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敏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我國進行了新課程改革,希望通過對教學模式及方法的轉變,提高教學效率,實現人才的全面培養。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及時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重新思考,積極總結其弊端,并以新課程為基礎,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角度出發,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轉變與創新。本文對傳統的“填鴨式”和 “論證式”教學模式的缺陷展開了探討,并提出創新型的互動式教學及情景式教學模式。
【關鍵詞】新課程 ?高中歷史 ?教學模式 ?轉變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027-01
我國傳統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只注重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同時能夠對相關歷史信息進行一定程度的處理即可。因此導致傳統高中歷史教師多數采用“填鴨式”等教學模式,不僅剝奪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還嚴重限制了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作為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及時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一、高中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
(一)“填鴨式”教學模式的缺陷
這一教學模式是在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下產生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課堂主體,一味的向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學生作為客體,只負責認真聽講并對知識進行死記硬背。教師對知識的講解,也只注重重點和難點的梳理,并沒有考慮到課程內容同整個高中歷史教學的具體聯系,導致學生學習過程中無法建立起一個完整歷史知識系統,更無法對知識全面系統的掌握和靈活的運用。在這種狀態下,學生的自由發揮程度降低,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也只是從教學目的和解決問題的最佳手段為基礎。這樣一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將大大降低,只有部分善于記憶并對歷史知識本身有很大興趣的學生才能夠在考試當中取得較好的成績[1]。
(二)“論證式”教學模式的缺陷
該教學模式指的是高中歷史教師應用教材中現有的內容及理論作為授課重點,課堂教學中進行總結并加以分析的一種授課模式。因此能夠體現出極高的操作性,學生在學習中需要對教師總結的內容強化記憶。例如,高中歷史教師在講解晚清兩大不同派系的過程中,教師只是依據一定的歷史事實來評價慈禧太后的保守和殘忍,以及改革派受到了怎樣不公平的待遇,并由此引出封建王朝滅亡的必然性等。由此可以看出,這種教學模式沒有為學生留有足夠的空間促使其主動對歷史進行思考;同時教師也沒有對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擴展,例如當局所面臨的國內外形勢的等,給學生深層次的理解帶來一定難度。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對歷史無法獨立進行思考和總結,答題思路如出一轍,個人能力和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二、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的轉變與創新
(一)互動式教學模式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及時應用了互動式教學模式,通過在課堂上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來提高課堂互動,從而促使學生主動融入到學習生活中來,重獲課堂主體地位。這種教學模式要求教師不僅要詳細備課,課堂中掌握進程以及互動程度,還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和認知現狀,才能夠充分發揮該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作用。課前,應通過設計導學案,引導學生自我預習,通過預習查找資料了解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的闡述自己對歷史事件的看法,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問題,從而對歷史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模式對于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二)情景式教學模式
這一教學模式是現階段被各科教學廣泛采用的手段,通過還原教材知識的場景,促使學生積極融入課堂學習當中,從而提升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教學過程中, 教師可以大量的引用史料盡量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結合史實讓學生得出結論,而不是死記硬背;通過觀看紀錄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運用生動的語言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解等等。學生通過觀看和聆聽,能夠對歷史事件發生的情境進行更深刻的體會和領悟,對知識的記憶也將更加深刻,經過長期的積累,能夠逐漸形成自己的思考及知識系統,有助于學習效率的提升[2]。
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并且不利于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養。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國高中歷史教師應以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為基礎,積極改革和更新教學模式,有效應用互動式和情景式教學模式,將課堂的主體地位交還給學生,還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其自主的融入到學習中來,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嬌. 2001-2011年各師范院校學科教學(歷史)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分析[D].河南大學,2013.
[2]繆宏.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