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夢然
【摘要】河南省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與發展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創新之舉,加快了河南省農村城鎮化的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從本質上來說,農村城鎮化就是農民的城鎮化,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就是要滿足農村居民的需求。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區;農村城鎮化;農民權益;可持續發展
一、河南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現狀
(一)農村居民點建設的基本情況
河南省擁有16.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目前共計17個地級市、1個省直轄市,市轄區50個、縣級市20個、88個縣,下轄街道辦事處464個、鄉鎮1892個,社區居委會3404個。河南省的村莊,普遍具備規模較小、布局分散、土地使用粗放的特點。同時,村莊配套設施不盡完善、環境問題較突出,急需進行合理的新農村社區規劃。
(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推進
鄭州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范圍包括除中心城區、縣城、產業集聚區規劃區以外的所有行政村,即 6 縣 78 個鄉鎮1306個行政村,并且被規劃為新型農村社區的有367個,其中合村并鎮123個,涉及行政村806個,保護性開發特色村38個。
(三)多元參與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機制
在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過程中,強力的資金支持必不可少。鄭州市在全市范圍內規劃了367個新型農村社區,一個新型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需投入960萬元,每戶建筑面積以180-250平方米計,建房資金需要10-15萬元。截至2011年底,30個試點社區已逐步開工建設,總共投入資金55.35億元。
二、河南省新農村社區建設中存在的相關問題
(一)規劃與現實需求脫節,農民參與度不高
規劃與需求脫節是我國新型農村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由于規劃編制多有政府主導,農民只能被動接受政府的安排,不顧當地實際情況,違背了與農民的意愿和城市化發展的規律,扭曲了新農村社區建設的根本意圖,導致了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主體缺位,農民沒有與政府平等對話的機會,自身利益得不到尊重,導致規劃流于形式。
(二)基礎設施差,配套設施建設滯后
河南省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遠遠達不到滿足農民需求的程度。城鄉、區域發展的失衡性已經成為困擾河南省發展的首要問題,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城鄉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距。新型農村社區的居民生活質量并不高,農村醫療衛生、商業服務、文化娛樂、市政等設施普遍缺乏。新農村建設的系統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還遠遠落后于城市,也沒有形成城鄉一體化的具體體系,農民還享受不到與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務。
(三)重工輕農,勞力缺失
農村與城市的主要區別在于農業,農業應當是農村的支柱產業,但就現在的實際情況而言,重工輕農的現象十分嚴重。新農村社區建設,農村城鎮化的過程中,農民逐漸脫離土地,從思想上不再重視農業的發展,致使務農人員流失嚴重,已經形成老人和兒童留守家園的現象,不利于農業的發展。
(四)觀念落后,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
在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60元/月,若將來不種地或耕地被政府征用,那么養老就沒有保障了。部分社區的治安管理存在漏洞,村民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作為社區建設的主體,還有很大一部分農民對社區建設的了解不多、認識不到位,缺乏自力更生的主體意識。
(五)生態環境污染嚴重
在新型村社區建設過程中,配套的基礎設施普遍不夠完善,很多新社區建設忽略了地位的協調,加上生活污水、垃圾和人畜糞便的隨意排放,很容易造成居住環境的污染。
以上問題都束縛了我國社會主義農村城鎮化的進程,阻礙了我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開展,我們應當對這些問題加以清醒的認識、研究,并逐步探索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將這些問題合理解決,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開展。
三、相關問題改善措施
(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新農村社區建設必須符合當地實際情況,必須符合當地農民的切實利益。在進行新農村社區建設時應實地走訪,切實了解當地實際情況,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人口布局特點等進行合理規劃,確定新農村社區規模,進行集約化建設。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配套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關系到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敗,關系到新農村社區長遠的發展,只有加強新農村配套設施建設,才能切實實現中國城鎮化建設,才能更好的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三)工農并重,合理發展
我國作為人口大國,糧食問題始終處于戰略地位,而河南省作為產糧大省,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必須做到工農并重。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不僅要重視農村城鎮化,更應加強農業生產的機械化,促進糧食生產的集約化,改變目前重工輕農的問題,從思想上重視農業生產,從行動上促進農業的科學發展。
(四)完善公共服務措施,改變落后觀念,保障農民權益
農民是社區建設的主體,應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新農村的建設在注重農村形象建設的同時更要注重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規劃布局和監督管理要讓村民全程參與,加大對困難群眾的幫扶力度,完善各項公共服務措施,解除群眾的后顧之憂。要做到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對農村落后觀念進行積極改造,引導農民正確認識并積極配合國家相關政策。
(五)加強環境保護,推動農村生產可持續發展
要加強農村環保宣傳的力度,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鼓勵并支持農民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農村環保工作中去,增強他們對環保的責任感。此外,還需建立健全有效的農村環境保護管理機制,加大對農村環保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積極探索農村環保金的投入和使用的新方法,確實加大農村環保監督執法的力度,并將農村環保考評列為領導干部業績考核的內容,共同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
四、結論
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應當因地制宜,在滿足農民相關需求的前提下更好的保證農民的利益,為農民多辦實事。只有深入到民心才能更好更快的實現新農村社區的建設,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讓農民共享經濟發展的新成果。社區化實現后,農民既能守住土地,又能享受到城市化的生活環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改變我國農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徑,是系統解決“三農”問題的綜合性措施。但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任重而道遠,并非朝夕之功可成。因此,我們切不可急功近利,必須在農村社會轉型的整個進程中來把握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力助推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是農村居民,最終受益群體也是農村居民,充分堅持以農村居民實際需求為導向的建設模式,探尋各種有效的發展路徑,那么這條道路雖然遙遠,卻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劉長征. 鄭州市政府出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 N].東方今報,2012 -03 -28.
[2]孫慧明.河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初探[J].現代農業 2013(5).
[3]劉道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探析[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4]任國戰.農村變社區農民變/市民,安陽市新農村建設巡禮之一[N].河南日報 2010-8-23(A1).
[5]程又中,李增元. 農村社區管理體制:在變遷中重建[ J]. 江漢論壇,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