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會娟
摘 要:有句話說得在理:“細節決定命運,習慣鑄就終身。”幼兒階段是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都要有意識培養孩子良好的常規,這有利于孩子學會與人相處,適應集體生活,從而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關鍵詞:幼兒;常規;教育
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孩子的幼兒教育,這也是中國教育的一大進步,注重幼兒的教育、發展幼兒良好的常規能夠有效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但是我國的幼兒教育還是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說沒有遵循幼兒發展規律,提前讓學生接受學前教育,讓孩子在幼兒階段就開始恐懼上學,這是幼兒教育的失敗,我們所謂的幼兒教育是根據孩子的發展規律制定一系列的制度,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這才是幼兒教育的宗旨。下面探討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常規。
一、培養良好的師幼情
對于幼兒來說,他們的情感比較單一,親密的人除了一直陪在身邊的親人,就是幼兒老師了,所以,培養良好的師幼情是培養幼兒良好的常規的前提。幼兒從家庭走進幼兒園,一開始都會不適應,經常會哭鬧著回家,這段時間往往是最關鍵的,環境的變化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改變,這時候孩子們就特別希望有一個人像他父母一樣帶著他們生活。老師是最佳人選,不僅要讓學生養成獨立的好習慣,還應該教會學生適應集體生活。對于幼兒老師來說,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多一點耐心,用愛去安撫幼兒情緒,讓幼兒信任、喜愛老師,從而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礎。讓孩子感受到幼兒園生活的樂趣,慢慢地他們就會融入這個集體中。所以,建立良好的師幼情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第一步,需要老師和孩子們共同努力。
二、老師需要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1.統一性教學
對于幼兒的常規教育,要在不斷鞏固中建立,老師的教育方式要求在統一的基礎上多變,我們先來說說幼兒教育的統一性。所謂“統一性”,主要表現在教學方法、教學要求和教學期望上,我們首先要知道學生需要什么,根據學生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學安排,讓幼兒搞清楚到底什么應該做,應該怎樣做,長此以往,孩子們就會養成一個基本的習慣,學會朝著正確的方向去做。因此,老師平時要和學生多在一起討論、溝通,了解孩子們的心理變化,把持教育目標的統一性和連續性。主要的應用表現在孩子上學和放學,我們對每一位幼兒的要求都一致,早上專車接孩子進學校,放學時也統一安排孩子回家,對于小孩子來說統一性十分重要,在活動中,避免孩子們隨心所欲,這也是學校對孩子們安全的保障。
2.故事、兒歌多樣化教學
要讓孩子在學校養成一個良好的常規習慣,我們要根據孩子們的天性進行教育,處于幼兒階段的孩子們,對于故事、兒歌等具有很濃厚的興趣,我們可以通過故事教育學生吃東西前要洗手,晚上不宜吃糖果等,兒歌同樣也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這里我推薦一首關于幼兒洗手的兒歌,孩子們十分喜歡:“打濕雙手水停流,小小肥皂來幫忙。手心手背到處游,雙手碰面真親熱。手背也要搓一搓,五指相聚真高興。手心窩里來回,大拇指,是哥哥,圍他轉圈真快樂。指縫是個臟弟弟,幫她洗臉別忘記。流水里面沖個涼,龍頭也要亮光光。常給小手洗洗澡,做個健康小寶寶?!蔽覀円部梢园堰@洗手歌貼在墻上,孩子們耳濡目染就會記得十分清楚了。對于孩子們來說比賽就像游戲,對他們有同樣的吸引力,老師可以通過一些比賽,培養學生的常規,如吃飯比賽,我們可以比一比哪個幼兒吃飯最干凈,我們會有相關的獎勵,這樣孩子們就會在比賽的過程中學會珍惜糧食。
三、制定明確的制度規則
幼兒階段的孩子自律能力還比較差,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是非觀,這就需要我們耐心教導孩子們什么是對的,我們應該做,什么是錯的,我們不應該做。最切實可行的辦法就是根據學生情況制定完善細致的制度規則,用規則來規范孩子的行為,讓他們知道怎樣約束自己。我們在制定規則時要讓他們明白為什么這條規則是這樣的,在我們生活中有什么用,這樣才能讓孩子們從心里接受這些制度。比如,在幼兒園中我們要求學生以禮待人,在制度中我們有這樣一條規定:“見了老師要問好,見了同學要微笑……”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養成一種習慣,這對于今后孩子們性格的養成有很大的好處。但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同,孩子們的表現也會有所不同,制度是死的,但是,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孩子進行不一樣的指導,這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我們要耐心地指導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
綜上所述,要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常規,需要從細微入手,多渠道、全方位開展一系列活動,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長大起來。幼兒常規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師要多一分耐心,家長要多一分信任,共同給孩子們營造一個自由的成長空間,促進孩子們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楊敏.幼兒常規教育的原則及方法談[J].甘肅教育,2010(2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