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蘊喆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對人的需求和對人才綜合素質的提升更是迫在眉睫。怎樣摒棄舊的傳統的教育模式,創新思維、改進方法、培養高素質的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人才,必須從小抓起,從娃娃抓起。這對我們幼教工作者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通過這幾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園的教育工作已初見成效,孩子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提高。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扎實的做好工作。
一、認真組織學習保教理論,為實施最佳保教模式作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杜絕幼兒教育小學化。
大家認真學習《科學開發嬰幼兒智力最佳保教模式》后,互相交流心得體會,各抒已見,研究對策,從思想上進行一次洗禮,教師們信心十足,力求推陳出新。
杜絕幼兒教育小學化是我們構建科學保教模式的最大障礙,幼兒教育小學化的根源在于:
1.幼教師資的水平得不到提高。一部分原本專業合格的教師因為不能及時更新教育理念,觀念落伍,教法陳舊;另一部分只有文憑而專業知識不合格的教師,他們對固定的“死知識”所知甚多又不善于更新創造,只善于機械重復教學,這是幼兒教育“小學化”的現象越發嚴重的重要原因。
2.來自家長與社會的壓力。應試教育的陰影早已在學生家長中擴散,無形中給幼兒家長帶來了壓力,家長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變得急功近利,因此“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的問題已開始出現,許多孩子在疲于學習中抹殺了自己的想象力。
二、以開發設計幼兒活動為突破口,有效實施幼兒保健工作。
科學的理論,只有真正用到工作實踐中去,才能發揮其作用。首先,我們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科學育兒方案和年度工作計劃,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科學育兒活動小組,制定了科學的作息時間,具體做法包括堅持晨檢制度,每天讓幼兒接受陽光鍛煉,堅持每天兩次體操,保證幼兒每天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
經過半年多的活動參與,這個孩子的身體素質提高了,變得活潑、可愛了。令家長和教師十分驚奇的是,在幾次大型流行感冒的病毒中,只有我園的發病率極低,究其原因,這都是堅持鍛煉的結果,證明我園的改革已開花結果。
三、以“韻語教學”為突破口,做好幼兒的早期教育。
2012年10月我園作為試驗園參加了幼教部的韻語教學實驗。素質教育強調“主動發展”,而兒童的主動發展,即主動學習,取決于閱讀能力的早期形成。日本多年從事嬰幼兒識字教育專家石井博士研究證明3—5歲年齡層是一生學習漢字最快、記憶力最強的時期。幼兒韻語識字正是根據這些理論,遵循兒童的生理特點,抓住兒童識字的“關鍵期”,讓兒童充分發揮形象識記的內在潛力,通過游戲,讓孩子感受漢字的博大精深,輕松愉快地在短期內認識大量的常用漢字,進而進入早期閱讀。在韻語識字教學中,我們的經驗是在進行嬰幼兒科學漢字教育的過程中,必須使孩子沒有任何負擔和煩惱,像自然學會聽話、說話那樣,輕松愉快地學會識字、閱讀、普通話。為此,我們堅持不規定識字量、不考試、不留作業等;堅持鼓勵、耐心等待和靈活多變。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園有90%以上的孩子能識字1500個高頻率字,能比較流利地讀簡單的兒童讀物和商品的說明書,韻語識字的初步成功告訴我們:對孩子而言,有利于腦潛能的開發,即有利于良好的品德培養;有利于提高智商;有利于學習普通話;有利于口說語言的發展;有利于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的培養;有利于擴大知識面、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四、開展家園合作,有效實施同步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總則》第三條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兒園、家庭、社會的一體化教育原則,不僅有利于為幼兒創造一個和諧的生態度發展環境,也有利于挖掘、重組和統整各方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益,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通俗地說,幼兒教育不單純是幼兒園教育,需要社會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家庭、幼兒園是幼兒發展的二大環境,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微而復雜的任務。近幾年來,我園重視家長工作,將其列入園務工作的議事日程,以“實現家園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進幼兒素質提高”為目標,樹立大教育觀念,將幼兒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結合起來,形成1+1>2的合力。
為了使家園合作,見到實效,我們每位教師都有一本《兒童成長與家園聯系記錄》本。“記錄”本成為教師與家長溝通的紐帶,家長在記錄本上看到了孩子在園時的成長軌跡,教師也從家長的建議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這樣教師、家長、幼兒三方獲益的同步教育取得了實效。
通過三年的不懈努力,我們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開發幼兒智力最佳保教模式,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我們會不斷探索,努力工作,為家鄉幼兒的一生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