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淏
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必然是與錯誤相伴的過程,如果不允許學生出現錯誤,只會導致學生在平時的數學學習中不敢思考,不敢發問,進而扼殺學生的探究和創新精神。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可見,錯誤不僅正常,同時,錯誤更是一種優秀的資源,是學生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要善待學生的錯誤,將其演繹成數學教學中重要的課程資源,為數學課堂帶來不一樣的精彩,使數學課堂煥發無盡的生機與活力。
一、善待“錯誤”,使錯誤成為學生思維發展的支撐點
在教學中,對于錯誤,我們時常只看到其消極的一面,從而在教學中千方百計地避免學生出錯。其實,很多時候,課堂中的錯誤,正是學生真實思維的流露,是學生本初的思維成果。學生的錯誤往往帶來正確的先導,學生思維中的“錯誤”,也正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閃光之處,教師要抓住這些“錯點”,將其放大,突顯學生的思維過程,從而將學生引向成功。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有一顆寬容之心,要善待學生出現的錯誤,允許學生出錯,在錯中頓悟,在錯中升華。
事實上,學生錯誤解法的背后,往往孕育著創新的火苗,教師面對學生的錯誤時,決不能輕易將其判為“死刑”,要對學生在解答過程中的標新立異給予表揚,讓學生感受雖然在解題過程中出現了偏差,但教師對自己是肯定的,教師是認可自己的,從而真正讓學生在錯誤中發展,在錯誤中提升。
例如,我在教學《可能性的大小》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到可能性有大有小,我設計了“分組摸球”的活動——每個小組的袋子里有6個紅球,2個綠球。小組活動完畢,各小組爭著匯報活動情況,到最后一個小組匯報時,卻出現了頗富戲劇性的場面:他們小組摸到綠球的次數反而比摸到紅球的次數多,并且這組有個學生“堅決”不同意袋子里紅球多,摸到紅球的可能性就更大。
盡管事先考慮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但當學生提到時,我還是愣了一下。之后,我迅速調整了上課思路。于是我和學生之間有了下面的一番對話:
師:那你認為誰對?
生:都對!
師:為什么?
生:因為我們組也是通過摸球得出的結論。
師:他們5個小組的意見都是一致的。
生:我還是不同意。(聲音不高,但依然堅定)
“啊?”同學們中間一陣喧嘩。
師:這位同學能堅持自己的觀點, 很了不起。說不定真理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呢?把你們小組的球拿過來,讓這組同學再來摸幾次。
這組同學連續摸了3次,結果摸到的都是紅球多,綠球少,這位同學又要求加摸了2次,結果還是一樣。
師:說說你現在有什么想法?
生:我覺得他們對的可能性大一些,但我好像也沒錯。
師:說得非常好!紅球多綠球少時,大多數情況下,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比摸到的綠球的可能性大,如果出現像他們小組的這種情況,這是一種偶然現象。
師:誰能舉出生活中發生的偶然的現象?
生:我們買彩票中大獎就是一種非常偶然的現象。
遇到這種比較棘手的錯誤資源,我們只要處理得當,就會轉化成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因為“錯誤”而更顯精彩!
二、巧引“錯誤”,使錯誤成為發現探究的生長點
學生課堂上出現的錯誤,不但是教師教學的立足點,也是學生嘗試發現、創新的寶貴資源。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出錯時,教師可以把問題拋給學生,給他們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情境,讓他們在糾錯的過程中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后,我給學生出示了一道習題:一個直徑為6厘米的半圓的周長是多少?由于學生的思維定勢,很多學生先求圓的周長,然后將其除以2,得出答案。對此,我意識到這是大家普遍存在的共性錯誤,唯有妥善處理,才能消除。此時,我沒有急著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讓學生先在紙上畫一個半圓。學生畫出圓后,豁然開朗,他們發現,按自己求出的周長的一半,那僅僅是一段圓弧,并非是一個半圓,還要加上一條直徑,才構成一個完整的半圓。通過動手操作,學生知道自己出現錯誤的原因,并形成深刻的印象,再出現類似情況便會仔細考慮。所以,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教師要抓住時機進行引導,讓錯誤資源變成對教學有利的有效資源,進而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思維方式,獲得合乎邏輯的結論,這也是錯誤的教育價值所在。
適時調整教學預設,靈活駕馭生成性資源,已成為廣大同仁的不懈追求, 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巧妙擷取課堂中的錯誤資源,讓數學課堂因“節外生枝”的生成而變得更美麗!更精彩!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武墩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