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濤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是我國創造教育領導者陶行知先生最具影響力的教育觀念之一,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學者。
關于人的創造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貫穿人的發展歷程,因此要從小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從兒童方面來講,創造力的培養是影響兒童整個人格健全發展的重要因素。人格,指的是一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是人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因此,一個人的人格決定他的行為方式和行為指向。小學階段兒童已經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此時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同時也有對新鮮事物的探索精神,需要有創造的時間和空間。這些對于培養兒童的人格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兒童人格和諧健康發展所需要的。如果忽視了兒童的這種發展需求,就會很容易使兒童的想象和創造被抑制或弱化,最后可能會導致兒童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人格障礙或人格分裂的現象。創造性思維是智慧的源泉,是培養孩子身心、頭腦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這比教會孩子知識更加重要,所以,拓展兒童創造性思維,培養孩子創造力是需要重視的。
藝術對孩子,尤其是在他們的早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藝術活動在兒童早期階段可以開發其腦容量。每個人都有基本的創新潛力,關鍵在于能否有效激勵和保護創新。兒童可以通過美術教育中的繪畫提升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發揮自己的創造潛能,培養自己身心的全面發展,提高自己的創造能力和高尚情操。兒童大都喜愛“玩”,“玩”對于創造力等一些品質的形成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兒童美術活動過程的展開,實際目的就是讓兒童在美術教育過程中大膽的“玩”,在玩中學,培養其創造性思維,使其在進行創造活動的過程中變得更加富有創造力。
在中國,由于封建科舉制度幾千年來對人們的影響很大,高考制度、應試教育已深入人心,并常見于小學和中學教育中,在這樣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體制的籠罩下,各學科深受其影響,自然也難逃封閉傳統的命運。美術學科保持了很長時間的傳統美術教學直至素質教育的到來。
素質教育的理念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深入人心,尤其是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更注重藝術教育和社會對兒童的身心發展,以及對兒童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影響。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越來越受到關注,學校兒童美術教育活動也日趨完善,這對美術教師的專業、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都有了新的要求。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提到,為了使學生在情感體驗中提升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及審美能力,體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把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劃分不同的學習領域,注重增強學習活動過程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把美術活動過程和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這樣新課標的要求下,教育工作者們改變傳統觀念,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開始大膽嘗試,研究出新的培養兒童創造力的方式方法。例如,創造教育環境促進教育良好發展,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努力創造一個視覺、聽覺、動覺都能讓兒童充分參與的教育環境,為兒童提供滿足創新活動的各種條件,包括場地、時間、材料等。在教學方法上也有一些相關的研究,比如引導發現法、情景激勵法、嘗試體驗法、師生互動法,比新評價法等都是教育教學中有利于培養兒童創新能力的方法。從教育的經驗來說,教育工作者總結了在不同領域的方法:(1)藝術。培養幼兒在藝術活動中的創新,提供了一個生動、有趣的對象,激發孩子的創造欲望,引導幼兒觀察,鼓勵兒童大膽想象,拓寬創造之路。(2)科學。科學的活動可以達到專注思維訓練,培養孩子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3)語言。在一些美術教學活動中,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問問題,既有協同作用,又可打開孩子的思維。當然在美術活動過程中,情景設置很重要,情景的設置直接關系到兒童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所以很多人明確,情景設置是有利于兒童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4)游戲。游戲是產生驅動兒童的內在動機,孩子們對周圍的環境,一個獨特的反應,游戲是兒童的自然表達自我的活動;美術教學活動中選擇游戲是給孩子自由的機會;而游戲的內容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設計。這些是關于美術教育領域培養兒童創造力研究的經驗和總結。
陳鶴琴,中國現代教育家,提出過:“繪畫是言語的先導,表達美感之良器。”這一思想的提出體現了藝術活動的價值所在。美術教學活動的進行不但可以表現孩子的美感,還可以激發孩子的想象力,明顯地增強兒童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因此,教育研究者們應緊跟時代發展,不斷提升自身,不斷探索關于兒童創造力培養的研究。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