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平
摘 要:作文教學一直都是小學語文教學中較為棘手的一個難題。學生怕寫作,多數學生甚至把寫作看為一件“苦事”。一些教師和家長也視寫作如虎,有的談“寫作”色變。萬事開頭難,寫作最難的是入門。
關鍵詞:寫作興趣;作文;益處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剛接觸寫作時,學生最困惑的就是寫什么,即使有內容了,又不知道如何把它寫好。教師只有解決了如何教,怎樣指導,才能讓學生懂得寫作,不懼怕寫作,甚至樂于寫作。因此,寫作入門指導得法與否顯得至關重要。以下是我指導學生寫作入門的一些做法,希望對提高寫作啟蒙教學有些許益處。
一、激發作文興趣,樹立寫作信心
三年級小學生要從寫一段話過渡到寫一篇由幾個段落組成的文章,難免會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因為缺乏方法,更加沒有自信。相信自己,才有可能成功。在給學生上入門作文時,我沒有生搬硬套地按作文要求讓學生寫作,而首先是讓學生理解什么是“作文”。比如,課上我先放了兩分鐘的動畫《自私的野豬》,然后提出問題:如果野豬再次參加森林賽跑會怎么做呢?學生暢所欲言,想到了很多情節,我選擇了有主題的兩個故事寫下來。故事的敘述者很是自豪,學生聽了,也覺得新奇,并感覺到作文原來簡單、有趣。就這樣我通過設置情景,激發學生交流的興趣,讓學生把自己想到的描述出來,我整理寫成作文,學生明白了把這些寫下來就是一篇作文,讓學生自己理解“作文”的含義。接著,我還告訴他們,除了自己想到的,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你覺得有趣的人、事情或者是其他有意義的事物都可以寫成作文,告訴別人。這時,作文的概念已在學生的頭腦中漸漸形成了。所以寫作前,老師要鼓勵學生,激發寫作興趣,讓學生明白寫作內容的豐富性,樹立寫作的信心。
二、在“靜態”寫作中感受趣味
三年級是教與學的明顯轉折期,是一個過渡學年,經過兩年的小學學習,學生在智力上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其中就表現在具備了一定的看圖說話、寫話、觀察事物和一定的遣詞造句的能力。三年級的學生也有表達的興趣和欲望,但這種能力猶如未破土而出的種子,發芽要受特定環境和特殊條件的制約。此時,學生的寫作興趣尤為要小心呵護。不會觀察生活,缺乏寫作材料是小學生寫作入門難的根本原因。我以小學語文教材中低段的看圖學文、看圖說話、看圖寫話為依托,通過模仿寫作等途徑,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靜態”寫作中感受到寫作的趣味。
1.由看圖作文起步。看圖作文,看明白是寫得好的前提。指導看圖要有順序,或從遠到近,由近及遠;或從上到下,從下到上;或從中間到四周;或從景到人,從人到景。邊看邊想圖上畫的是什么事物,先大概了解畫面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再細看畫面,了解環境,事情發生的地點、時間;細看人物的穿著和身材,想人物的身份、年齡和職業;細看人物的動作,想他們在做什么,是如何做的;細看人物的表情,想人物的思想感情。然后思考單幅或幾幅圖畫想說明一個什么問題。這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原本靜止的圖畫就在學生腦海中動了起來。有的圖畫還可在學生描述好故事后,演繹一遍增強寫作趣味性。
2.從模仿寫作入門。模仿寫作是三年級寫作訓練的明顯特點,也是小學生練習寫作的基礎方法,并且是比較重要的方法。“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閱讀和模仿寫作就是學生積累語言、學習寫法的有效途徑。只有足夠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提升。教學大綱指出作文教學應該從說到寫、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比如,學了課文《荷花》后,我指導學生寫一篇《校園里的茶花》,讓學生模仿第二段的總分式結構寫作方法,觀察校園里開得正艷的茶花,先觀察整棵茶花樹的樣子,再細致觀察花骨朵、半開的、完全開放的茶花不同的姿態,然后再動筆寫下來,作文中可以用上課文里的好詞。學生通過多次模仿寫作訓練,掌握了狀物類作文的基本寫作方法,不再感到無從下筆,為今后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借想象寫作潤筆。寫作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這就要借助想象。想象不應盲目,應在學生學會觀察的基礎上,以此鋪墊,讓學生有材料依據,大膽想象。培養學生想象,最初由我引導想象,接著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想象。例如,在指導學生觀察想象學校的茶花時,我是這樣指導的:同學們遠看這些盛開的茶花,它們像什么?有的學生說像一把撐開的花傘,有的學生說像一匹點綴著紅花的錦緞,有的學生說像一位穿花裙的姑娘……可見,學生已能初步結合學過的知識,把生活中的事物,遷移運用到想象上。此時,老師可以趁熱打鐵,繼續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如,走進觀察這些茶花,又像什么?微風拂過,動起來的茶花又像什么?……在發散思維想象中,讓學生努力遷移運用學過的知識,學生充滿興趣,增強了自信,寫作不僅有話可說,而且文章也生動多了。同時,還帶動了班上后進生的想象,降低了他們想象的難度,大膽想象成為他們開啟寫作之門的一把鑰匙!
三、在“動態”寫作中體驗樂趣
在三年級寫作入門指導教學過程中,要有目的、有意識地讓學生從字詞教學的重點轉向紀實文、想象文的訓練,通過對具體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一種看法想法等的描述,再現曾經有過的表象。若寫作僅停留于圖畫觀察,大膽想象,則難以體現寫作的本真,更難讓學生體驗到寫作的樂趣。有了“靜態”寫作的基礎,我注重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去領悟、去積累,引導他們把握更多的學習寫作的方法。寫作教學中,我(同時也鼓勵家長)和學生一同“做”,一起“玩”,比如做紙杯花,玩游戲,做實驗,甚至把洗紅領巾、釘紐扣等“家務”搬到課堂上來。其實,這些有的并不是學生不會做,而是不知道怎么寫好,課堂上大家親眼目睹了“家務”的細節,我指導學生察“行”、聞“言”、觀“情”,進行細致觀察,用心靈去感覺,還要求學生外出參觀、游玩時留心觀察并做記錄等,這樣學生在趣味盎然的課堂中豐富了見聞,獲取到了他們真實生動、記憶深刻的素材,寫作自然輕松,也能下筆成文。而教師(家長)有了一起做的經歷,指導寫作就有了共同的印象,存在大腦中的表象一樣,指導描述時就能“知根知底”了。這樣既避免了一些胡編亂造、弄虛作假的內容出現,教師的指導也能“有的放矢”,學生還能養成寫真事,在文中流露真情實感的好習慣。“動態”寫作讓學生在積極參加各項活動時,不知不覺愛上寫作。
四、在鼓勵性批語下悟寫作之樂
三年級的學生初步寫作文,難免會出現錯別字、標點不當、語句不通的問題。教師批閱作文應從標點、詞、句和段出發,善于發現學生亮點,以鼓勵為主,委婉指導。批語不應是籠統式、打擊式,這兩種批語學生不是看不明白,得不到較為關鍵的寫作后指導,就是沒有了寫作興趣和自信,久而久之,學生就害怕和討厭作文。如果是遇到沒有幾句話通順的作文,我會盡量找學生在這句話中用的某個好詞,夸夸孩子;或夸夸標點用得正確;還可能是書寫很工整……教師若懂得從欣賞的角度出發,鼓勵學生,保護學生的興趣和信心,學生的寫作水平總會逐步提高。
指導學生寫作入門光夸是不夠的,要保護學生的信心,還要委婉地幫其改正,教給基本的修改方法。古人寫文章就善于推敲、字斟句酌,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我每次批改后會選一些作文作為范文,根據作文情況講解一些修改要點、修改方法等,如,多讀幾遍,從字、詞、句和標點出發去修改,逐步引領學生學會修改作文,養成好的修改習慣,從而提高文采。
總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重要部分,作文教學應當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角度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找到適合學生寫作入門的有效途徑,解除學生對寫作的畏懼心理,強化生活體驗,讓學生學會觀察,富有想象,熱愛生活,勤于寫作。學生能在作文中盡情表達出自己獨特感受,表達自己對真善美的感悟,這樣的寫作學生怎么會不覺得妙趣橫生呢!
參考文獻:
趙鳳美.作文教學: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J].寫作:上旬刊,2014(10).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