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筆者發現有很多學生都出現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學了新知識,忘了舊知識,知識點混淆,導致考試大量失分的現象。筆者以為,教師應在有限的45分鐘里,加強前后知識的聯系,使學生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一、溫故知新,夯實基礎
在歷史教學中加強前后知識的聯系,可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復習舊知識,溫故知新,夯實基礎。
案例一:九年級上冊第18課《美國南北戰爭》,在學習了美國南北戰爭的原因、導火線、開始、經過、轉折、結果、性質、意義及林肯的貢獻后,可組織學生回憶《美國的誕生》的知識點: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開始的標志、領導機構,美國誕生的標志,戰爭的轉折,1787年憲法的制定,美國的政治體制、首任總統,美國獨立戰爭的性質、意義,華盛頓的貢獻等。
案例二:在學習九年級下冊第6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后, 教師可組織學生回憶九年級下冊第3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知識點:“巴黎和會”使德國的全部殖民地被英、法、日等國瓜分,《凡爾賽和約》沒有消除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反而加深了雙方的矛盾。法國元帥福煦聽到《凡爾賽和約》簽字的消息后說:“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隨著德國東山再起,果然在20年后再次發動戰爭,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案例三:九年級下冊第17課《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師可組織學生先回憶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知識點:兩次科技革命的時間、標志性發明、理論基礎、領先國家、新型交通工具、動力機器、新能源、對經濟社會的重大影響等,再學習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自然地導入新課,還復習了舊知識,實現了新舊知識的銜接。
二、區別比較,分清異同
很多學生對歷史知識點互相混淆頭疼不已,教師在教學中應對有關知識點進行區別比較,幫助學生分清異同之處,準確清晰地把握歷史事件。
案例四:八年級上冊第14課《難忘九一八》與第15課《“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有兩個易混淆的知識點: 局部抗日戰爭和全國性抗日戰爭的爆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和正式建立。教師可組織學生對有關知識點進行比較:“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盧溝橋事變”后,全國性的抗日戰爭爆發。“西安事變”后,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盧溝橋事變”后,平津淪陷,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國共兩黨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案例五:八年級上冊第16課《血肉筑長城》,可組織學生對三個知識點“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進行比較。相同之處:都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都發生在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之間;中國軍隊都取得 勝利;都打擊了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 焰,振奮了我國的民心和軍心。不同之處:“平型關大捷”和“百團大戰”是中國共產黨軍隊對敵作戰,“臺兒莊戰役”是國民黨軍隊對敵作戰。
案例六:九年級上冊第11課《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第12課《美國的誕生》、第13課《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教師可組織學生對有關知識點進行比較。相同之處:性質都是資產階級革命;都由資產階級領導;革命的原因都是資本主義發展受到阻礙;都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同之處:英法的革命是為了推翻本國的封建專制統治,美國是為了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英國和法國的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不僅是資產階級革命,也是民族解放戰爭;英國的領導者除了資產階級,還有新貴族,美國還有南方種植園奴隸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美國建立了三權分立的聯邦制國家,法國建立了共和制國家。
三、連點成線,構建知識體系
很多歷史事件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聯系。教師應幫助學生把分散、孤立的知識點連成線,整合教材,構建知識體系。
案例七: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清政府在與列強的侵華戰爭中,屢戰屢敗,被迫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一步步地從封建社會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師可組織學生對有關知識點進行整合:1840—1842年,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案例八: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探索》,在近代化探索的過程中,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戊戌變法學習西方君主立憲制的政治制度,辛亥革命學習西方民主共和制的政治制度,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近代化探索的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從學習技術到學習政治制度到學習思想文化的過程。
在歷史教學中加強前后知識的聯系,可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分清有關知識點的異同之處,并構建知識體系,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
(作者單位:江蘇省清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