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東智 宋強玲 嚴麗麗 趙俊輝
著名教育家黃家燦認為:“理是可以治病的良藥,情就是藥外帶著香味甜味的糖皮。無情,理難以下咽;無理,情就失去存在的意義。只有兩者緊密結合才能增強教育效果,實現由情而達理的教育目的。”[1]為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培養有過硬思想政治素質和高尚醫德的醫學人才,經過多年的教學探索,筆者尋找出了一條具有醫學高職高專院校特點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路子。
一 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融入相關學科知識
隨著當代高新生物醫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及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不斷的推進,既給醫療衛生工作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和現實的道德與法律問題。醫學職業所具有的特殊性決定了對未來的醫生進行醫德規范和法律意識教育的重要性。所以,醫學教育既要重視醫學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更要重視醫學生醫學職業道德和法律意識的培養。為了提高醫學生的政治素養和職業道德,根據醫學高職高專人才培養要求,結合醫學生的專業特點,在理論教學內容上,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中蘊含的豐富的情感因素,使教學內容貼近醫學生實際,使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同時,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根本,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進學生頭腦為目的。
二 提高思政教師的醫學素養,構建與醫學專業教師相融合的師資隊伍
醫學高職高專院校師資力量偏重于醫學專業,這是有別于其他類型院校的最大特點。醫學院校的特殊性讓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嚴峻挑戰。目前醫學高職高專院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大多數是畢業于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學、倫理學等文科專業,缺乏醫學方面的相關知識,更談不上臨床醫學的實踐,很難把思想政治理論與醫學知識相結合。所以必須加強對思政課教師進行醫學知識學習和培訓,并且在日常的科研活動中融入相關醫學知識,通過對課題的研究促進教學,進一步來提升教師的醫學素養。與此同時,采取科學有效的考核方法,引導和激勵醫學專業的教師積極地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師資方面,探索跨學科教學,實行思政教師與醫學專業教師、輔導員相結合的師資隊伍,發揮合力優勢。
三 創建情感育人的環境,培育具有醫學特色的校本文化
要大力弘揚主旋律,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促進醫學生的情感升華。在學校范圍內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必要性進行有效地宣傳,讓所有的教師都來支持這門課程的教學。從整體上營造良好的校園輿論環境,創造一種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條件。利用校園網、校報、廣播、櫥窗、宣傳欄等媒介,把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典型事例,第一時間呈現給學生,把正能量傳遞給他們,利用榜樣的作用推動德育教育。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優秀的校園文化既能感染人的情感、熏陶人的情操,又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能形成積極、活潑、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有利于促進優良校風、教風和學風的形成。建設校園文化必須與時俱進,凸顯時代特點和學校特色,把醫學人文教育融入到具體的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中來。
四 轉變教育理念,注重人文教育
醫學院校情感育人,從本體論意義上,指把情感作為醫學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從醫學生的人文教育著手,培養醫學生“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塑造知識、情感、道德三合一的醫學人才[2]。高職高專院校往往側重于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提高,卻忽視了德的培育,導致了部分學生有知識和技能,但卻不能得到健康的成長。而且思想政治理論對醫學人文教育具有指導性。學校為了提高思政教師的醫學人文素質,邀請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的學校附院、柳州市人民醫院以及柳州市工人醫院的醫師,定期作專題報告,并開設相關選修課程,請具有高級職稱的醫學專家授課;同時鼓勵思政教師到醫院參與相關部門開展的工作,提高醫學素養。如選派教師到柳州市人民醫院以及柳州市工人醫院擔任人工生殖輔助倫理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五 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構建信息豐富的課程網站,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醫學院校情感育人,從工具論或方法論的意義上,指情感在教育中的工具作用,即教育者應懷著對學生的深厚情感去工作,把情感當成是促進教育,提高教育實效的一種工具和手段。[3] “以人為本,以情感人”的教育理念貫穿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實現師生雙向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感染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并著眼于專業特點,促進醫學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不斷探索以問題為導向的“講故事教學”“專題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影片賞析與探討教學”“分組辯論教學”、特殊醫療機構參訪與社區服務等多種教學方法,注重在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創設情感氛圍,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激發學習興趣,理解相關原理,培養學生情感和規范學生行為,幫助受教育者陶冶高尚的情操,從而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成為具有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的醫學人才,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奠定基礎。
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突出社會實踐的育人作用。為了能夠確保實踐教學落實到位,實現實踐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在教學經費中給予專項保障,使社會實踐制度化、規范化,逐步建立社會實踐的長效機制,把社會實踐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在實踐活動中,創新實踐教學形式,突出情感教育要與道德實踐相結合增強實效性,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圍繞提高醫學生的醫德醫風和專業素養開展,強調面向社會,踐行情感教育,提升情感體驗,在潛移默化中體現人性關愛,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如通過組織醫學生進社區、福利院開展義務體檢、義診、衛教宣傳等志愿者活動。在實踐中提升服務意識,從而堅定他們獻身醫學、奉獻醫學的信念,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校內,在教務處、學工處、團委、各系部及其他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采用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方式。如開展勤工助學活動、專題討論會、辯論會和演講比賽、知識競賽、播放教學影片等。利用暑期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紅十字活動、公益活動、科技發明等活動;分批選派優秀學生到居委會掛職鍛煉,組織學生深入社區開展各項定點援助活動,讓大學生了解國情民意,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通過各種途徑開發校外實踐資源,創建實踐基地。目前已經建有柳州市第四十一集團軍軍史館、柳侯祠、柳州市老人康樂園等實踐基地,定期開展參觀、服務活動。利用特殊節日組織學生步入社會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如結合廣西城鄉清潔工程,開展參與文明社區清潔活動。采取實踐與理論、校內外、周末與寒暑假相結合的形式,并通過舉辦報告會、座談會、征文活動、社會實踐成果展等形式,消化和鞏固社會實踐活動的成果,幫助大學生懂得珍惜當前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和社會環境,發奮學習,堅定報效祖國的理想。
把醫學經典故事和中醫學精髓文化,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在教學中恰當地使用一些醫學典故,諸如《扁鵲與牛黃》《 本草綱目》和《岐黃論醫理》等經典故事,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激勵醫學生學醫的成就感及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同時又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又如傳統的中醫文化中“醫為仁術,大醫精誠”精神,強調“仁愛之心”是一名好醫生的核心,也是醫學的倫理價值,強調真正的一名受人愛戴的醫生是高尚的醫德與精湛醫術的高度統一。中醫文化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源遠流長,隱含著和諧的因素,并且把傳統文化中的和諧,進一步升華為和諧觀念對人類社會、生態文明、生命、健康的價值。如中醫中強調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諧統一的人、天、地不可分離,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個部分,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體,保持生命與健康的基礎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蘊涵著豐富和諧思想的中醫文化中,挖掘出其和諧思想內核,同時把時代精神賦于其中,對構建融洽的大學生人際關系與和諧的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思維成果不僅有益于我們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民族特色、認同感、豐厚感與感染力,也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對歷史經驗的自覺借鑒,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效性?!盵4]
六 以紅色社團為載體,創建紅色網站
據調查發現,在新興網絡媒體時代,醫學院校大學生在價值取向、道德約束、心理健康和性格塑造等方面深受新興網絡媒體的影響。[5]于是學校組建紅色社團,以他們為骨干,創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網站,搶占宣傳主要窗口,及時準確地把發生在同學身邊的師生情、同學情、醫患情、校友情等真實而感人的事跡發布在網站上,通過榜樣的作用帶動德育的教育,營造和睦相處、追求創新、樂于奉獻的和諧校園網絡文化環境。通過創建網站,夯實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宣傳平臺,整合和利用豐富的網上資源,突破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新穎、多樣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實現調動師生、生生之間交流互動地積極性,對于提高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胡水清,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實現五個轉變[J].湖南省政治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3).
[2][3]朱琳王英郭小學醫學院校情感育人模式的構建[J].醫學與社會,2011 (12).
[4]朱琳,王晨艷.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天津市高校為例[J].中國輕工教育,2011(2).
[5]王莉萍,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