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娟
人類社會自古至今都是靠創新才得以進步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是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更應該如此。下面就是我教學實踐工作中的點滴嘗試。
一、激發興趣——引路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每堂語文課,我都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消除他們對說話的恐懼心理,激發他們說話的熱情。這時,我就會拿出一本精美的《小學生日記》,每日選幾篇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讀給他們聽。看著學生個個聽得津津有味,我便趁機告訴他們:“這是一位和我們同齡的小朋友寫的日記,老師相信同學們,能和他一樣寫出如此好的文章,成為一名小作家的。”美好的好奇心和強烈的好勝心,激起他們寫作的欲望,捧著我發下的日記本,他們一個個都表現出一副躍躍欲試的模樣。
二、圖文結合——架橋
我是一位語文教師,同時我還兼教了我們班的美術。我班學生在我的精心輔導下,已有了一定的繪畫功底,以此作為口語交際、寫作的橋梁。例如,春節過后,我問學生:“春節期間最快樂的事情是什么?”學生會爭先恐后地向我描述自己認為最快樂的事,然后我就指導他們把快樂的場面畫下來,緊接著,我就趁熱打鐵:“你們能用文字把畫中的內容寫下來嗎?”學生躍躍欲試。就這樣,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鍛煉了說話的機會,寫下了開學后的第一篇作文。
三、動手操作——鋪路
“知識是寶庫。”如何開啟這個寶庫呢?這就需要生活這把大鑰匙。可如今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習慣,動手能力差是他們最大的弱點,這就遠離了現代人才素質要求。針對這一弱點,我在這方面做了一點嘗試:布置學生動手做小制作,教學生疊衣服、洗手絹,指導學生出手抄報等等。
出手抄報,要寫文章、查資料、設計版面、畫插圖,最后還要工工整整地抄寫。這是一項既有趣又艱苦的工作,對于低段的學生來說就更如此。但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他們要思索,會碰到很多困難,遇到許多挫折。手操報的設計既會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又會讓他們體會到失敗的煩惱。正因為生活的內涵如此豐富多彩,才會有學生牢固的創新思維基礎。
四、延遲評價,熱情鼓勵——修路
延遲評價是美國創造學家奧斯本倡導的“智力激勵法”的一條原則。在創新教學中,我也采用了延遲評價的嘗試。
如,在一次口語交際活動課中,一個學生講了《龜兔賽跑》的故事后,我適時引導想象:“小白兔第二次與烏龜賽跑的結果會怎樣?”我耐心地傾聽學生的發言,讓他們馳騁聯想,各抒己見,直到學生把自己的想法都充分表達出來之后,我再組織學生討論。盡管學生在發表自己看法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不合理的想象,我也不過早地進行評價,唯恐抑制學生思維的展開。
學生的習作,難免會有很多缺點,但我卻從不吝嗇撒播自己的熱情,把贊美的語句工整地寫在他們的作文本上,在末尾敲上幾顆鮮艷的五角星,在這種鼓勵下,學生的口語交際興趣倍增,創新的思維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