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吐峪溝鄉是游客在吐魯番旅游當中重點參觀的旅游景點,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和樸素的自然風貌,以維吾爾族傳統民居建筑最具特色。面對龐大的游客數量,吐魯番的酒店接待量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將部分民居通過相應的規劃設計,建設改造成旅游驛站,不但能很好地解決部分游客的住宿問題,而且還有利于發揮民族文化特色。
關鍵詞:民居;空間;驛站;設計研究
[2015-2016年新疆師范大學研究生科技創新項目,項目編號:XSY201501018]
本設計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經過幾次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根據現有民居自身的特點進行全面分析,然后以改善當地居住條件的需要和滿足游客住宿和觀光要求進行的設計研究。以吐峪溝鄉為例,把民居原有的建筑空間作為依托進行綜合的設計利用,在不改變建筑外部形狀的情況下,合理劃分內部空間的使用功能,使民居在人們日常生活使用中更加合理方便。
根據實地調研分析吐峪溝村落民居建筑空間形態,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新的延續與重構的空間形態。從住戶和游客的角度去規劃設計,探討如何在延續傳統歷史的過程中去塑造新的空間形態,以保持空間的統一性和連續性。我們必須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理解現有的居住形態,充分考慮村民和游客在空間使用上的合理性。要想更好地把人-建筑-空間有機結合,就需要我們對其進行研究,了解空間掌握規律。
一、民居建筑空間的構筑模式
建筑的結構是以功能為主,我們要考慮建筑的承重力和耐久性問題,還必須適應當地的氣候等因素,這其中必定凝結了當地人適應環境的經驗性內容。在建筑空間的構筑模式上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減地模式。在原狀土體上開挖,包括坑、穴、窖、井的挖掘,都以體積完整的原狀土為條件,從地面下挖生土成型的建造方法,類似掏挖實體墻的建造方法,這類建筑多為地穴、半地穴、井等。建筑的墻面是自然生成的,形成大院套小院、一戶連一戶的格局。
(二)土拱窯式。作為一種承重結構,主要靠材料之間的壓力支撐。其幾何造型以半圓為主,利用拱頂造型可以取得理想的立面支撐,土拱需要用黏性較好的大塊土坯壘制,以便在門洞上方與葡萄晾房相結合,組成騎墻建造的情形。最常見的結構形式是下窯上屋,地面建筑與半穴居的土拱結合是原始穴居形態延續至今的建筑形式。
(三)筒拱式。筒拱是疊澀或發券的雙向受力結構,在筒形頂內活動有一種深邃探秘的感覺,近似在石窟通道里往來。這種形式在施工時也可不用支模,而是以貼砌發券,即以楔形磚和條磚混合砌筑。因地制宜的技術使用,運用當地的建筑材料,吐峪溝地區帶筒形頂的長形廳堂,以通風涼爽著稱。
(四)梁柱模式
通過柱子支撐的大梁來確立主要空間,而后再填充墻體。柱上、下端都有榫頭,上端頂在梁上,下端插在地梁上,加大梁的受減力面,增強梁的荷載能力。用這種結構來覆蓋建筑空間,將周圍處理成沒有遮擋的開放空間,可以使建筑內部空間保持最大限度的開敞、通透,使頂部結構具有可靠的穩定性。
二、民居建筑空間的平面形式
民居建筑空間自成一體,外部含蓄收斂,內部豐富復雜。建筑空間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很有序,即室內外空間分隔,必須符合人倫道德、家庭地位等的差異,以及客人與家人的區別,都需要進行合理的安排。房與房之間簡單串聯,私密和公共的區域常常因為臨時功用的改變而變換其空間性質。有序與無序相互交織,使得倫理與功能在吐峪溝地區民居住宅生活中找到了結合點。
按平面形式可以分為并列式、套間式、穿堂式、混合院落、前后院落。
并列式:由三間或多間土拱平房拼成一排或成曲尺形,成為生活的主要房屋。套間式:由一間大房間為主,穿套兩三間或更多的房間,組成生活的主要用房。穿堂式:一間通長的土拱房屋居中,兩側垂直方向布置房間。混合院落:兩層的主要房屋放在庭院地段主要方位的一側或后部,附屬房屋放在次要方位,共同與圍墻組成一個完整院落。主要生活區和日常雜務區的功能明確,互不干擾。庭院有相當一部分是由圍墻圍合而成,使庭院形成相應的半開敞性空間。前后院落:主要房屋為兩層,建在院落的中部,將庭院分成前后兩院。前院是主要生活區域,后院是日常雜務地段,兼附屬房屋為一層或二層,有的從屬于主要房間建造,有的按其需要單獨設置。
三、傳統民居建筑單體空間類型
在特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下,吐峪溝地區的傳統民居有極具特色的單體空間類型,如半地下室、高架棚等。這些具有特色的單體空間共同塑造了吐峪溝地區民居的獨特景觀風貌。
(一)半地下室。半地下室是吐峪溝地區比較有特色的建筑空間單體,是炎熱的吐峪溝地區為求得一個涼爽的室內空間而采用的獨特建筑方式之一。由于地下室的通風采光不好,因此半地下室的處理手法是當地村民喜歡采用的建筑方式。半地下室使室內上部的三分之一露于地面上,可對外開小窗,如此一來,通風采光的問題就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二)高架棚。用木立柱、土坯砌筑或鏤空花墻架起高出屋面檐部或借助房屋外墻直接架設,也可單獨設立高架棚。它具有蓋而不死、遮而不閉及視野開闊的優點,不僅具有舒適性、親切感、安全感,而且使人感到無論是白天起居還是夜間就寢都處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它的實際功能已經成為村民生活中的大起居室,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二起居室和第二臥室。
(三)連廊。吐峪溝地區民居建筑中各個房間一般采取橫向排列布局,為取得各室之間的聯系又不至于露天來往,大都采用加建室外連廊的措施。這種連廊可以在一個院落中將所有的居住空間都串聯在一條走廊之內。針對吐峪溝地區的特殊氣候和日照情況,以及當地村民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習慣于在戶外飲食起居及生產社會活動,連廊便成為當地村民戶外生活的重要場所。
(四)門下空間。一般多指民居中利用土拱技術施工建造的一些大門。這些大門一般比較深遠,與院落外的街道連接,起到個人私密空間和外部公共空間過渡的作用。于是,人們駐足聊天等社交活動多在這里進行。
(五)屋頂空間。村民對建筑的室外空間利用得比較充分,尤其可以從對屋頂的空間利用看出來。在夏季的夜晚,人們大多睡于屋頂上。這時,天為被屋頂為床,村民享受的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
四、民居驛站單體建筑設計方法
(一)庭院空間。院落空間是單體建筑設計的核心,通過對整個建筑空間的合理組織,將不同功能的房間圍繞院落進行布置。在民居院落的角落處依次把廚房、衛生間和樓梯等進行布置,可以減小對其它室內空間的影響。在院落中種植一些植物,可以在夏季制造涼爽,降低庭院地面及建筑墻體表面的溫度,增加濕度。這樣的布局方式提高了室內和院內的舒適度,也滿足了人們日常交流和溝通的需要。為了滿足日常居住和游客的使用需求,民居建筑設計中增加了后院,為小戶型單體建筑的組合形式提供了圍合空間的概念中心。
(二)房頂空間。吐峪溝地區的氣候特點是干旱、少雨、風沙大,平頂屋是一種較常見的屋頂樣式,由此可在屋頂上種植草皮和設置廊架等。這樣既可以實現村民晾曬衣物、糧食和夏季納涼的需要,同時草皮又起到隔熱、保溫和改善民居微氣候的作用。
(三)室內空間。民居建筑的一層和二層均設計有居室,在寒冷的冬季,可以居住在向陽溫暖的二樓,而在炎熱的夏季,則可以居住在背陰涼爽的一樓,因此形成了有效的人追隨氣候的應變居住模式。根據當地民居的生活習慣,對室內進行傳統設計和裝飾,如墻面壁龕的設計,體現出鮮明的地域民族特色,不僅滿足日常使用功能,而且還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室內空間。房間內的這種設置形式,增添了民居特色,滿足了游客體驗民族特色的需求。
(四)材料運用。在建筑的設計過程中,結合一些現代建筑材料,保證建筑結構的安全,構筑及裝飾使用大量的本土材料(如生土、木材、麥草等),極大地提高了墻體的承載能力、抗震能力,同時也保持著傳統的建筑面貌,使房屋的空間布局更加靈活。
(五)細部處理。由于當地日照時間長,氣候炎熱,考慮以設計較小的窗戶為主,多為高窗的形式,窗戶朝院落內部設置。這種設計模式有利于室內的采光和通風,進而有助于良好的庭院微氣候環境的形成。民居建筑還使用具有地域特性的裝飾材料,促進建筑文化歷史的延續,并與傳統聚落建筑形象保持完整和一致。
在民居空間形態研究考察上,總結得出當地民居建筑具有的特點:
1.建筑平面流線模糊、空間使用不明確、室內衛生環境較差。住戶內部的設計,重點在完善居住的配套設施,如解決生活衛生、能源使用等。住戶的外部空間仍然是獨戶獨院設計,住宅樣式以地域特色為主,融入一定的現代住宅元素。2.墻體內部多設計儲藏空間,一方面可以展示主人的生活品味及素養,同時也可以節約室內空間,增加對生活物品的儲存。3.棚架空間及庭院內安置的休息床是村民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動區,增強家庭成員的感情及鄰里關系。4.吐峪溝村民室內裝飾簡單獨特,整個村落建筑色彩上大都以土黃色為主,在天然的木材上做門窗及廊的裝飾。室內裝飾色彩并不鮮艷,整體保持著傳統樸素的生活狀態,給人回歸自然的感受。
五、結語
傳統的居住空間形態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村民的物質條件日益提升,隨之而來的是村民不斷的增建新空間運用新材料,走向現代化城市特征與周圍的自然環境顯得格格不入。居住空間的創新設計勢在必行,既要提高環境質量、改善村民居住條件,又要尊重當地村民原有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民居旅游驛站具有的生活性、民族性、藝術性以及體驗性等特點,可以把吐峪溝地區少數民族的文化生活等展示給國內外游客,這成為新疆文化旅游中的熱點。
參考文獻:
[1]李群.新疆生土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2]蔡五妹.吐魯番地區傳統民居空間形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
[3]劉碧云.新疆吐峪溝居住社區空間形態研究及其在新住區規劃設計中的重構[D].上海交通大學,2012.
作者單位:
石厚莉,新疆師范大學,北海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