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婷
現代信息論認為,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師生間的信息交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用以傳遞信息的媒體主要是語言,其次才是板書等其他形式。所以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成為教學能力的一個主要因素。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的教學語言更應該標準、嚴密,符合邏輯思維規律。因此,除了擁有一口純正流利、口齒清晰、吐字分明的普通話這個首要的基本功之外,在課堂教學中還應該更好地發揮語言的技能作用,做到以趣誘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一、教學語言的簡潔精練
一個語文教師口若懸河、縱橫捭闔、條條是道、滔滔不絕,固然是駕馭語言的表現。然而,語言精辟,善于概括,富于哲理,一語中的,顯得干凈利索,是不是更勝一籌呢?
課堂教學語言要少而精,以最少的語言表達盡量多的內容,以精練的語言盡可能多地引導學生思維、想象、創新。能用一個問題來提問的,決不使用兩個問題。能用一句話作出解釋說明的,決不多說第二句話,而且做到不重復說同一句話。不要擔心學生聽不明白,要充分相信他們。那種“是不是啊”“對不對呀”“這個呢,那個啊”“我再復復一遍”“我再強調一次”等習慣用語應該堅決杜絕,話語多了甚至適得其反,勢必會引起學生的厭煩心理。正所謂“事以簡為正,言以簡為當”。
二、教學語言的親切自然
大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的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的確如此,美的語言是蜜,它可以粘住一切。一個優秀的教師,如果用一種親切、自然而又優美的語言進行教學,是完全可以把學生“粘”住的。我們不妨看看著名特級教師靳家彥在教學《兩小兒辯日》時,他那親切自然的教學語言:
……
師:誰愿意站起來讀讀課文?第一位讀的同學最勇敢,其他同學如有疑問,可隨時指出。
(生讀)
師:(微笑地)他一讀就知道哪兒懂,哪兒不懂,誰來評價?
生1:我覺得他讀得不錯。
師:哪兒不錯?
生1:字音很準,但字音稍快了。
師:(轉向其他同學)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
生2:我認為也很好。
師:孰為汝多知乎?——還有誰來評論?我評論行嗎?
(轉向剛才讀書的那位同學)這位同學第一個站起來,我特別佩服,聲音響亮,而且字音也很準確,你聽我的評論舒服嗎?
生:舒服,因為我知道了自己也有優點。
師:要學會贊美別人,然后再提缺點,你的缺點是速度快了,最后一句能接受嗎?
生:能。
師:愿意再讀嗎?
生:愿意。(生又讀了一遍)
師:(愛撫著學生的頭)有進步。在課堂上我們看著他在進步,多高興啊!還不鼓掌等什么?
(生熱烈地鼓掌)
師:一起來讀好嗎?
(生齊讀)
凡是受歡迎的老師,他們的教學語言必定是親切、自然的,教態總是讓學生感到和藹可親。他們十分善于引導學習,總是為學生創造出一種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只有語言自然,態度親切和藹,才能產生情感,而師生間有了情感就會產生無窮的力量。有了這樣親密無間的師生關系,有了這樣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有了這樣一種無窮的力量,學生能對語文課不感興趣嗎?正如孫建鋒老師所說的:“用充滿真情的親切的語言,把課上到學生心里去。”
三、教學語言的生動趣味
魯迅先生在闡述“美的階級性”這一抽象理論時,用農民娶媳婦不要“杏眉柳腰、弱不禁風”的林妹妹,而要“腰臂圓壯、臉色紅潤”的勞動姑娘,這個形象的事例生動有趣,使聽者了然,對成年人尚且如此,何況是我們的孩子呢?
兒童的心理發展特征告訴我們,教學的趣味性和形象性一直以來都是受孩子們歡迎的。這就要求教師上課時語言表達要新穎活潑,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的喜怒哀樂,引起學生的想象,使學生樂學、會學。孫建鋒老師在執教《最大的麥穗》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
生:請問老師,“麥壟”是什么?
師:問得好!請大家看我寫“壟”字——那“麥壟”是什么?有問題先問誰呢?
生:問自己。
師:有道理,如果自己解決不了呢?
生:問老師、問同學、問字典。
師:看來,解決問題的途徑可真多,孫老師愿意和大家合作來解決這個問題,你們有沒有見過麥地?
(學生都搖了搖頭)
師:轉過身去,看一看下面坐著的老師,如果說這是一大塊麥地,這樣(教師用手一行一行地比劃著)坐著的老師就是“麥壟”。
生:(豁然開朗)哇,我知道了,麥壟就是那麥地里一行一行的小麥!
師:孫老師也像你們一樣高興,因為咱們的合作是成功的!
(生開心地笑了)
形象才會生動。有時課堂上一個更好的眼神,一個優雅的手勢,都在無形中使教師的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孫老師用手勢把坐著的一排排教師比作是麥壟,學生一目了然,形象生動、有趣,不僅縮短了師生間的心是距離,在教學中產生特殊的凝聚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得了切實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語言的幽默詼諧
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教學語言的幽默。”
幽默惹人喜愛,幽默的語言可以使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幽默的語言可以使人精神放松,使課堂氣氛和諧;幽默感強的老師可使學生感到和藹可親,當幽默營造出一種熱烈的氣氛時,不但學生樂于聽課,而且會發生“共振”,老師的水平也能得到超常發揮,取得極好的效果。如果說于永正老師堪稱這方面典范的話。那么,年青的特級教師薛法根的幽默語言卻別有一番情趣,請看他在執教《螳螂捕蟬》一課中的片段:
師:誰愿意來講這個故事?(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
生: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閑地唱著歌,自由自在地吮吸著甘露……
師:(驚喜地)你們聽出些什么來了嗎?
生:她加上了一些詞,更生動了。
師:對,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故事就更生動了。看來,你很有文學細胞。(眾笑)
生:然而,蟬萬萬沒有想到有只螳螂正向它靠近,拱起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
師:真是太緊張了!好聽!(眾笑)
生:那螳螂也沒想到有只黃雀在它身后,黃雀伸長脖子,滿心歡喜地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少年正站在它身后……
師:你們聽出來了嗎?
生:少年應站在樹下,而不是黃雀的背后。
師:你聽得真仔細,能站在黃雀背后的是超人。(眾大笑)
……
“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有時,在課堂上穿插一些幽默詼諧的語言,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緩解緊張的狀態,更使課堂教學抹上了一筆鮮艷的色彩。于永正老師說得好:老師笑著看學生,學生才會笑著看老師。
是的,只有笑看學生,才會有幽默的心境,只有真情地面對學生,才會有魅力無限的教學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