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雷
摘 要: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其心理尚不穩定成熟,在生活學習中容易出現迷茫的狀態。要做好中學生的教育工作,培養他們健康的人格,滿足他們的發展需求,需要教師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制訂出符合中學生發展需求的計劃,通過不斷地調整中學生心理狀態,促進他們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中學生;身心發展;策略
教育部于2012年最新出臺的《中學教師專業標準》中以文件形式明確規定了教師的責任,應將“以學生為中心”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以學生為中心”的說法分為兩層涵義,其一是教師應將工作的重心與首要目的放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上;其二是對學生保持尊重——一者尊重他們的客觀能力,二者尊重他們的主動性。學生的客觀能力是受制于其年齡、身心發展不成熟等因素的。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并結合相關專業知識,客觀、全面地評價,進而作出適當的調整與規劃。而學生的主動性在尊重的同時又是可以引導訓練的。這首先要求教師能對學生有足夠的關注度,并能對前瞻領域有足夠的了解,才能科學地處理好這一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學生主動性的培養不僅是國家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還能讓學生對知識內容以及學校生活產生興趣,更能使學校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學生群體之間又具有共性。在教育工作中,首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了解,只有了解了學生的需求,才能引導其選擇。
一、中學生發展心理與二重需求
根據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中學生處于人格漸成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們逐漸意識到了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區別,并開始產生獨立判斷的行為與行為傾向。而這種意識的產生與過程對于不同的個體而言存在很大差異。所以,對于中學生發展的認知是一個不同于其他時期的復雜問題,而這種問題是教育工作的前提,那么對于復雜的中學生團體是否存在某種共性呢?
人們的需求存在二重性,其一是缺失性需要;其二是成長性需要。前者是隱性,內顯于人們日常生活的細節行為表現中。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主要表現在生存和適應社會兩方面。而成長性需要大多可以直接觀察,主要表現在為實現自我價值而產生期望。
在日常生活中,不成熟的個體往往對這兩種需求表現出迷茫。對于中學生而言,他們因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不知道行為目的是什么,才表現出這樣混亂的復雜行為。
理解了學生行為的內部邏輯之后,教師應該根據實際學情進行判斷, 進而進行下一步的工作。
二、反饋調節學生狀態
人對于某種需求的依賴程度與反饋周期密不可分。中學生的心理還處于不成熟的階段,其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這一群體更依賴于短周期的反饋。甚至他們無法意識到長周期帶來的體驗。這種與成年人的差別導致了對學校生活認知的差異。而成年人對青少年這種無知意識的無視會產生極大的矛盾。父母、教師不斷感嘆于孩子對學習的厭惡卻無計可施。在這之間真的無從調節嗎?
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舉出顯而易見的例子。在嗑瓜子時邊嗑邊吃便會渾然不覺地嗑下去,而若是先剝瓜子殼,攢夠一定數量再吃,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時間體驗。成年人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接受長周期的反饋體驗,比如攢錢購買一件昂貴的物品,但孩子往往沒有這種能力,他們對一節課的知識量都很難產生有效反饋,更別說一個學期、一個學年了。
三、調解中學生對學校學習、生活的興趣
其一,家庭方面。父母是與孩子生活最為密切的人,孩子必然能對父母產生依賴,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度對孩子的情感影響至關重要,而許多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關注了孩子的學習結果,從而展開一番講述與教育,這是治標不治本的,只會讓孩子的行為更加混亂,甚至錯誤。身為教師有義務與父母溝通,讓其明白其中的邏輯關系,從而對孩子正確引導。只有家庭與學校方面有效配合,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去面對學習中的問題。
其二,學校方面。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學校生活已經成為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然而學校生活是復雜的。第一,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不成熟的關系,學生的認知與判斷存在片面性,這種片面卻可能完全影響另一位寫生。所以對此教師應關注學生群體之間可能產生的問題,及時施教,對癥下藥。第二,學生與教師之間存在雙向關系。和諧理想的師生關系是互相尊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而作為學生是無法控制這一關系的。所以教師應對學生保持足夠的尊重,并積極建立正確的師生關系。這是學校中的兩種主要關系,也是學生生活中最重要的兩種關系。若處理不當,對學生的學習、生活都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其三,自我方面。學生與社會家庭的關系屬于外部關系。而學生自我調節也需要得到良好的引導。其主要體現在自我尊重方面。青少年階段很容易由于得不到及時的反饋產生自卑心理,進而會因為對自我的保護而生成行為的偏見。教師應在尊重學生的同時教會學生如何尊重自我,自尊自愛才是做人的根本,強大的個體才是一切的基礎。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