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臣
摘 要: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是極其重要的。它是教育中最“實”的部分,也是教育中“質”的指標。學校的教育對象主要是學生,學校通過有效的德育管理機制,創新管理模式,不斷優化德育策略,最終使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教育機制;教育模式;教育策略
作為一名德育管理者,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我摸索出“一個核心、兩個重點、三個實施、四個結合”的德育管理模式。在完善學校德育建設中,初步構建了德育文化體系,塑造了學生的靈魂,具體做法是:
一、健全組織建設,形成管理機制
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德育管理領導小組,制定完備的《德育管理考核細則》《班級管理考核細則》《學生干部管理》等,班級有班委會、少先隊,學校有學生會、大隊委、愛心小天使為重點參與的班級輪崗考核機制。
二、以理論為先導,創新管理模式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就是良好習慣的養成。”為此,學校德育工作要突出“養成”。圍繞這一思想,我摸索出“一個核心、兩個重點、三個實施、四個結合”的德育管理模式。
一個核心是所有德育,都緊緊圍繞“養成教育”這個核心;
兩個重點是以提高教師教育管理水平和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為重點;
三個實施是實施文明教育“一帶二”工程、從參與中體驗,從體驗中提高工程和感恩教育工程;
四個結合是用現代教育思想與古代教育思想相結合、整體性教育與分階段教育相結合、班級教育與學生自主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使學校教育向社會教育延伸,建立可持續發展螺旋上升的系列德育內容。
三、以文化引領,優化教育策略
1.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
學校設計建造“園林化”,草坪中可設計:“我美麗,你舒心”“愛自然就等于愛自己”“讓我伴你成長”等溫馨提示,石刻中可體現“成長”“和諧”“童真”等深刻內涵,因為校園文化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
為改變班主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管理現象,應加強對班主任進行《開啟智慧,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思路清晰抓班級,實實在在抓學生》等系列培訓,運用心理學觀點,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交流。從理論到方法,從形式到內心的培訓過程,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3.發揮好“一帶二”的作用
孩子在校的良好習慣形成后,要開展好“一帶二”實踐活動。讓學生回家當小老師,把他們在校形成的讀書習慣,刷牙、洗腳習慣、遵守公共道德、自理自立生活習慣、團結友愛、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帶回家,提醒、監督家長改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4.注重從參與中體驗,從體驗中提高
從班級到學校給學生參與的機會。在班級文化建設、落實《一日課外常規》、大手牽小手活動、班級輪崗考核等,都由學生幫助策劃、實施,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管理中,做學校的主人。
5.要認真落實感恩教育
學生通過給父母過生日,給父母洗腳,幫助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了解家庭,理解父母,了解社會。利用中華傳統節日,對學生進行感恩父母愛家,感恩教師愛校,感恩社會愛國及中華傳統美德系列教育。
6.運用好“三個結合”
學生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按照學生年齡的特點,可制定各年級德育目標。如,一年級學習《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校規校紀;二年級誦讀《弟子規》《增廣賢文》;三年級誦讀《心中的故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四年級誦讀《格言警句》《一句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五年級誦讀《詩詞》和《千字文》;六年級誦讀《論語》。以感受中華古典文化的魅力。
(1)整體性教育與分階段教育相結合。把校會、國旗下講話、重大節日等教育和各年級段教育相結合。如《祖國媽媽,讓我把愛告訴你》演講比賽;教師節的《成長中別忘了說“謝謝”》等,都是緊緊圍繞各年級段教育目標進行設計。
(2)班級教育與學生自主教育相結合。班級管理中,主題班隊會、班級各項活動、教師情感、態度、價值觀德育目標的落實、班級輪崗考核機制、愛心小天使組織等,都是班級教育和學生自主教育相結合。
(3)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通過家長通知書、教師家訪、家長學校等,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緊密結合。
總之,農村學校的德育,應突出“養成”這一核心,做到管理經常化、制度化,事事有人抓,時時有人管。實現“好習慣養成、快樂成長、幸福一生”的德育管理目標,為學生的終生成長打好基礎。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