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讓我們的生活更精彩,如果沒有文化持續發展的城市,生活的精彩便失去更多顏色。傳統造型承載著我們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承載著古人的設計智慧。關于傳統造型中的東方設計理念于設計基礎教學應用的思考由來已久,希望所有思考能在實踐中得到更好地豐富和充實,同時期待同仁的批評建議,并期待更多交流學習。
關鍵詞:城市;教學設計;課程框架
城市,讓我們的生活更精彩,如果沒有文化持續發展的城市,生活的精彩便失去更多顏色。文化,一個引領眾多學科不斷開創高峰的主導,也是所有創新性國家發展為世界強國的終極力量??v觀世界設計領域強大的國度,無不基于它們各自深厚的地域文化所形成的獨特設計。
我們國家的歷史文化在歷盡磨難的上下五千年的演進中,以強韌的生命力延續至今,區別于眾多曇花一現式的文化形態,并依舊保持強勁的生命力,在演進中成長。盡管曾經的文化劫難曾一度讓我們偏離我們的精神家園,但是文化的力量在這一切的發展中讓我們學會反思與自問。只有去除了這些趣味,中國才可以在世界中有獨特的城市發展?!捌鋵嵲久褡寰筒煌?,文化也不同,完全沒有必要采取一種風格和模式。而且中國是具有這種條件的,它具有自己的風土人情和文化,有自己非常成熟的傳統,完全有必要和可能探索一種不同的城市化模式。比如,有的城市可以絕對不建高層,而是根據自己的地理、文化來進行城市建設?!保ā杜c中國有關:建筑·設計·藝術》)
傳統造型承載著我們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承載著古人的設計智慧。中國設計領域對傳統造型概念的關注是近幾年的事情,設計師們紛紛努力在設計中運用傳統語言符號,如靳埭強、貝聿銘、呂敬人等,但個人的設計努力是遠不足以實現“為中國設計”這樣的理想的。因此,一個基于傳統造型語匯于設計實踐研究的教學課程體系的建立,才是真正踐行“中國設計”夢想最有力的舉措。然而,對此的研究在設計教育領域迄今一片空白。任何舉措的實施都需要經歷由對自身文化的深入認識——自省階段,到新的框架重新構建——框架構建階段,再到實施完善不斷調整——實踐階段。由于篇幅限定,只能在此將前兩階段大致鋪陳,最后階段內容將結合課題成果再另作文章說明。
一、自省——傳統文化特質的體認
(一)哲學的面目
基于農耕文明的中華文明不同于西方海洋商業文明,產生了獨特的反思人生的哲學體系,在此體系下產生了重禮制重名教的儒學、尚自然崇無名的老莊,這是中國哲學的兩大主導,而佛教傳入與老莊哲學結合又產生了禪宗。正如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所說“人生境界”大致分為四等,也就是在傳統哲學中,人的生命活動歸為四等:“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講求實際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藝不謀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蓖瑫r將禪宗定義為“潛默哲學”,正是反應傳統哲學的負法思考將傳統哲學蒙上神秘主義的色彩。
(二)文化的面目
1.建筑:中國建筑的群落特征是哲學的深刻反映。蕭默在其《建筑的意境》的序言中認為:“中國建筑的‘法有強烈的人本主義,注重整體的觀念,人與自然融合的觀念,重視與地域文化的結合,以及許多具體處理手法如建筑的群體布局、外部空間和環境藝術的獨特成就、優秀的形體構圖手法、獨特的色彩運用、裝飾的人文性……其水平之高超,處理之精妙,意境之深遠,每每突現在世界之巔,甚至遠超出某些現代建筑之上。”
2.詩書畫印的空靈與充實,形式的組織、集合、配置,以其獨特的宇宙觀詮釋意境與氣韻的流轉之美,以及橫直撇捺勾點結成的“生命單位”在“上下相望,左右相近,四隅相招,大小相副……”“八方點畫環拱中心”的通“舞”的空間意境,都是在對傳統空間與形式的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3.家具、服飾及器用反映了哲學的影響。如道家的器用觀,儒家的禮制下的工藝觀,墨子“非美”“非樂”的工藝觀,晏子和韓非子實用為上的技藝觀;漢時黃老無為、天人感應觀念下的質樸無為、深沉、浪漫的工藝美;魏晉風度的“初發芙蓉,自然可愛”的工藝美;唐的雍容、宋的平淡溫雅;經世致用的明代實用美;繁文堆砌、洋為中用的清后的衰微。
二、框架構建
基于傳統文化的設計基礎課程探究是意義深遠的,而如何在工作室建設的同時實現傳統應用課程的的合理構架,將是特色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此外,合作式的工作室建設將會推進工作室課程合理、深化、有銜接、有系統地展開。現將工作室制下傳統造型課程建設方案框架如下:
(一)工作室主旨
以育人為本位,以傳統為根基,以為中國設計為目標,為打造屬于中國的設計人才和獨具面目的設計未來而努力。
(二)工作室成員組成
導師:由具備較強造型能力的基礎部教師及相關專業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陶藝專業、傳統人文美學年輕骨干教師擔任。
學生:每年從大一新生中擇選50人,工作室集體授課,專業方向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清晰,并在與工作室相關專業老師的接觸中得以明確。
合作企業、校外合作工作室派駐專家、客座教師:參與并擔任研究性課題和實踐性課題的指導與設計。
(三)綜合性與時序性結合的課程設置
1.大一階段,于基礎部統一課程的基礎上由全體工作室老師參與相關課題的設計、研討與授課,并結合傳統美學研究的課程教學。
2.大二階段,將在統一專業基礎課設置的基礎上結合傳統造型研究相關課程設置,傳統造型研究如古典版式字體、傳統器用、傳統建筑與空間運用研究等;同時采用在同一課題下多方向的作業模式,并于教學、展賽與實踐中使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從而使學生綜合能力與綜合基礎以及傳統造型的文化體認能力有較大拓展。
3.大三階段,將采用三段制教學:
合作工作室的合作教學:本工作室學生可任意選報學院內相關專業工作室,如被錄取,即形成兩工作室的合作關系,學生除完成所報工作室的課題任務外,每學期需完成本工作室相關專業課題作業兩件。本工作室導師將與合作工作室導師針對學生學習情況做好交流與規劃。
合作企業、校外合作工作室的合作教學。本工作室課程以實踐課題的形式深入展開:針對未進入合作工作室,同時未介入合作企業或校外合作工作室學習的學生,我們將進行本工作室課題深化的實踐性、模擬性課題研究,并以展覽、展會、創意集市等方式推動并鼓勵學生的課題學習與創品展現。
大四階段,以合作企業實習教學為主,并協助學生完成就業、創業構想設計,以工作室及合作工作室為主完成學生畢業論文、畢業作品的指導及展覽匯報。
4.工作室場地安排:每一年級一間教室,大四階段因為分別進入合作專業工作室或本工作室合作企業實習,在校時間短,可與大二、大三合用。每間教室需同時容納50人左右。
5.工作室資金方案:除大一、大二階段外大三、大四工作室運作資金由合作企業與學校共同籌措,作為新建并以研究為主實踐為輔的綜合性工作室,學校的資金輔助是必不可少的。
6.工作室課程構架:
一年級:造型基礎課程:素描(形式訓練、傳統造型訓練、人體寫生訓練、速寫日記)、色彩(寫生、形式訓練)、書法解析;設計基礎課程:二維、三維設計基礎、傳統紋樣形式研究;傳統美學課程:詩詞格律、戲劇形式美學研究、民間手藝概說、中國藝術精神等。
二年級:各專業統一專業基礎課程;傳統造型基礎課程:形式分析(鐘鼎、畫像石、石窟造像、壁畫、書畫等)、速寫日記、布白與空間、傳統版式與園林空間。
三年級:合作工作室、合作企業、校外合作工作室相關實踐課題研究。針對已進合作工作室、合作企業、校外合作工作室的學生每學期須完成本工作室要求的課題作品兩件,由合作工作室、合作企業、校外合作工作室導師與本工作室導師共同指導完成,并于學期末以匯報展的方式展出。針對未進入合作工作室、合作企業、校外合作工作室的學生課程設置:各專業統一專業基礎課程、軟件應用與電子商務(自主)、相關專業模擬課題。此階段本工作室與合作工作室、合作企業、校外合作工作室行課比例為6:4。
四年級:合作工作室、合作企業、校外合作工作室相關實踐課題研究。社會考察、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畢業展。此階段本工作室與合作工作室、合作企業、校外合作工作室行課比例為5:5。
關于傳統造型中的東方設計理念于設計基礎教學應用的思考由來已久,希望所有思考能在實踐中得到更好地豐富和充實,同時期待同仁的批評建議,并期待更多的交流學習。最后,引朱鍔先生于《設計中的設計》譯本序言中所寫:“僅僅是依仗著青春期般的熱情是不夠的,我們也應該關注自己腳下的這塊土地,爭取在這塊土地上做出屬于中國又屬于世界的設計”。為此,我們將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2]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蕭默.建筑的意境[M].中華書局,2014年.
[4]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5]杭間.中國工藝美術史[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作者簡介:
孫岱嬋,山東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