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語文是一門最有內涵和思想、最有靈氣和詩意的學科。這些特點決定了真正的語文教育決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課堂?,F在的學生對習作缺乏興趣,習作水平不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們的習作教學只盯在幾本教材上,忽視學生的實踐性活動,不注重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使之失去了新鮮的活力。
一、占有典型材料
小學生以寫記敘文為主,讓他們學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從生活中獲取寫作題材,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工作。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的目光引向校園生活、家庭生活、自然生活、社會生活,通過活動讓學生親自去實踐,親自去感受,使學生占有典型的寫作材料。
在學校里,教師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利用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為學生提供大量口語交際與習作素材,如,田徑運動會、環保活動、慶“六一”、二手市場、捐獻好書、經典誦讀、講故事、做游戲、做實驗、演課本劇等等,還可以結合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如,打燈謎、清明放風箏、參觀污水處理廠、重陽登高等來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盡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參加,成為活動的主人,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表現意識,又提高了他們的表達能力。
家庭是個溫暖的港灣,家人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精神風貌、處事態度等能為學生提供大量充滿真情實感的表達素材。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學當家、做家務,周末與爸爸媽媽一起去菜場買買菜,一塊兒干干家務活;或與爸爸媽媽在一起聊聊天,談談心,用心去體會家庭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甜酸苦辣,在體驗生活中手、腦、眼、口并用,收集材料,獲取知識,積累生活。
大自然神奇美妙,處處都有美。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親歷體驗的機會,有目的、有計劃地帶領學生到田野、郊外游一游,引導他們觀察萬物的興替,感受四季的氣息,去欣賞藍天白云的舞蹈,泥土野草的成長,小河流水的歌聲,青山綠水的對話,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學生通過有目的的觀察,對那些平時并不留心的事物,會留下較深刻的印象,產生深刻的認識,既豐富了學生的閱歷,又積累了寫作素材。
社會是個大課堂,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豐富見識,才會有獨特見解和感受。教師可以通過活動不斷加深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識,鼓勵學生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金口常開。如,走出戶外,看球賽,搞調查,觀菊展,賞花燈,看展覽,下象棋,養小貓,學武術;三五結伴,游名山大川,觀鄉土人情;關心了解鄰里的新鮮事,調查環境的現狀,體驗勞動的艱辛、生活環境的變化。這些活動的開展,能大大豐富學生的生活,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寫出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二、提倡自由表達
很多教師教學作文都注重從寫法上教,如“怎樣開頭”“怎樣過渡”“如何照應”,這當然都是需要的。但片面強調怎么寫,片面追求語言和技巧的運用,對于剛學習習作的孩子或苦于習作表達的孩子來說,不亞于讓他沒學會走就要學會跑?!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要培養學生“對寫話有興趣”,“1~4年級從寫話、習作入手,是為了降低起始階段的難度,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只有讓孩子在寫作實踐中不斷訓練、把文章寫得文通字順了,才有可能談及技巧。越是初學作文的孩子,太多的規矩法則越容易把他們給嚇住。教師要讓學生知道,習作就是寫話,不僅可以寫看到的、聽到的事情,還可以想自己想到的事情,把自己特別想說的話寫下來,把意思表達清楚就行了,人人都能做到,人人都能寫好。孩子的習作只有隨感而發,隨情而抒,才會更加充滿個性和靈性。
習作的資源,蘊藏在學校、家庭、自然、社會;存在于學生的眼睛、耳朵、心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豐富習作材料,用心、耐心地引導學生觀察、體驗、實踐,摒棄“清規戒律”,使學生樂于表達,讓學生在習作中有一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感覺。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