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平榮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讓學生通過學習,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了有效落實這一總體目標,人教版教材新增設“數學廣角”這一單元。筆者在此談談對“數學廣角”的教學與感悟。
一、深入研讀教材,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和要求
我們在上課時,不能一味地提高要求,一味地追求教學深度。例如,我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的“簡單的排列和組合”時,我把二年級和三年級的內容放在一起教學,結果整堂課只有少數幾個學生舉手。課后我進行反思,問題出在哪里?通過認真研讀教師用書中對“數學廣角”的教學建議,二年級與三年級的“簡單的排列和組合”雖然屬同一塊內容,但兩者的教學要求是不同的。通過這節課,我意識到,我們在教學“數學廣角”這節內容時,應注意不要造成教學要求過高。
二、聯系學生實際,逐步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教學時,學生很容易就能解決問題,這里關鍵是要教給學生優化的思想。例如,我在講沏茶問題時,出示情景,李阿姨到小明家來做客,媽媽說:小明,幫媽媽燒壺水,給李阿姨沏杯茶。沏杯茶需經過以下過程:燒水8分鐘,洗水壺1分鐘,洗茶杯2分鐘,接水1分鐘,找茶葉1分鐘,沏茶1分鐘。怎樣才能盡快讓李阿姨喝上茶?我剛把問題說出來,很多學生就舉起了手,要求回答。我將有代表性的幾種方案板書出來,然后分組討論:怎樣安排比較合理,并且節省時間?最后師生共同評價哪種方案是最優方案。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解答,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在操作過程中領悟體驗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
動作的技能比知識的記憶更讓人難以遺忘。因此,在課堂上必須讓學生充分參與思維過程,讓學生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在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領悟體驗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揭示其中隱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并逐步掌握運用。如,在學習打電話問題時,先讓學生畫一畫,擺一擺,得出打電話的種數后,再提問:“用什么方法巧妙地紀錄打電話的結果,比一比,誰的方法又對又快又清楚?”又問:“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學生回答說:“這樣有順序的表示,不會漏掉,也不會重復。”通過動手操作,學生逐步形成有順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我們在教學中要體現“以學生為本”,突出主體。把握目標,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把數學思想方法貫穿始終,體現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