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維
【摘 ? ?要】新課程改革不斷強調語文教學的重要性,高中語文教學在轉型過程中面臨著不小的阻礙,其中之一就是語文課堂的革新。在本文中,筆者將就其現狀做分析,找到了相應的激活高中課堂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 ?課堂現狀 ?激活課堂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2.102
高中語文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即要考察基礎知識的積累情況,又要考察綜合運用能力,同時也要把提升語文素質貫穿始終,要實現這些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中語文課堂現狀分析
目前,高中語文課堂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學生缺乏積極性,被動的接受知識、聽課記筆記,老師自顧自的講課,課堂上師生的交流機會是屈指可數的,課堂氛圍始終處于一種沉悶、枯燥的狀態。高中語文課堂為什么會發展到如此境地?其原因復雜多變,綜合考慮,課堂的主體、對象都存在著一定的影響因素。
(一)課堂主體——教師
語文課堂的組織者一直都是教師,語文課堂沉悶,所以從教師這方面考慮,存在哪些問題呢?
首先,是我們一直以來所認識到的教師教學方法的缺陷:恪守傳統,以講為主。教師把整個課堂都用于講知識,只注重到自己完整清晰的把知識傳授出去,而忽略了學生的接受情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被動式教育。教師不關注學生的情況,不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無法主動參與課堂或者不愿意參與課堂,課堂就成為了教師的獨角戲,課堂氣氛必然是單調乏味的。
其次,教師對待教學的態度:思考于淺層,放眼于眼前。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理解及態度影響著教學活動,把教學僅僅理解為知識的傳遞而忽略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課堂上必然導致我們所說的缺乏交流的單調課程。和其他活動一樣,教學活動的進行同樣需要一個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短期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長期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在教學中,我們常常只注意到短期目標,而忽略了長期發展,因此課堂教學就會以短期提升學習成績為目標,導致教學形式的單一。
(二)課堂的對象——學生
首先,教師的教學內容要讓學生接受,就不能失去對學生本身的關注和研究,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身心都會趨于一種平穩的狀態,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會減小;另外,在多年教育體制的塑造下和高考應試壓力下,學生的思維逐漸趨于固定化,在老師的指導下循規蹈矩的學習,注重一個學習過程,去達到一個學習成績,從而失去對其深意的探究,因此導致課堂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足。
其次,作為一門基礎文化課程,高中語文的學科特性也導致了教學中的課堂“困境”。語文知識相對于數學這樣的理科學科來說更加抽象,語文考試更多的是對語文知識積累和語文素養的考察,所以同學們的語文成績極差很小,“花更多的心思學習不一定會收獲特別高的成績,不聽課也不一定能考的多差”,抱著這樣一種心態,學生自然會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在課堂上也無法全身心投入學習。
應該說,無論這門學科怎么樣,學習態度是不變的,但是以高考為核心的考試教育,讓教育逐漸偏離了其本質,助長了學生和老師的功利思想,以考試成績來決定學習方法,甚至是決定要不要認真學習,所以在學習中也出現這樣的“傾斜”。
二、如何激活語文課堂
高中語文教育要達到提高學習成績和培養綜合素質的目標,必須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對課堂現狀的分析,我們提出以下幾種可行方法。
(一)綜合利用教學方法
從教師的角度考慮,我們要改變以往單一的講授方式,就要根據課堂需要融入不同的教學方法,綜合發揮不同方法的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1.通過朗讀,調節課堂氣氛。朗讀課文的方式是語文教學中最常見的方式,但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朗讀課文已經不再強調,但是這種方式對于語文課堂的作用是極大的。雖然我們一直強調預習課文,但是并不是每位同學都有較強的自主性,如果對將要學習的知識并不了解,那么很難積極的參與到課程中來。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首先會對所學內容有大致了解,以此來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在語文課堂上,要讓學生參與,并不能像數學課堂一樣讓學生來做題,因此朗讀就成了一個調節課堂氣氛的有效方法,讓學生在枯燥的聽講過程中得到緩解和休整。
2.合作學習,激發活力。合作學習方法,即小組學習形式,通常以4—8人為單位,設立學習目標,相互監督,相互學習,由老師對小組學習情況進行考察的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式在理科學科中較為常見,主要是為了探究性學習而創立。把這種學習方法引入語文課堂學習,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相互學習探討,在交流中保持思維的活躍性,同時相互監督,避免學生在課堂上“開小差”。
例如在學習文言文時,我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學習探究,然后請各小組講課。我們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已經讓同學們熟悉了文言文學習的過程,如果僅僅是由老師來重復這個過程,就造成了教學時間的浪費。通過小組講課,讓同學們來實踐這個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加強對學習方法的掌握。
(二)把握學生生理、心理規律,端正學生的學習觀
首先,高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狀態處于一種特殊時期,那么在課堂上如何把握其潛在規律呢?筆者認為,重點在于教師的鼓勵和交流。高中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自主思想,我們在運用某種方法教學時,學生是否接受,他們會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必要的交流會把這些信息反饋給我們,以此來對教學做出調整。在高中緊張的學習中,學生的神經緊繃,心理較敏感脆弱,所以教師的鼓勵比訓斥更能讓課堂上疲憊的學生認真聽講。
其次,語文學科的特性是固有的,我們無法對它進行任何更改,但是我們可以從另一方面入手,即學生思想的角度。學生長期以來形成的學習觀念和態度對課堂學習表現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所以為了更好進行教學,我們對學生的學習觀要做好正確的引導。
應試教育在短期內無法得到根本的改變,而在這種教育下學生的思想是可以通過正確的引導修正的。學習功利思想不可取,教師要教育學生把眼光放的長遠,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是不能把它當作衡量學習效果的標準。語文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個人涵養和素質的過程,需要經過不斷、長期的積淀,其效應是終身的,而學習成績會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課堂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教學研究的第一領域,如何才能讓課堂“活”起來,是一直困擾著教師的問題,也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務,我們始終要以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為參考,在解決實踐問題的過程中找到其規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