫生。再者,對于教師而言,要積極主動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從而提高整個教學團隊的教學水平。對于少數反應淡漠,甚至厭學的學生來說,只能是課后進行耐心細致的引導,以期潛移默化改變他們。
總之,案例教學法能有效改善學生在學習皮膚性病學過程中出現的無學習興趣,皮損過于抽象、難以理解等問題,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對于常見、多發皮膚病、性病的診療能力。案例教學法在皮膚性病學教學中是一種值得肯定和推廣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焦林君,楊森.皮膚性病學臨床教學體會[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4,30(1):127-128.
[2]陳靜,史雅倩,孫許龍等.皮膚性病學案例教學法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1):155-156.
[3]趙麗平,翟辛.病案教學法在中醫皮膚科教學中的應用[J].中醫教育,2001,7(4):31-32.
[4]李久霞.淺談案例教學法在內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0,7(31):146-147.
[5]李勇,查旭山,李東海.病案教學法在皮膚科臨床帶教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社區醫生,2010,12(36):248-249.
[6]杜躍軍,譚萬龍,鄭少彬,等.案例中心教學法在泌尿外科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20(6):94-96.
[7]金英姬.PBL教學法在皮膚性病科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醫藥世界,2009,9(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