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廣林
【摘要】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與推行都必須以相應的人才培養制度為基礎。“以賽促學”是當前我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一種普遍模式,但此種人才培養模式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語境下缺少制度保障。因此,加強人才培養制度建設與改革是當前我國高校推行“以賽促學”模式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以賽促學;本科教學;人才培養;教學管理
“以賽促學”起源于職業教育,旨在利用專業技能競賽平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信心和人才培養質量。隨著高等教育轉型發展,本科專業開始轉向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在此過程中開始借用高職教育盛行的“以賽促學”人才培養模式。但是,此種人才培養模式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教學過程,它的推行必須得到相應的制度保障。而實際上,我國高等教育現行管理制度并不符合“以賽促學”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深入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已經成為我國高校“以賽促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當務之急。
一、“以賽促學”推進下的人才培養制度困境
(一)組織管理機構不完善
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而且需要優質的教學資源和管理機構。“以賽促學”作為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本科院校發展的歷史較為短暫,許多高校雖然已經推行此種人才培養模式,但事實上并未建立相應的組織管理機構,仍然依附于學工辦或者團委等學生工作管理部門,并沒有專門的組織管理機構。因此,在許多高校和院系,“以賽促學“工作是由政治輔導員兼任。依托這種兼職管理體制,在組織動員方面雖然具有較大的優勢,但由于沒有專業化的教師指導資源,導致競賽教學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
(二)組織管理工作不到位
正因為沒有建立專門的組織管理機構,致使組織管理工作存在較多的問題。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競賽信息收集被動。專業技能競賽項目除了專業內部、學院內部、學校內部之外,絕大多數高水平競賽項目都是由政府部門、兄弟院校或者行業協會來舉辦,學工管理部門由于工作性質和本身工作強度,導致他們難以顧及相關競賽信息的搜集整理,所以相關信息的搜集基本上都是處于被動接收狀態。第二、競賽組織發動不及時。正是因為競賽信息收集較為被動,導致很多競賽信息不能得到或者延遲得到,難以及時組織發動學生參加,會延誤相關賽事的舉行。
(三)教師指導隊伍沒保障
由于學院或專業沒有建立專門的競賽組織管理機構,致使競賽指導師資緊張,甚至導致競賽處于學生自發狀態。大致存在兩種情況:第一、指導教師隊伍不專業。因為沒有正式管理機構和制度,院系難以給每位競賽學生都配備專業指導教師,很多競賽的指導教師基本上都是“掛名”,誰給他們提供競賽信息,誰就是指導教師,專業教師沒有參與其中。在此情況下,教師指導隊伍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第二、指導教師隊伍不穩定。因為缺少制度化管理,不存在正規的指導任務分配,教師指導學生競賽都處于一種偶然關系之中,他們的指導工作不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這樣導致很多老師指導經驗無法積累,指導效果也很難提高,最終致使“以賽促學”工作浮于表面,起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四)考核評價體系不健全
建立一個健全的考核評價體系是提高教學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和根本保證。當前,我們雖然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建立了相關的“以賽促學“人才培養模式,但很多高校和院系并沒有建立相關考評體系,導致相關成績得不到認可或者合理的認可,不利于調動教師和學生積極性。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缺陷:第一、學生競賽成績還未納入學業成績考評系統。在很多高校,學生參與學科競賽是獨立于學習體制之外的,屬于”額外工作“,其成績沒有計入學分,不僅成績得不到認可,甚至有人把學生參與學科競賽看成是不務正業,這在很大的程度上挫傷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第二、教師指導成績還未納入常規教學評價體系。當前,有些省份和高校已經把教師指導學科競賽成績納入了職稱評價體系,相比以前有所進步,但因為沒有納入常規教學考評體系之中,在根本上不能滿足人才培養需要。
二、“以賽促學”推進下的人才培養制度改革
(一)納入教學管理范疇
學科競賽活動往往是以學生活動的形式出現的,但一旦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出現之后就意味著它已經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學生活動,成為了一種基本的教學模式,理所當然納入教學管理范疇。第一、在教學管理系統內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由專門組織管理機構安排組織學科競賽工作,負責信息搜集、通知發布、組織動員、組織指導、成果匯集和經驗總結,使之成為教學管理中的一項常規化工作。第二、在教學管理體制下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把以賽促學相關工作全部納入到教學管理制度體系下運行,建立專門的組織管理和評價考核制度,使其各項工作規范、有序進行,確保能夠起到應有的作用的效果。
(二)融入人才培養方案
在現有的工作體系當中,學科競賽并沒有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到應有的體現,仍然屬于學工管理工作系統的一個內容,依附于學生工作管理體系,與常規教學不存在實質性關系。要真正推行“以賽促學“模式,那么首先必須把“以賽促學”模式和理念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得到應有的體現。無論在人才培養目標還是在人才培養方式方面都要融合“以賽促學”的教學精神理念,使之成為當前語境下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的精神指向和重要靈魂,在根本上保證“以賽促學”模式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解決組織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無序性、不穩定性、隨意性和非專業性等現實問題,真正讓“以賽促學”做到有據可依、有章可循、有法可鑒、有效可行。
(三)設置專門教學環節
“以賽促學”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得到應有的體現不應停留在觀念層面,而是依托于專門的教學環節。如果在教學環節設計中得不到體現,“以賽促學”模式很難落到實處,甚至只是一紙空文。在教學環節中如何體現?筆者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兩點:第一、與實驗課程的教學考核掛鉤。某些技能教學核心課程不舉行專門的考試,采取“以賽代訓、以賽代考、以賽代評”的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賽和技能訓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實踐、考評和成果融為一體。第二、設置“以賽促學”專門環節。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設競賽實踐教學環節,規定學生每年必須參與哪些競賽項目,必須獲得怎樣的競賽成績,把學生參賽經歷和成績納入考評體系,讓學生通過競賽獲得學分,把參與競賽作為畢業資格審核和學位授予資格審核的必備條件,這樣確保“以賽促學”真正落到實處。
(四)完善考核評價體系
當前我國高校“以賽促學”模式推行效果不理想在很大程度上緣于缺乏科學合理的考核體系,導致“以賽促學”工作得不到應有的認可,這既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調動教師的積極性,這是問題的根本所在。要全面推行“以賽促學”模式,必須建立起相應的考核評價體系。一方面肯定學生競賽成績,把競賽成績納入學分評價系統,真正建立“以賽促學、以賽代考”的考核評價機制,在根本上調動學生學習和參賽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肯定教師指導成績,把教師指導工作納入常規教學工作考核范圍,而不僅僅納入職稱晉升評價體系,在根本上防止指導積極性不足或者指導工作趨于功利性和投機性的不良情況出現。因此,針對學生和教師兩個層面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是保證“以賽促學”模式健康、規范、有序、有效運行的根本。
參考文獻:
[1]肖海慧,鄧凱.“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教”教學模式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3(16).
[2]胡建華.高等教育強國視野下的高校人才培養制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
[3]解飛厚,龔雪.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制度的視角[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聞傳播類專業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和吉首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2012JSUJGA2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