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摘 ? ?要】有效提問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往,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控教學過程。
【關鍵詞】問題 ?提問 課堂教學 目的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2.199
問題,是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和情感升華的鑰匙。有效提問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往,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控教學過程。所以,為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了解和明確提問的目的
提問的目的是鼓勵思考、理解教學內容的價值;診斷和檢查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技能的情況;復習、強化、鞏固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回憶特定的知識信息或事實等。此外,提問還應該達到培養學生傾聽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的目的。不難看出,提問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教師在提問時,首先應明確提問的目的。
二、選擇適當的問題提問
有效提問還需要教師選擇適當問題。
第一,選擇問題的類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提問目的,選擇適當的問題類型,避免只提內容性問題,還要提過程性的問題。教學中提什么樣的問題不是機械的,關鍵的是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把高層次(過程性)問題和低層次(內容性)問題通過各種方式結合起來,即提問時應把設計問題的順序以培養學生對學習內容相關理解作為指導思想,而不強調彼此孤立的單個問題的認知層次。
第二,選擇問題的難度。所提問題太難和太易都不能引發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為了有效提問,教師應該選擇難度適中的問題。因為太難的問題學生因擔心無法回答而不愿思考,太易的問題學生則會因輕而易舉就能回答而懶于思考,只有難度適中的問題才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和參與,感到問題有刺激力,產生解決的欲望和認知內驅力,教師也才能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況,以改進教學。而要提難度適中的問題,教師必須研究學生的基礎、能力和水平,使問題的認知復雜性與前者相匹配,即提適應性問題。
三、正確叫答
叫答就是提問之后叫學生回答問題。叫答是一種藝術,叫答時要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留下等候時。教師提問后至叫答的時間間隔叫等候時。大部分教師在提問后留下等候時方面做得不很理想。教師之所以不善于留等候時,是因為一方面擔心留等候時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面臨時間不夠而又必須上完課的壓力。實際上,適當增加等候時可以增加學生對問題作出反應的數量和長度,提高反應的復雜性和認知水平,學生也因此取得了更好的考試成績。二是因為創造了有助于促使學生思考的寬松氣氛,而少于1秒的等候時會引起學生焦慮、緊張,后者又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因此,教師要在提問至叫答之間留下時間間隔,低水平問題以為3—4秒為宜,高水平問題為15秒為宜。教師在提問時一定要注意留等候時。
第二,提問后再叫學生回答。這是有效提問的最起碼要求,也是教師應該熟知的常識。先提出問題,一定的等候時后,再叫學生回答。如果采取錯誤的做法,即先叫學生,再提問題,不僅會使學生因沒有時間思考而回答不了問題,而且會使學生緊張、焦慮,并因回答不了問題而感到難堪。
四、有效理答
理答就是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回應。其策略有:
第一,留下第二等候時。第二等候時指在學生回答問題后到教師或學生肯定或否定其答案或教師問第二個學生或開始下一步教學的時間間隔。教師在學生回答后不要立即給予評論,也不要立即叫第二個學生問答,或者提新的問題,或者繼續新課,而應留一定(一般2秒)時間讓回答問題的學生補充完善問答。因為學生回答問題時的緊張和其語言難以及時準確地外顯思想,可能使其回答不完善,回答問題后的輕松和頓悟可能使其能及時補充,完善自己的回答。
第二,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肯定性反饋。對學生的回答,不管其正確與否,首先要肯定他們的參與,對回答不正確的學生不要指責或諷刺,以免打擊或傷害他們的積極性,特別是對學習困難生的回答行為,更要從肯定、鼓勵的角度作出反饋。如給他們留有更多的思考時間,并使用“你再想想”之類的鼓勵性語言。
最后,在隨后的教學中應用或反復提到學生回答問題時的觀點,以使學生看到自己對教學的貢獻,產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強化學生回答問題的動機,更主動地回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