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謝景蘭的抽象畫,將莊子美學的悠然瀟灑、天然淡泊境界與西方油畫注重顏色和個性的表達方式自然融合。同時,將個人藝術修養中深厚的音樂、舞蹈、文學功底,滲透到繪畫中,使畫面呈現出波瀾壯闊的韻律感。格調優美、節奏張馳、詩意盎然,而又渾然天成。作品激情四射、靈氣逼人、云蒸霞蔚,這是謝景蘭畫作,永恒的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
關鍵詞:抽象;清麗;靈動;澄澈;氤氳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夢想著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見,從此我開始孤單思念。想你時你在天邊,想你時你在眼前,想你時你在腦海,想你時你在心田……”
那一年,那一眼,西子湖畔,你如林間小鹿。茂密長發,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活潑潑,嬌憨憨,青春喉管,天籟之音……那一年,那一眼,浪漫巴黎,你是婉約麗人。古典嫻雅,薈兮蔚兮,婉兮孌兮,活脫脫,熱辣辣,能歌善舞,才華四溢……我,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如是女子,簡直能要男人命。可不是嗎。她離開趙無極時,趙無極終日酗酒,被巴黎人戲稱“趙威士忌”;巴黎著名音樂才子馬賽,得佳人不獲,悲憤自盡。斯人如玉,其畫如人。她和她筆下畫作,演繹著來自東方的清麗傳奇。她,就是才貌雙殊,華裔法籍畫家,謝景蘭。
《蘭藍》,畫如其名,可謂蘭蘭筆下的一片藍,藍色的海洋。湛藍、深藍、淺藍、湖水藍,像一股藍色洪流,席卷而來。各種藍色錯落有致、彌漫畫布中間,有留白穿插,使得畫面靈活、生動。藍色背景中,倚重墨跡書法線條,飛舞翩躚。猶如書法狂草,瀟灑自在,使得整幅畫面,有力量、顯層次,氣質外向、張揚。作品注入了畫家強烈的情感,帶有明顯的自我表現意識。此畫屬于謝景蘭早期作品,繪畫語言稍顯稚拙,但氣勢凌厲,出手不同凡響。《從藍綠中產生的形象》為雙聯畫,一畫以藍色為底色,一畫以綠色作底色。雙畫藍綠二色,交織、融合。或疏或密的藍色山脈狀線條,氤氳出遠山氣象;同時黑色墨跡,著重勾勒出山勢走向。此畫讀之,甚為訝異。倘若未有黑色墨跡,此畫極具中國古代山水畫,遠離世俗,徜徉自然,空茫、蒼遠的情味。點綴上墨痕,畫面驟然有了噴薄欲出之勢。思來想去,不知此畫意,出世還入世、無為還是有為、甚或兼而有之,糾結于讀畫人的心,滌蕩情思。雙畫聯讀,卻又落入畫面純粹、干凈的情感世界,一如天籟。《遙遠的風景》為三聯畫,情境清遠至極,大有南宋夏圭《溪山清遠圖》之遺風。云氣朦朧,遠山隱約,近水闊綽。畫面大膽到,僅用白色、淡藍色、淡墨色。然而這藍、墨二色,卻又亦如中國山水繪畫,墨分五彩一樣,有了濃、淡、干、濕、焦。中國畫的山水意象,結合西方油畫的表達形式,謝景蘭的此畫,堪稱佳作。此外,畫面的哲學和美學思想,又承襲莊子的道家理想,“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把人整個兒地,帶到了山水中。
《花之舞》,此畫創意,甚難想象,真是無一絲一毫人間煙火、世俗氣。猛然一讀,以為是畫面里,掉落了一顆碩大無朋的淚滴。晶瑩剔透,讓人心生愛憐。細品,又像是一株百合花,悠然自得,隨風無語飄零。遠離煙花放逐地,狀若玲瓏自在飛。畫面由大篇幅灰色,為主基調,氣質高貴、低調、內斂。一株花,從畫幅頂端,貫穿到畫幅底端。倘若沒有自在、空無的心,筆下稍一遲疑或掣肘,畫面絕對不會有這等灑脫。可以想見,畫家此時,徹底自由了。花的線條,由墨色勾勒,優美地飛翔。同時,白色輔助墨色;兩色對比,剔透、水靈。畫幅上端,氤氳出一片淡淡的墨色云霧。霧氣中,點綴一點點淡紫、一點點棕黃,煙波浩渺。畫幅底端,又呼應出一抹淡雅的墨痕。畫作輕盈、靈活得不似人間手筆。謝氏才情,堪稱絳珠仙子林黛玉呵。《遮掩的月》,又是以藍色為主基調的畫。畫面大膽,僅畫面的左側、有一角山峰隱現,底端有一縷山川起伏;其余,全部是藍色的潑灑。此畫,盡顯畫家性情的縱放曠達,不受拘束。藍色,像南宋水墨畫的意境,細讀之下,有許多的層次。只有極其安靜的心,才能畫出這么多,疊加的層次;只有極其自信,才敢于通篇畫作,唯有一藍。藍色汪洋中,有留白。似琴聲余韻,有高潮,有韻腳,一詠三嘆。《歡鳥舞》,此畫是一團火。畫面只有紅、白二色。紅色如火焰,白色如鳳凰。火焰在燃燒,激昂、高亢。浴火中,鳳凰于飛在云霄,一樣逍遙,一樣輕飄。分離不如雙棲好,珍重這花月良宵。或許,只有在愛情中沉醉的女人,才能畫出如此這般,激情四射,自信又自負的動人之作吧。少了濃情蜜意的滋潤,畫不出這樣火辣的激情,狂野的浪漫。
謝景蘭,1921年出生在貴州貴陽,系出名門。外祖父為當地著名學者,家境富裕,書香傳家;相中自己的得意門生謝根梅,擇為佳婿。謝父是當地有名的簫王,極善吹簫,是一位精通音律、放達不羈的性情中人。謝父一心只做讀書人,愛重妻子,珍惜家庭,讓謝景蘭自小感受到了女性應有的尊嚴。謝景蘭幼時輾轉于貴陽、漢口、上海,后因其母迷戀天堂西湖,遂定居于西子湖畔。定居杭州,謝景蘭入讀弘道學校。此校為美國教會名校,她在此學規矩、修禮儀、習家政、說英語、吟詩彈琴,滋養性情。謝父體察女兒在音樂上的天資、和美麗歌喉,買下鋼琴,供女兒課余修習。14歲,謝景蘭考入國立杭州藝專音樂系,與該校習畫的趙無極一見傾心,兩廂鐘情。西子湖畔,金童玉女、青春伴侶,一起拜名師、學才藝。二人曾得到林風眠等大師的激賞和祝福。20歲,謝景蘭與趙無極于香港完婚。兩年后,趙無極留校任教,二人獨子趙嘉陵出生。婚后近五六年,謝景蘭在家中,助夫育兒,做賢妻良母。抗日戰爭期間,二人隨校輾轉遷移。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杭州藝專從重慶遷回杭州,二人重返西湖故居。抵杭后,謝景蘭即進入上海音樂專科學校繼續深造。1948年,經趙無極父親大力資助,二人將獨子留在國內,攜手共赴巴黎留學。少了撫養孩子的牽制,謝景蘭與趙無極,一起在藝術上打拼。謝景蘭學法語,與趙無極一同徜徉于美術館和畫廊,并協助丈夫拓展人脈、搭建文藝界社交圈。這為謝景蘭日后從事繪畫,涵養了底蘊。二人結識的共同朋友、法國著名詩人米修,這位熱愛亞洲文化的長者,為日后謝景蘭藝術騰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外,中國近現代繪畫大師常玉,與謝景蘭非常投緣,倆人一直保持親密的朋友關系。
在個人藝術領域上,1950年,受現代舞吸引,謝景蘭到美國文化中心學習現代舞;1952年,認識了與她一樣熱愛音樂的法國音樂家馬賽,這個日后成為她生死伴侶的樂壇才子;1954年,經米修引薦,與美籍法裔著名作曲家瓦赫斯,學習最新潮前衛的“電子音樂”。少女時代,趙無極遇謝景蘭,如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人間無數。浪漫巴黎,謝景蘭已蛻變為成熟風韻的才情女郎。馬賽釋放法國人全部的羅曼蒂克,瘋狂地摯愛著這個來自東方的中國女子,要與趙無極一決輸贏。 這場愛情角逐僵持了三四年。1956年,謝景蘭回國探親,意圖回避馬賽癡情;同時接兒子赴法,一家團圓。在香港,謝景蘭驚悉:馬賽以為自己回國后將永不相見,頓感此生無望,殉情自殺未遂。謝景蘭毅然決然將孩子留到國內,只身赴法,并與趙無極離婚;次年與馬賽結婚,更名拉蘭。婚后,拉蘭一改藝術走向,主攻繪畫創作。馬賽作為電子音樂先驅,棄自己音樂專業于不顧,另起爐灶改為雕塑,輔助、支持,成全愛妻繪畫發展。謝景蘭雖半路出家,但涵養經年,底蘊豐厚,韜光養晦,厚積薄發。早年在國立杭州藝專,她就耳濡林風眠等大師的第一手教導;其后,伴隨趙無極的一路攀升,她又總是如影隨形;巴黎文藝界社交圈的資源與資訊,又總是一齊澆花、共同灌溉。謝景蘭一上手,起點就高;畫風經歷三次飄移。第一時期,謝景蘭近乎有著與趙無極相同的畫風;區別在于色彩更濃烈,書法式線條成為她繪畫中不可或缺的符號,并逐漸發展成風格化語言,這期間屬于師承階段。第二時期,屬于探索和尋找自我階段。1965年,謝景蘭休筆一年,潛心研究中國古代山水畫,推重南宋的馬遠、夏圭;并研讀老莊道家哲學,從中形成美學觀。這期間畫風,分為兩個分支:一是清靜安謐,湊泊無為之韻;二是融合其音樂、舞蹈、文學修養,畫面線條狂舞,節奏張馳。
第三階段,屬于謝景蘭脫胎換骨時期。她終于跳脫趙無極的影子,羽化成蝶,自我圓滿完成。她返回了抽象繪畫,畫面色彩再度鮮艷、濃烈,用料厚重,純度很高的亮色和沉暗的重色都恣意運用。畫面既有大膽狂放的陽剛之氣、兼具細膩抒情的陰柔之美。同時,她還把自己的樂感、舞姿、詩情、文氣,融入畫意,各種藝術修養集于一身。謝景蘭的抽象畫,將莊子美學不以物累形的悠然瀟灑、天然淡泊境界,與西方油畫注重顏色和個性的表達方式,自然融合。同時,將個人藝術修養中,深厚的音樂、舞蹈、文學功底,滲透到繪畫中,使畫面呈現出波瀾壯闊的韻律感。格調優美、節奏張馳、詩意盎然,而又渾然天成。作品激情四射、靈氣逼人、云蒸霞蔚,這是謝景蘭畫作,永恒的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愛是什么,愛情是什么。愛,或許是戀愛、結婚、生子、共度殘年;或許是提升自己、優化生命、完成自我的入口。謝景蘭的一生,兩個摯愛她的男人,共同滋養過她的藝術生命和藝術才情。謝景蘭無論在哪個階段,都如其父,是個忠實自己、曠達純粹的性情中人。趙無極曾對兒子趙嘉陵說,“我們一起辛苦奮斗了那么多年,她卻在我小有名氣之時,離開了我。”向謝景蘭致敬,致敬她自強不息,走出了一條獨立、自我的藝術大成之路;更致敬她敢愛敢恨,有擔當、忠誠自我、淡泊明志的精神風骨。
謝景蘭和趙無極,曾經的一對璧人,走到后來,勞燕分飛。其中的愛恨情仇,誰又能說得清呢。或許,緣份就是這樣的詭譎。夫妻雖然情盡,二人的抽象畫作,卻好像是一曲永恒的雙人舞,韻律和諧、格調互補。放置一起品讀,珠連璧合,佳偶天成。一方堪比神話,一方鑄就傳奇。男方瑰麗,雄強、勁道。女方清麗,激情、靈氣。讀之,賞之,思之,念之,不勝唏噓、嘆惋。哪個女人不寄望著,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問世間,情為何物?
“寧愿相信我們前世有約,今生的愛情故事不會再改變。寧愿用這一生等你發現,我一直在你身旁,從未走遠。”
作者簡介:
王彧濃,河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三希堂藝術院高級書法師,河北省當代書畫院美術師,河北省國學文化教育協會首屆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