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學習興趣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動力,能促使小學生主動投身到數學學習過程中,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作為教學的前提,通過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創新教學形式以及營造良好環境等方式激發小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熱情,幫助小學生形成數學思維,提升綜合實力。
一、尊重學生,轉變角色
為了符合新課標改革的要求,教師應該轉變教學思路,轉變教學觀念,改變傳統落后不符合小學生心理的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手段,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小學數學的主要出發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摒棄傳統課堂上以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為目的的教學行為,多考慮小學生的想法和利益,轉向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小學生是學習上的主體,應當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和行為處事的方式,在學習上也需要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這些行為和思想,賦予小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和學習權利,能夠科學的引導小學生在表達自己想法的同時能夠正確地處理好數學問題。這種引導應當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而不對小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進行影響。同時,在小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活動,幫助學生解決在思想上的困惑。同時意識到自己的任務就是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小學生誠實勇敢、敢于質疑、熱愛學習的優秀品質,幫助小學生為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除此之外,數學教師必須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放松自己,在相對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提升自己的學習技能,掌握數學知識。營造氛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有助于幫助學生緩解學習上的壓力,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強,更樂于主動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并通過積極思考、回答來得到問題的正確答案。
二、改變形式,激發興趣
為了更好地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改變教學形式來實現。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新型教學形式可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需要鼓勵探究性學習、數學學習生活化。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要做的就是把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與小學生現在所學的課本知識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挖掘貼近學生生活和學習的教學素材,讓小學生掌握具體、形象的數學知識,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印象。同時為了使數學學習生活化,教師還需要創設問題情景,把生活化的數學問題帶到課堂上,讓學生把課本上的知識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充分利用身邊的實物、生活的例子加以延伸,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讓數學走入生活。
在鼓勵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培養小學生勤動手、動腦的能力。把班級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小組成員根據教師布置的主題共同探究、動手實踐、互相交流。通過彼此間的交流和溝通找到問題的答案。小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不但能收獲知識還能體味到合作的快樂。因此,教師需要格外重視對小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小學生在合作過程中感受到共贏的喜悅。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周長時,教師如果一味按照課本知識講解具體內容,會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無法通過實際操作得到不同長方形的周長。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戶外實踐,讓小學生親手測量不同長方形的周長,在總結歸納之后得到計算長方形周長的公式,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
鼓勵探究性學習,開展戶外實踐可以把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成具體知識。而學生通過親自測量,動手實踐可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促使小學生逐漸走入生活、從生活中尋找數學,激發創作欲,有利于學生在興趣的基礎上學習數學知識,提升能力。
三、利用媒介,提高效率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調動小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F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挖掘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聲像同步的教學情境。再針對小學生的好奇心豐富多媒體課件的表達形式,在課件中多向學生展示一些動態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好奇心。
例如,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例題“12+13=?”,數學教師可以把具體的數字轉化為形象的圖案:香蕉、小動物等。并利用多媒體展示給小學生,讓小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數學數字的含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快速解決問題。
數學教師應當從小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以教學大綱為指導,制訂詳細的教學計劃,并利用教學媒介、改變教學形式以及開展戶外活動等方式激發小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促使小學生主動投身到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以此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推動數學教學長遠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楚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