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萍萍
在探究教育教學改革的道路上,教師應該牢牢把握自己的主陣地,打造高效課堂,構筑理想課堂,通過提高課堂效率,改變師生的生存狀態。目前,隨著各地“班班通”、電子白板的普及,信息技術手段的教學應用有了良好的硬件基礎。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打造高效課堂,值得深入地探究。
一、運用信息技術設計導入、導學案,省時省工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見,課堂教學要講究“導”的藝術。一個精彩的“導”,既可使學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開始向學生提出一個十分簡單的實際問題:“你們見過的車輪是什么形狀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車輪嗎?為什么?”“那么橢圓也是沒棱沒角的,橢圓形的行不行?”隨著這幾個問題的討論,促使學生進入深思,教師順勢引導,用多媒體演示了關于小動物騎著不同輪子的車子比賽的動畫,把學生的思維帶入圓的特征。這樣的教學,學生容易理解,又能激發學生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再例如,在學習了同分母分數的加法之后,我設計了同分母分數減法的導學案,用多媒體呈現,學生在“學習目標、導學過程、資源鏈接、課后作業”導學案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很快完成了教學任務。這也很好地詮釋了教是為了更好地不教的教學目標。
二、靈活機動呈現教學重難點,使用多媒體演示,新鮮高效
數學是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較好地把握教學重難點的呈現過程,讓學生認之以理,提之以能,化之以生活,用知識于實際。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我就用動畫故事很好地演示了求圓周的過程,學生看得明白,動手操作到位,實踐中得到了應用提高。再例如,在求三角形的面積這一課時的教學中,形狀完全相同的各種三角形,在動畫的演示下拼擺成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學生很容易就推導出求三角形面積的公式,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拓展。這比常規的學生自己裁紙拼擺,省時、省材、高效!
三、用好信息技術手段,鞏固教學效果更高效
合理的練習鞏固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是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的一個窗口,因此鞏固設計應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而非單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復。作為新課標下的數學鞏固設計,應體現它的效度,突出現實性、發展性和活動性。如,我在教學低年級《找規律》時,用動畫設計了“搶摘智慧果”這一種游戲。把每一道練習題安排在每個智慧果里,學生每做對一道題,智慧果就會落下來,送給大家,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快樂。像這樣的鞏固練習,避免了機械重復練習所引起的注意力分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變“要我練”為“我要練”,增添了練習的趣味。
四、小結成果,多媒體呈現,實現效果最佳化
小結階段是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點睛部分,是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絡化,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減輕記憶負擔的重要環節。它對于發展興趣、強化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說引人入勝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畫龍點睛的結束則使成功得以鞏固。所以說,多媒體教學可以更靈活高效地對本節課的內容或歸納總
結,或設置懸念,或開拓延伸,或活動游戲,力求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總之,利用好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很好地打造高效率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但是應該注意的是,高效課堂的打造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創設生動的情境,以展現知識背景,使新知變成有源之水。只有重視學生富有個性的思維表現,促進學生間的思維交流與合作,引導學生在判斷中思維,才能不為技術而技術,才能更好地打造高效課堂。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