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謐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要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關鍵在農村,而農村小康的核心又是農民增收問題。長期以來,農業效率不高,農民整體收入水平低下,農業發展始終跟不上時代步伐,農業大而不強。文章通過分析我國農民增收的現狀,提出農民增收問題所在,并給出相應的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民增收;現狀;對策
我國雖是農業大國,但是農業增長緩慢,農民生活水平低下,農村與城市差距進一步擴大,“三農問題”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強力破解“三農”難題迫在眉睫。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的家庭聯產承包制,雖然極大的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村產業化進程,加快了現代農業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但整體仍處于較低水平。農民增收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想要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一、當前我國農民增收的現狀
據調查分析,自1997年以來,我國農民收入已連續7年保持著緩慢增長的狀態,農民問題已嚴重影響到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其經濟增長緩慢已成為一個不爭的現實,雖然整體呈上升趨勢,但與城市生活水平相比,由于農村發展速度低于城市發展速度,農民收入相對呈持續下降趨勢。到了二十一世紀,中央曾多次把“三農問題”納入中央1號文件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但由于農村人口多,農民增收能力弱,農村產業結構單一等原因,導致農民空有強烈的增收致富愿望,卻苦于增收無路致富無門,尤其是農村貧困人口普遍存在以下5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家庭人口“三多一少”即老年人多、殘疾人多、常年病號多、家庭精壯勞動力少;二是家庭勞動力“三少一大”即非農勞動力少、外出務工勞動力少、有專長勞動力少、勞動力負擔系數大;三是家庭經營“三缺一差”即缺市場信息、缺經營理念、缺資金投入、經濟效益差;四是家庭收入“三少一低”即家庭非農收入少、家庭勞務收入少、家庭現金收入少、家庭總體收入水平低;五是家庭支出“三多一高”即食品支出多、醫藥支出多、人情支出多,債臺高筑。因此,我國想要改變我國農村現狀,最根本的就是解決好農民增收問題。
二、農民增收困難的原因
(一)農民基數大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更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人口數量多,13億人中大約有9億農民,約占總人口的70%,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異常艱難。
(二)農民增收致富本領不強
自改革開放以來,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在土地上的絕大部分屬于俗稱的386199部隊(38代指婦女、61代指兒童、99代指老人),他們自身本無一技之長,又滿足于帶好孩子、守住房子、填飽肚子,既沒能力也沒心思增收致富。
(三)農業現代技術裝備水平不高
發展現代農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所謂現代農業實質是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提供勞動力就業、維護生態環境等為主要目標,以現代科學技術及其應用、現代工業技術及其裝備、現代管理技術、現代農產品加工技術、現代農產品流通技術及其營銷為基礎,通過市場機制把產供銷、貿工農鄉結合、由現代知識型農民和現代企業家共同經營的一體化、多功能、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新型農業。而現階段我國農業整體上仍處于傳統農業階段,與現代農業的要求格格不入。
三、促進農民增收的對策
通過以上對農民增收困難以及現狀分析,筆者認為實現農民增收對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起到決定性作用。想要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并非易事,必須重視農業、關注農民、改善農村。
(一)轉變政府職能,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政府是人民的依靠,在破解“三農”難題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要轉變基層政府職能,切實做好引導或指導農業、農民和農村的服務工作,促進農村增收發展。1. 提高農民素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由于現代化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民亦然如此,從事任何一個職業都需要豐富的知識。基層政府可通過建立農民培訓學校、黨員干部培訓、現場試點示范等形式來拓展農民的視野,增強農民致富本領、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從而提高農民收入水平。2. 選準配強農村致富帶頭人:政府需對農村領導干部進行調整,讓年富力強,素質高,具有領導力、組織力和頭腦靈活的人作為領導者,帶著其他農民走向富強之路。3. 加快農業對外開放步伐:制定完善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機制體制,不斷引進有利于當地現代農業發展的各種要素,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確保農民充分就業
1.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通過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讓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可利用當地的區域特色或資源優勢發展旅游、餐飲、銷售等行業,充分擴展就業渠道,提供更多的發財致富路子。
2.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由以前單一種植業向種植業與養殖業并重發展,拓展農業發展內涵。
3. 加強農民外輸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外出務工就業。有資料顯示,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已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以上。
4. 加快城市建設,解決農民進城務工問題:加快城市發展步伐,吸引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走進城市,鼓勵更多農民工進城務工,解決農民工就醫、住房、子女入學等問題,解除農民工的后顧之憂,并在政策上給予盡可能的優惠。
(三)轉變財政投入重點,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力度
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投入力度,特別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農業耕作技術裝備的投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讓公共財政陽光遍布城鄉,讓改革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
(四)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我國現階段正面臨著農業組織結構松散、農產品加工低端、附加值不高等問題,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1. 科學進行農產品區域規劃,建立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形成特色化、規模化、標準化農產品生產格局,將優勢特色農產品做大做強,突出品牌效應和地方特色,培育一批通過國家認證的名牌產品。2. 加強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業生產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讓生產與市場有效對接,把分散的農戶經營通過基地、公司、專業合作社連接起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改變生產、銷售與市場的脫節的狀態。3. 推廣使用新技術,引導農民采用良種良法,降低農民勞動強度,提高單位產出,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四、結語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三農”問題更成了我國當前亟需解決的突出問題。面對我國農業發展滯后,農民收入增長遲緩的現狀,要有效解決農民增收困難問題,就要針對我國“三農”現狀,切實做好應對措施,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管理民主要求,把廣大農村社會建設成為小康社會,使我國不僅是一個農業大國,更是農業強國。
參考文獻:
[1]王霞,閆永勝,陳淑玲,等.興慶區花卉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初探[J].寧夏農林科技,2009(01).
[2]王曉燕.民族地區農民增收難的原因與對策分析——基于貴州省黔南州農民增收現狀的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27).
[3]姜長云.中國農民增收現狀及其中長期影響因素[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04).
[4]黃慧芳.農民增收:現狀、問題及對策[J].農村經濟,2012(02).
(作者單位: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石橋鋪鎮社會事務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