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青
教學《出行之前巧安排》一課時,我預設了五個活動,層層推進,深化教學目標,突出“巧安排”這一教學重點。
活動一:談話導入走進“巧安排”
開課后我用學生熟悉而又喜愛的話題“旅游”導入新課,由生活引入課題,把教材內容引發為學生活動,使學生很快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活動二:情境呈現感知“巧安排”
為了讓學生能夠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我以教材中的“我的選擇”創設了問題情境:設計旅游路線。因此,我把教材中“武漢到上海”的路線替換為“宜昌到重慶”,因為武漢到上海的交通工具沒有輪船,改變后的路線有利于學生設計出更多元化的出行方式。課堂上孩子們交流時,很多都選擇了輪船這一交通工具,在交流中明白不同交通工具的優勢,為下一個活動“策劃出行方案”做了鋪墊。
活動三:方案策劃探究“巧安排”
我改變了以往的說教明理的方式,設計了“角色體驗”的問題情境:將路線定位“歇馬、襄陽、武漢、宜昌”四地之間,既增加了與本土的聯系,也將出行路線、交通工具變得多元化。同時,對學生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資料進行對比分析選擇,設計出一份組員們認為最好的方案,進行全班展示交流。
活動四:展示方案深化“巧安排”
展示出行方案,其實是讓學生展示自己設計出行方案的思維過程,也是展示自己如何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交通工具和旅游線路的。更重要的是,在組長闡述制定出行方案的理由時,讓大家認識到各種交通工具的優勢和不足。通過展示讓孩子們感悟到交通工具和路線的選擇可以根據不同條件、不同要求,做出最合適的選擇和安排,升華課題中的“巧”。
活動五:運用導行延伸“巧安排”
為了讓學生把本課中學到的知識服務于生活,在“運用導行延伸‘巧安排”的環節中,用“測一測”讓孩子在小組內抽簽,按照抽取的時間和目的地,設計一條出行路線,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為家人設計暑假出行方案”。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深深感到:
1.貼近兒童的生活。我用前置作業的方式,讓學生走進社區、走進學校、走向生活,通過上網、詢問等不同的方式,了解不同地點的交通工具、票價、時間等相關資料,不僅有利于學生內化知識,也增強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后運用導行的“測一測”“為親人設計一份出行方案”培養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生活能力。
2.創新兒童的活動。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的活動性這一特點,教學中我以談話導入、情境呈現、方案策劃、運用導行等活動讓學生學會出行前進行合理安排,學會生活,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3.體現兒童的主體。品德與社會課的實施要求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三種學習方式。本節課中我始終以小組為單位,以生為本,用“方案策劃PK”的方式,引導學生收集、匯報、交流、等形式感悟“巧安排”,提升道德情感,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