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娜
【摘要】校本課程作為三級課程中最具靈活性和適用性的一級,因其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等獨特優勢,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也是亟待深化研發的課程類型。本文從教育目標、課程研發等方面切入討論,結合實際教學經驗,提出推進校本課程需以意識轉變為前提、提高教師素質需與制度改革相配合等觀點,倡導小學校本課程的落實與推廣,同時試圖縷析課程改革與小學校本課程設置語境之間的關聯,廓清落實校本課程的具體方案。
【關鍵詞】校本課程 ?新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012-02
自新課標大力推行以來,小學教育的改革工作已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及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的“組合拳”之下,小學教育在課程方面的針對性和層次性大大提高,尤其是以學校和教師為主的校本課程的逐步開展,更是成為了新課改的重點。
“校本課程”雖是外來詞匯,在我國教育史上的引入時間看似短暫,實則從廣義上而言,古代的學校課程都可稱之為校本課程。現代意義上的校本課程始源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西方國家,側重“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的民主決策的過程”。[1]“以校為本”、“民主決策”構成了校本課程最大的特征和優勢。一方面,以學校為基點開設的課程及相關配套教材,貼合學校的教學能力和具體辦學特色,能夠整合本校及社區的各種資源。另一方面,“民主決策”暗含著課程設定及教材編寫不再僅限于專家學者,教師、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教材執行者和學習者,而是整個課程計劃的共同決策者。校長、教師、學生、乃至家長和社區人員群策群力,最大限度地調用學校及社會上的相關教學資源,使學校課程設置更為靈活,更符合地區學生發展的特點。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課改實行的具體進程中,校本課程不免有流于形式之嫌,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實際上,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重點,校本課程在我國引入、研發和踐行的時間畢竟較短,在推廣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問題。因此,如何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式下加大推進校本課程的踐行力度,把校本課程落到實處,無疑是下一步課改進行的中心和重點。
一、重視小學校本課程的落實與推廣
在目前的三級課程設置中,依然存在關注度不均衡的現象,即對校本課程的關注不如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對小學校本課程的關注不如中學校本課程。對小學校本課程的忽視,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小學的校本課程發展。
事實上,小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處在形成過程中,且易于受成年人影響,表現出更為強烈的地域性特征,更需要適合本地區、本校特色的發展方案,對校本課程的需求更為迫切。因此,在校本課程的進一步推進過程中,首先應該重視小學校本課程的理論建構和具體施行,使學生從義務教育伊始就能接受到更為適合自身發展的課程培養。
二、推進校本課程需以意識轉變為前提
傳統教育方式中一些陳腐的意識觀念,一直是制約素質教育發展的頑疾。例如學生課業負擔繁重、競爭意識的過分引入等。自課程改革推行以來,就不斷有學者及一線教師提出淡化競爭、減負提質的主張。[2]因此,推進校本課程,必須以意識轉變為前提。這種意識轉變具體體現為兩點:第一,必須淡化小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及習慣,使學生在思想上向校本課程的開放性思維轉變;第二,必須轉變對課外輔導的過分重視,通過提高課堂利用率,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減輕小學生的課余學習負擔。這種轉變也內在要求其與校本課程相互配合。
三、提高教師素質需與制度改革相配合
可以看到,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已逐漸由一種倡導轉變為現實。這一方面表現為教師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的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也表現為教師從業資格準入和對教師學歷要求的不斷攀升,一些小學對教師的學歷要求也已升至碩士研究生及以上。教師基礎專業能力的提升,為校本課程的研發和實踐提供了實現的可能。雖然目前教師素質在整體上仍體現出不平衡的態勢,提高教師隊伍素質也仍是需要我們長期堅持的一項工作,但改革的中心任務已由單純地提高教師素質轉移到與素質提高相輔相成的制度改革。隨著教師素質的逐漸提升,我們愈發意識到在既往僵化的制度制約下,教師的創造力和對課堂的掌控能力無法充分實現,極大地制約了校本課程在校園內的落實和推進。因此,我們要大力倡導制度改革,使教師素質的提高與制度的相應革新相互配合,促使教師作為一種課程資源得到最大程度地開發利用。
制度改革應主要集中在教學機制和評價機制兩大方面。在教學方面,應強調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持續創新,充分發揮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發散性思維。
校本課程因其適用性和針對性,成為了新課改的重點,也是我們亟需深入研發的課程形式。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大趨勢下,小學校本課程無疑需要得到進一步的重視和完善。要持續邁好小學教育的改革步伐,促進小學校本課程的發展是重要一環。
參考文獻:
[1]劉旭東等:《校本課程與課程資源開發》,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年,第5頁。
[2]鄧兆艷:《小學教育應該淡化競爭減負提質》,《現代閱讀》2012年第7期。
[3]劉建德:關于課堂的思考[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4]王志飛:淺談小學教育改革的趨勢[J],政府法制·半月刊,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