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峰
【摘要】新課改為小學音樂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本篇文章就從小學音樂教育中遇到的部分問題入手,進行簡單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個人建議。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 ?改革 ?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209-01
音樂教育是教育當中不可獲取的部分,而小學音樂教育是音樂教育的基礎,也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渠道。但是長期積累的傳統固有觀念往往對小學音樂教育并不是很重視。新課標的實施,可以說是為音樂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次良好的機會。不論是從音樂教育教學的理念、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模式,都做出了全面的改革,這對習慣了傳統教學模式的音樂教師來說,無疑是一場挑戰,也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機會。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筆者明顯感受到了新課標對教學工作帶來的重大改變,對新課標的內容和精神也進行了學習和領會。本文筆者借此機會圍繞小學音樂教學改革簡單分析:
一、小學音樂教育中存在的部分問題
(一)沒有認識到音樂教育的本質
音樂教育的本質主要指的是審美教育,審美價值是音樂的核心因素,音樂的其他方面也是以審美價值作為依據。但是,長時期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小學音樂教育一直都沒有實現絕對的獨立性,不是被歸入了智育范疇,就是被歸入德育范疇,音樂教學過于注重其政治性和智育性,忽視了音樂的藝術特點,將音樂最本質的因素“審美價值”擺在了次要位置,使得音樂教學缺乏藝術。
(二)重視音樂技能,忽視了音樂的育人功能
小學音樂教育主要是為了普及基礎的音樂知識,屬于普通的藝術教育,并不是職業教育或者專業的藝術教育。但是以往的小學音樂教學模式過于重視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的傳授,教學目標主要定位于對知識或者技能的掌握程度,卻忽視了小學生在音樂方面的興趣、創新精神、審美價值、個性發展、鑒賞能力、認知能力、情感體驗等方面的培養,盲目追求專業藝術院校的形象,小學音樂教育卻沒有體現出小學的特點,音樂教育“育人”的功能也被忽視。
(三)學生被動的學習,主體地位被忽視
有不少教師認為教學就是教師向學生教授知識和經驗,將教育看成是文化傳遞的工具,所以,日常教學中常見的模式就是老師教學生聽,教師總認為指導的越詳細,學生學起來效果就更好,讓他們去模仿教師的聲音和動作,學生這樣被動的接受知識,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
(四)教學評價方式比較單一,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中,注重對學生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的評價,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文化素養、審美能力和價值觀念的評價,評價方式以考試為主,方式比較單一,這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
二、改進小學音樂教育的具體方法
(一)創新小學音樂教學理念,認清音樂教育的本質,突出“以學生為本”的核心精神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藝術審美素質成為新時期下人們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質之一。音樂審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學生完善審美的心理,促進小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全方位發展。將音樂教育定位在一種文化層面上和對人的培養上,在新的音樂教育中要體現以審美體驗為核心,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創造和音樂實踐,幫助學生發展創造性思維的同時,還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文素質,為學生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小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任何音樂教學過程都應該以維護學生的利益為主,讓學生成為知識構建的主要受益者和實施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發揮好主導作用,在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中,促進師生互動,進而提高音樂教學效果。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小學生對音樂的強烈興趣
教學方法的選用是否恰當是體現教學成效的重要因素。音樂教學中不排斥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但是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將知識和技能融合到音樂中,讓學生體驗到音樂的美妙,是每個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三)采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幫助小學生建立音樂學習的信心
這需要教學評價方式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在評價內容上,除了對普及的音樂知識和技能進行考核外,還要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情感態度、音樂潛能、音樂素養和個人品質等都要考核在內,由于每個學生學習音樂的潛力不同,對不同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給予學生感受成功的機會,幫助學生建立學習音樂的信心,為他們今后的音樂教育奠定基礎。
總之,素質教育指導下,小學音樂教育教學環境發生了明顯的改變,新課標的實施和發展為音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的更新提供了指導方向。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我們要認真落實音樂新課標的內容,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李會杰.小學音樂教學改革探究[J].學周刊,2011,(01).
[2]莫清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嘗試與反思[J].林區教學,2011,(09).
[3]劉音.讓快樂的音符澆灌孩子們的心田——淺談小學音樂課上的快樂教學[J].青春歲月,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