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在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中,兒歌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兒歌內容朗朗上口,簡單易記,在集中講述事物的同時簡單明了地說明道理,非常適合幼兒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如何做好常規管理工作極其重要,為了常規管理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們在各個環節中處處融入兒歌,在發展幼兒語言能力的基礎上,又增加幼兒的規則意識。
一、入園
新生入園的哭鬧問題是家長很煩惱的事情,這時候引導幼兒讀入園兒歌:“爸爸媽媽去上班,我上幼兒園,也不哭,也不鬧,叫聲老師好。”“太陽出來咪咪笑,小朋友們上學校。見了老師問聲好!見了同伴把手招。講文明、懂禮貌,我們都是好寶寶。”這些簡單易懂的兒歌不但可以穩定幼兒情緒,有效緩解焦慮,還能使幼兒很快適應集體生活。
二、晨間活動
晨間活動是幼兒一日生活的開始,開展得好,能使幼兒精神飽滿、情緒愉快地開始一天的生活和學習。為了保證晨間活動中幼兒的安全,我們常用兒歌的形式來提醒幼兒注意游戲規則:“戶外接受陽光照,小朋友們興趣高,必要準備要做好,自我保護更重要,高高興興玩游戲,遵守規則不亂跑,安全鍛煉長本領,身體健壯發育好。”幼兒在兒歌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活動的規則。
三、學習活動
學習活動是幼兒一日活動中最重要的環節,如果教師采用“填鴨式”或“滿堂灌”的方式告訴幼兒上課應該怎么做,效果肯定不佳。為尊重幼兒個性,營造寬松的活動氛圍,關鍵時候兒歌又可以幫上忙了,“老師說話認真聽,小耳朵,豎起來,小眼睛,看老師,舉小手,學老師。提出問題多動腦,舉手發言懂禮貌,回答問題聲音響,學會傾聽才真好。看誰上課表現好?一、二、三,我最好。”幼兒在兒歌中自然而然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游戲活動
游戲活動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了,但是如何讓孩子在游戲中遵守相應的規則也是老師頭疼的一件事。單純的說教孩子們往往當成耳邊風。在寓教于樂中我們把每個游戲的規則用圖文并茂的兒歌形式,貼在各式形狀的KT板上,展示在每個區域活動醒目的地方,讓幼兒一目了然,既能美化環境,又便于幼兒掌握。
如,語言區:“小書輕輕拿,一頁一頁看小書,看完輕輕放,來去都要靜悄悄。”
美工區:“小剪刀,頭尖尖,小朋友,要注意。別讓它,傷自己。膠水折紙橡皮泥,用完之后整理好,人人夸我好習慣。”
益智區:“不爭搶,不打鬧,哪里玩的哪里放。遇到困難,動腦筋,同伴協作真開心。”
建構區:“小小積木真奇妙,隨意拼搭成形狀。小朋友們要注意,積木別放嘴里咬,小心細菌鉆進肚。游戲材料共分享,構建好了要愛護。游戲完了放放好,該放哪呀就放哪。”
理發店:“先洗頭后吹風,先剪頭發后整理;人多不要相爭吵,先來后到排好隊。”
超市:“超市東西真豐富,想買什么就什么;去前記得領好錢,要買的東西算算好。”
小吃店:“小吃店啊真熱鬧,小朋友都來了;人多時候要當心,不推拉,不踩踏;大家都來排排隊,養成文明好習慣。”這些膾炙人口的兒歌,能使幼兒自覺地遵守各個游戲規則。
五、盥洗進餐
幼兒園的生活活動是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有序、科學、合理的生活活動,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為培養幼兒良好的盥洗習慣,我們在洗手池前用圖文并茂的兒歌時刻提醒幼兒應該注意的事項:“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換只手,再搓搓,沖沖沖,沖沖手,沖沖沖,沖干凈,關上龍頭甩三下,一二三。”兒歌既引導幼兒掌握了正確的洗手方法,又杜絕了幼兒浪費水的現象。
午餐前的安靜活動,可以用兒歌來進行餐前教育,以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小朋友,準備好,吃飯時間就來到,一口飯,一口菜,細細咀嚼慢慢咽,嘴里有飯不說笑,追逐打鬧更不要,飯后擦擦手和嘴,收拾碗筷習慣好。”兒歌在提醒自主、文明進餐的同時也增加了幼兒的安全意識。
六、午睡
午睡是幼兒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環節。由于每張床都是緊挨著的,因此他們湊在一起好像有說不完的話。盡管老師不斷強調:“閉上眼睛,安靜入睡。”但仍有幼兒偷偷說話。為培養幼兒良好的午睡習慣,除了創造適宜的環境外,可以安排一些以靜為主的活動,兒歌這時又可以大顯身手了,“走入寢室靜悄悄,安全檢查不漏掉,外衣鞋帽擺整齊,上床躺好不逗鬧,蓋好被子不蒙臉,呼吸暢通睡得香”“樹上的小鳥靜悄悄,花園里的小花微微笑,魚缸里的魚兒睜大眼,看著小朋友來睡覺,脫下衣服疊整齊,腳上的鞋輕輕擺放好,輕輕地蓋上小花被,舒舒服服地睡著了。”正確的睡眠姿勢和午睡規則都包含在小小的兒歌里,慢慢滲入孩子的心田。
小兒歌,大用處。運用兒歌的方式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能使幼兒更好地掌握知識,拓展經驗,增強語言能力,提高安全意識。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