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葉
截至今年年底,虛擬運營商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到期。目前國內各虛擬運營商企業都在陸續向工信部提交包括網絡安全、業務狀況、用戶權益等一系列相關材料,以供考核評估。
虛擬運營商近年來成為熱點。2013年1月8日,工信部出臺《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2013年底和2014年初先后向兩批共19家民營企業頒發了虛擬運營商牌照。之后該行業不斷壯大,目前,國內共有42家企業獲得牌照,目前只有35家企業正式商用放號。
盡管規模擴大,但虛擬運營商行業卻普遍處于虧損模式,用戶份額不足總數的1%。在試行整兩年后,工信部對于虛擬運營商們的大考終于臨近,按照工信部此前的規定,評估通過的虛擬運營商年底將獲得正式牌照。
虛商用戶月凈增200萬
虛擬運營商,是指擁有某種或者某幾種能力(如技術能力、設備供應能力、市場能力等)與電信運營商在某項業務或者某幾項業務上形成合作關系的合作伙伴。
自從工信部出臺相關方案后,許多企業紛紛入局。工信部方案上規定,最初獲得試點牌照的19家企業可以將短信、語音、流量等整合為套餐銷售;可發售SIM卡;可以擁有企業專利品牌;可以定制業務價格;可作為增值服務開發內部平臺……
記者了解到,很多企業開展虛擬運營商業務的目的并非將其作為主要的盈利方式,而是將其當作壯大其本體業務的輔助手段,這些權利有助于它們推廣自身的產品及服務。很多獲得了虛擬運營商牌照的企業紛紛推出增值服務、流量服務、線上銷售號碼、套餐捆綁等一系列服務。
由此,虛擬運營商也被視為國內移動通信市場的“鲇魚”。關于虛擬運營商將改變通信業格局的消息不絕于耳,比如流量不清零和通信費用降低等。不過,這些看似利好的消息卻并未讓虛商們獲得很好的收益。
公開資料顯示,到今年8月底,虛擬運營商移動轉售業務用戶總數達到1123萬,平均月凈增200萬戶左右,僅占全國移動電話用戶數的0.9%,占全國凈增用戶數的48%。而此前工信部電信研究院還曾預測,到2015年底,虛商用戶規模將達到5000萬人。
與此同時,虛商的各種負面信息屢屢傳出。今年9月底,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就垃圾短信息治理問題約談7家移動通信轉售企業負責人。這意味著才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的虛擬運營商,從一開始就遭遇垃圾短信息這一頑疾的困擾。
據9月23日“天下無賊”反信息詐騙聯盟數據,微信舉報平臺一周內接到46起170號段的舉報,同時結合騰訊安全云庫的黑號統計分析,170號段惡意電話占所有惡意號碼的8.6%,即平均12個惡意號碼就有一個是170號。而1705號段的惡意短信占比更是高達99.2%,這個數字可以解釋為用戶收到的每一條短信都具有欺詐或廣告性質。
“批零倒掛”痼疾未破
批零倒掛,顧名思義就是批發價和零售價顛倒過來,引申為批發價比零售價還要高,通俗地講就是買回來比賣出去的價格高。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虛擬運營商行業內。
李克強總理今年曾說過國內網費太高,1G流量要70元。其實虛擬運營商從傳統運營商處批發流量的費用更高,1G就要150元。面對這種局勢,虛擬運營商也只能是靠燒錢硬撐。
由于虛擬運營商在中國的發展處于初始階段,因而很多企業在初期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財力方面投資過億者不在少數。前期燒錢申請牌照,之后燒錢批發流量,而近來隨著4G在中國的普及,三大運營商下調了套餐資費,卻并未下調虛擬運營商的批發價格,這就導致了虛擬運營商的3G套餐資費反而高于傳統運營商的4G資費,對行業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中國虛擬運營商產業聯盟秘書長鄒學勇表示,盡管虛擬運營商探索了各種運營模式,但開發出的新業務補貼不了“批零倒掛”導致的虧損。虛擬運營商目前的商業模式仍然是通過發號和資費,而獲取用戶的方法則是通過與三大運營商形成價差。
鄒學勇指出,基礎運營商給虛商和用戶的價格不同。例如,基礎運營商直接給用戶1M流量5分錢,而給虛擬運營商的價格高達1毛5分錢,出現“批零倒掛”現象,這就造成虛擬運營商經營持續虧損的狀況。
根據估算,如果虛擬運營商的ARPU值(每用戶平均收入)達到35元,用戶數超過100萬,就可以基本實現收支平衡,但達到這個水平可能還需要約兩年時間。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仍處于試點期的虛擬運營商的能力還沒有完全釋放。“批零倒掛”仍然是未解的痼疾,碼號數量和放號城市上虛擬運營商仍受到限制,而且目前三大運營商對虛擬運營商也未完全開放能力,致使現有情況下虛擬運營商很難在基礎運營商提供的產品上進行二次加工和業務再造。
作為中國通信市場的新生事物,虛擬運營商誕生伊始就伴隨著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除了申請牌照的“入門費”,部分虛擬運營商在2014年的投入便已過億,少數企業投入甚至已經超過3億。與互聯網行業“先燒錢再賺錢”模式一樣,民營企業看中的是行業未來發展前景。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規劃所市場經營研究部主任許立東曾指出,虛擬運營商試點期內僅是發現問題、糾正問題,兩年試點期內無法實現盈利屬于正常,參照國外經驗,虛擬運營商有望在持續投入三到五年內實現穩定盈利。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目前大多數虛擬運營商仍然虧損,但也有企業已率先實現單月盈利。蝸牛移動CEO陳艷表示,蝸牛移動已成為中國聯通轉售業務伙伴中結算收入最高的虛擬運營商,公司已實現單月盈利,甚至季度盈利。
在專家看來,對虛擬運營商來說,目前最為關鍵的依然是盡快拓展用戶規模,探索差異化產品和盈利模式。
隨著鐵塔公司的建立以及網運分離的提出,未來虛擬運營商的創新空間將加大。屆時,民營企業完全可以憑借機制靈活,市場反應迅速的特點,打造差異化的通信產品,在細分市場里贏得用戶。
一半虛商或遭拋棄
作為新生事物,虛擬運營商曾被寄予厚望,但是在獲得運營資格后,42家虛擬運營商交出的成績并不理想。去年,樂語通訊、巴士在線受到挫折,連連科技也遇到問題收縮調整業務;170號段的增長絕對速度雖然較快,但基數還是較小。
“一些企業一直持觀望態度,沒有積極參與運營,目前僅有35家企業放號,其中發展用戶最多的為幾百萬,而有的企業每月發展用戶不到10個”,鄒學勇表示。
根據工信部此前發布的試點方案,移動通信轉售業務運營試點截止時間為2015年12月31日,到期后將根據試點開展情況適時調整相關政策,研究移動通信轉售業務的正式商用事宜。
目前國內虛擬運營商企業正在準備或已經提交了相關材料,工信部收集材料后進行評估,評估結果或在今年年底前公布,評估通過的虛擬運營商將獲得正式牌照。
雖然工信部還未公布考核細則,但業內人士提前議論稱,大考將圍繞用戶數量、服務質量、信息安全等多個指標展開。
鄒學勇表示,首先在用戶數和覆蓋面方面,蝸牛移動、蘇寧等企業都已超過百萬,獲得正式牌照在情理之中。其次,服務質量將是另一考核門檻。業內人士指出,虛擬運營商在這一方面普遍存在問題。
9月,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就170號段垃圾短信問題,約談了遠特通信、朗瑪信息、國美極信、愛施德、天音通信等7家虛擬運營商。此外,實名制的落實也將成為另一考核指標。
但對于虛擬運營商而言,即便通過了“大考”,前路仍存坎坷。通信專家項立剛預測,“42家虛擬運營商中順利通關的最多或有20多家。也就是說,將有一半企業被淘汰。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笑到最后的可能連5家都不到。”
虛商欲再拼一次
從表面上看,虛擬運營商的出現使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實質上虛擬運營商的實力遠遠不能與存在多年的三大運營商抗衡。服務再多,也還是要依賴傳統運營商鋪設的網絡渠道,還是要從傳統運營商手里批發號段。
從目前來看,沒有傳統運營商做基礎,虛擬運營商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它們更像是傳統運營商的“門客”,只能看作是對傳統運營商的補充與輔助,而難以與其“平起平坐”。
中國虛擬運營商試了兩年雖然還是沒法挑戰移動、聯通和電信,已經虧損兩年的“虛商”準備再拼一次。
10月12日,許立東公開表示,國辦發〔2015〕41號發文已經明確2016年中國移動轉售業務實現全面開放,這也為試點期過后政府繼續大力推動此項業務發展埋下了伏筆。
這個消息或許能讓虛擬運營商們高興一陣,在中國移動轉售業務之前,虛擬運營商們只能為2G和3G網絡中提供短彩信的一些服務業務,而2G和3G的用戶數已經被運營商瓜分。在新政策推出后,虛擬運營商可以直接進入4G業務領域。
鄒學勇解釋:“三大運營商在4G時代,用戶數量還沒有達到飽和,這給虛擬運營商帶來了很大的空間,虛擬運營商可以給用戶提供流量增值服務。而且虛擬運營商的體量比較小,比起運營商們在個性化服務、內容定制上有更多的靈活性。”
此前,在只能進入2G和3G業務的情況下,虛擬運營商推出的增值服務業務還不夠豐富,而轉售業務則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可能。
“與傳統運營商相比,虛擬運營商的優勢在于能夠從更小的切入點去發現用戶的需求。強調自身優勢,探索差異化是最符合虛擬運營商自身特點的盈利模式。如果虛擬運營商能夠滿足傳統運營商所顧及不到的用戶需求,就可能在行業中站穩腳跟。”
此外, 虛擬運營商還要加強宣傳力度,擴大受眾面。有數據表明,22.8%的手機用戶只是聽說過虛擬運營商而并不了解,而62.9%的手機用戶根本不知何為虛擬運營商。虛擬運營商必須要加大宣傳力度,為將來在市場上的普及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