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秀芝 方海文 李春玲
一 高師數學教育課程的性質與培養目標
高師數學系的培養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具有深厚扎實的數學基礎理論知識,具有正確的數學觀、數學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懂得數學的一般科學方法論,懂得教育與認知規律,具有創新意識能夠運用現代數學教育理論、教育方式和手段,善于把數學的學術形態轉化為教育形態,既能從事教學,又能從事數學與數學教育科研的高素質高質量的數學教師。
數學教學理論課程要培養師范生的教學能力,促進學者型教師的成長;數學教學技能訓練,是教學能力有效遷徙、形成綜合教學能力的必要環節;數學教學實習課程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師范教育一定要突出“師范性”,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訓練,是一種高素質的訓練,有了這種訓練,在許多崗位的競爭中,將處于有利的地位,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 高師數學教育的課程現狀
自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末,我們的高師課程,始終在小修小補,而未能進行根本的調整,但是這樣的狀態再也不能持續下去了,因為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必然要沖擊傳統的數學教育。數學本身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高師數學教育課程必須顧及到這種形勢,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充實教學內容,構建合理的課程設計體系,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
現行的高等師范教育理念主要注重基礎課程的教學,把學生的考研作為頭等大事。但考研的學生畢業將來所從事的還是教學,因此數學教育課程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而如今各大院校對數學教育課程重視不夠,設置的課時越來越少,偏離了師范培養的目標。通過分析數學課程發現存在幾個問題。
1 教育實踐課時不足,課程設置太少
中小學的數學課程發生著重大變化,一方面,針對中小學課程中新列入的內容,我們必須要進行深入淺出的理論研究;另一方面,為了教好這些內容,還要學習數學教育理論、數學科學方法論、數學史、數學文化等內容,這些現已成為必學的內容。另外,數學競賽與其他數學課外活動要我們去指導,數學教學設計需要教師具有一定數學研究的經歷。從這些實際需求的角度看,有些課程的課時設置太少,有些課程內容的設置又急需補充。
大多數高師院校現開設的教育課程主要有以下幾門:中學數學解題研究,中學數學教材分析,數學教育概論,數學教學技能訓練,數學考點分析等,共二百多點學時。數學教學實踐課程(即數學教學技能訓練)所占的課時達不到數學教育課程總學時的十分之一,因此從現有開設的課程及學時來看師范數學教育課的教學內容比較重視理論,輕實踐,沒有體現師范教育的應用型培養目標,從而忽視了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的需要。
2 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時間不當
高師數學教育類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培養符合新課程形勢下的中學數學教師,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數學教育課設置的范圍比較狹窄、類型單一,基本一直沿用由數學教育理論、教學訓練及模擬課堂實踐三部分組成的三類課程,缺少適應新課程需要的創新性課程,而且這些課程還與目前的中學數學教學實際相脫節。另外基本是在大三開設數學教育理論課程,大四上學期開設模擬實踐課程,而在大一、大二都沒有數學教育課程,主要開設數學基礎課,而教學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逐步積累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應及早安排這類課程,使得數學教育類課程貫穿在大學學習的始終。目前的這種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的安排恰恰忽略了師范生教學基本功的訓練及學生的教學能力提高的培養。
3 師資力量不足,評價方法單一
教學質量的提高,關鍵在于教師隊伍建設。高師教師隊伍特點應是:既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與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更應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任教育課程的教師雖有一定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與豐富的工作經驗,但具有正高職和博士學位的教育類課程教師十分短缺,另外老師很少深入中學參與上課、聽課、教研等活動,自然與中學一線教學實際嚴重脫節,自然難以高質量的指導學生的備課、說課、上課等活動,這就與學生的實習、就業等實際需要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
教育課考核的方式僅有筆試與模擬課堂教學兩部分。學生的教育實習與教學實踐評價方法單一,有的自主實習僅憑一紙證明就算完成了,缺少檢查和指導,這樣的實習與實踐容易流于形式,缺少實際作用。
三 數學教育課程改革的措施
1 構建合理的課程設計體系
高校培養人才主要依靠各個教學環節,通過教學過程與教學模式,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能力。學生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的途徑主要是課程學習,構建合理的課程設計體系是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前提,因此高師數學教育課主要應由教育理論與技能訓練及模擬課堂實踐三部分構成。通過這些年教學工作的總結及教學的調查,建議高師數學教育課應開設為四階段課程設計與四階梯式教學訓練的課程設置:在大一開設教育理論課程和板書板畫的訓練課程,培養學生教育教學理論水平與教學基本功;大二開設中學數學教材分析課程及語言講解技能訓練課程,讓學生熟悉中學教材,掌握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基本教學技能和初步的教學設計能力;大三開設中學數學思想方法課程和數學微格教學模擬訓練課程,系統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與教學技能訓練。大四開設備課、說課、講課、評課及課件制作,強化模擬課堂實踐訓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能力與課堂教學綜合能力。這種四階段課程設計與四階梯式教學訓練,不僅使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理論向實踐、由學校向社會,也逐步實現教學技能培養的四個階段,了解、理解、掌握及靈活運用。
2 優化師資隊伍,改變教學模式
教學質量的提高,關鍵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作為高校教師首先了解基礎教育的現狀、基礎教育的發展特色,及時學習并應用新的教育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真正做到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有機結合。高師院校應根據數學教師的特點抓好教師的隊伍建設:一是要重點抓好“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首先組織教師參加教育部組織的國家精品課程師資培訓項目“高校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專題高級研修班”的培訓學習,參加全國數學教育研究會組織的國際數學教育學術會議,也可組織教師到其他師范院校高訪學習,進而不斷提高教師的自身業務素質;其次,在開展每周一次教研活動的同時,組織教師不定期深入中學開展教研活動,必要時可以到中學兼課,把握中學一線教學的最新動態,這不僅促使高校教師指導學生的教學理論與實踐更具有實效性和針對性,也確保師資水平整體提升。為優化師資結構積極適應基礎教育變化的需要,也可以采取外聘中學教師等靈活方式,有針對性選擇出色的一線教師,分階段的為學生做專題報告與講座,請他們傳授實際工作經驗,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實際工作與課堂理論教學的差距,使高校課堂教學與中學課堂相互掛鉤,也可以補充高師教育類課程的師資資源。
根據數學教育課程的特點,采用相應的教學模式。對于數學教育概論理論的教學,應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一言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探究研討式、學案導學式等教學模式,,比如對數學教學設計的教學采用探究研討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從自身多年的學習經驗中探討研究應如何設計教學不同的教學內容,然后教師指導總結,這種教學模式的運用把學生從被動聽課的角色中轉換至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針對而對數學教學技能訓練課程改變過去的“一班級整體”教學模式,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師生角色轉換模式等。比如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全班被分成多個小組,每個小組針對一些合作學習的任務開展工作,書寫合作學習報告,最后各個小組匯報,評價各小組學習結果。在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潛能、協作能力、文獻收集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發揮。采用這些合理的教學模式不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更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3 改進并完善實習模式與評價模式
進一步加強實踐環節管理,將實踐環節納入教學要求,讓學生從書本和課堂中走出來,在實踐中面對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加強實踐能力培養。切實抓好學生的實習環節,徹底改變僅靠實習證明替代實習過程的做法。教師應不定期的到實習學校進行走訪,看看學生在實習中的表現及可能出現的問題,在監督的同時也幫助學生及時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通過教育實習確實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對所學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實踐學習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達到勝任實際教學工作的水平。
新課程標準的特點之一是重視教學評價,準確掌握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評價的主要目的。因此,我們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突出評價的激勵與發展功能。我們可以從三方面進行測評,一是閉卷:教育教學理論、學科理論、教案編寫,考查學生的基礎理論水平和備課能力;二是開卷:對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研究,闡述個人觀點看法,考查學生的教育科研能力;三是微格教學:考查學生試講試教的教學能力和水平。這三方面的有機結合,能夠全方位的了解學生的綜合能力及素質,同時,也給高師數學的學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要全面掌握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和科研意識,以適應新課標要求下的中小學教育崗位的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1]黃榮金,李業平.數學課堂教學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張奠宙,宋乃慶.數學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劉曉玫,高欣,馬力芬.中學數學教師學科專業素養與課堂教學實踐[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