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宇
摘 要:中華之意首在文化、次在血親、也在地域,通過對三個不同層面國籍制度在以色列、德國和美國的實施和比較對我國的國籍制度改革提出建議。分析指出,我國當前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中華意識的衰微,我國的國籍制度改革原則應以文化為中心、血親為基礎、地域為補充,其改革目標應是凝聚炎黃子孫精神、推動中華民族發展。
關鍵詞:中國;國籍制度改革;文化背景
中圖分類號:D035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3-0001-02
實現中華民族之偉大復興首先在于立中華之本,在于回答誰屬于中華民族、誰是中國人這一關鍵問題?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中華之意首在文化。不論生于何地,如果認同華夏文化、遵循華夏禮儀,就是“中國人”。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論語·八佾》)孟子曰:“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馀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孟子·離婁下》)
中華之意次在血親。中華文化的基礎是以“孝”為核心的社會倫理體系和在此之上形成的血緣姻親社會信用體系。《孝經》語:“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孝經·孝治》)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孝經·三才》)孝之上即是由近及遠的行為準則和家國天下的人生理想。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大學》語:“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血濃于水”“炎黃子孫”“龍的傳人”“華夏兒女”無一不是基于血緣姻親而形成的社會關系表述。
中華之意也在地域。對于中華而言地域從屬于文化,疆域為中華提供了社會再生產的場所和生產要素的來源,更提供了社會協作、社會繁衍和文化傳承的堡壘,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在中國,開疆辟土的衛青、霍去病并不為人所傳唱,從岳飛、戚繼光這樣的民族英雄到呼家軍、楊家將這樣的民間故事,保衛中華才是被歌頌和贊揚的偉大品格和光輝事跡。對于外御侵略,金庸說:“‘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這兩句詩,當真說出了中國全國百姓的心里話。”
探討這三個不同層面國籍制度在其他國家的實施并加以比較,對于我國應對當前經濟、文化和社會的諸多困境具有啟示意義。
一、以色列的國籍制度的文化原則
以色列是猶太人的精神家園,其國籍制度整體建立在文化原則基礎之上。1952年頒布生效的《以色列國籍法》,共3章19條百余款,全面規定了國籍的取得、喪失、實施和處罰措施,而其中最為核心的內容就是“猶太人回歸法”,該法規定,“凡猶太人(其生母為猶太人或皈依猶太教者),均有權來到以色列并取得以國籍,除非此人正從事針對猶太人的有害活動或可能危及公共健康、國家安全或有犯罪記錄可能危及公共福祉。而且,這些權利及于其家庭成員。”猶太教信仰和猶太血親成為以色列國籍的最核心內容,文化原則十分顯著。不論何時,不論何地,不論你已經擁有哪個國家的國籍,只要你皈依了猶太教或者是猶太人,以色列都向你敞開大門,你的以色列國籍天然賦予。
與中華文化具有雷同性,猶太人同樣是一個充滿歷史和祖先崇拜的民族,《圣經舊約》本身就是一部猶太人的民族史,其記錄了亞伯拉罕、以色列、摩西、大衛、所羅門、以賽亞和但以理等一位位祖先和先知的偉大事跡以及他們對后代的要求。《塔木德》更是將傳統的律法條例、習俗和祭祀禮儀等固化形成文字,讓每一位猶太子孫至死研讀并照此執行。今天的猶太人從穿著、禮儀到家庭倫理與西方社會都顯得格格不入,他們不進社會學校,重視生育文化,將自己的經典視為瑰寶。也因此,盡管猶太人在兩千多年前就已被迫離開故土遷徙于世界各地,但強烈的文化認同感使他們緊緊聯系在一起,祖國的意識尤其強烈,落葉歸根的反哺式投資機制成為以色列得以生生不息的強大支柱。不論何時,不論自己身在何處,作為猶太人只要自己有條件就會在祖國栽一棵綠樹,或許也就是以色列國籍制度的文化本質。
二、德國國籍制度的血親原則
具有深沉大陸文化傳統的德國不僅產生了康德、黑格爾、馬克思這樣的哲學巨匠,產生了迥異于海洋化形式邏輯研究方法的大陸化辯證邏輯研究方法,實行著大陸成文法而非海洋案例法,也奉行著不同于海洋地域原則的基于血親原則的國籍制度。《德國國籍法》于1914年頒布后經多次修訂,但對于血親的基本規則并未改變。《德國國籍法》規定,“如果夫婦中有一人有德國國籍,則其親生子女自出生之日起即可獲得德國國籍。”血親的國籍取得具有天然屬性,不因任何地域和時間的改變而改變,與之相對,出生于德國并不天然取得德國國籍。《德國國籍法》規定,父母一方在德國境內已經合法居留8年以上,并且在德國享有居留資格或享有無限制居留權三年以上,其在德國境內出生的子女才可獲得德國國籍。
中國與德國同樣作為大陸國家,歷史文化和政治體制上多有雷同,對形式邏輯的抵觸和對辯證邏輯的偏好是兩個國家在方法論上的共同特點,歷史歸屬和集體理性是兩個國家宏觀決策的共同基礎,馬克思主義被華夏大地所接受正是基于了這種大陸文化的共通性。德國以血親作為國籍制度的基礎,而血緣姻親所構建的社會信用體系也正是中華文明的基礎,也是東亞先于非洲、拉丁美洲、南亞和西亞實現崛起的根本原因。德國作為世界金融危機之后最為穩定的經濟體,其穩定性本身說明了大陸型文化和大陸型社會管理制度在未來世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作為歐美發達國家在文化上與我國最為雷同的國家,其國籍制度理應值得我們借鑒。
三、美國國籍制度的地域原則
海洋化國家和今天所謂的民族國家多奉行地域化的國籍制度,這其中的典型大部分人當然都會首推美國。《美國移民和國籍法》地域原則顯著,該法規定“一個人只要出生在美國境內就可以取得美國國籍而獲得美國公民資格,而不問其父母的國籍。但是,出生于外國駐美國使領館的使節家庭的子女則不能夠依此原則而獲得美國國籍。”盡管該法也有基于血親的國籍取得,但與以色列和德國的血親天然獲取國籍不同,美國的血親國籍取得必須從屬于地域,該法規定,“只要美國公民在美國住過10年,而其中他們在14歲以后在美國度過滿5年,他們在外國出生的孩子也是一出生就成為美國公民的。”
海洋化國家的國籍制度基于其海洋殖民擴張的文化特質。在殖民擴張中,跨海管理的高額成本使得割裂母邦與子邦之間歷史聯系成為一種必然社會選擇,并且這種社會選擇已經被其文化所深刻記憶。這就是海洋的分裂復制,分裂復制就必然要求放棄歷史和割斷血親,錢穆將此描述為“壯年社會”,老人不愿老,而少年也不愿少,在此社會中基于血緣姻親的“孝”文化也被當然的弱化。同時,海島型社會最大的特點的界限分明,島外只有大海當然不存在陸上國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邊界模糊地帶。中華文化與美國為代表的海洋文化去之最遠,炎黃子孫業已分布于全球各個大洲,未來隨著中華資本的輸出或將更加分散,地域原則不宜作為我國國籍制度的基本原則。
四、我國當前的發展困境和國籍制度改革
我國當前的發展困境體現在經濟、文化和政治等諸多方面,而其根本都在對中華理解的模糊和中華意識的衰微。經濟上,金融危機之后外需大幅衰落、經濟增長失去動力,本是世界工廠向金融中心角色轉換的大好時機,卻因為中華文化認同的消失而畏縮不前,巨大的市場力量——資金,沒有出口而只能反戈自戕,由此過度競爭充斥于國內每一個行業和領域,資本泛濫不斷掏空實體經濟殘存的一點競爭力,大眾生活幸福程度不斷下降,整體經濟面臨嚴重危機。文化上,藍色的海洋文明和自由主義已經很大程度占據了大眾媒體和學術陣地,其通過不斷侮辱中華文化、侮辱華夏歷史和侮辱民族英雄,試圖以歷史的虛無主義來淹沒中華民族進而接受他們的功利主義文化和所謂普世價值觀,成為其自然的社會從屬。政治上,海洋體制所激發的政治矛盾不斷爆發,中華意識愈加模糊和喪失,在我國內部,臺獨、藏獨、疆獨到最近的港獨愈演愈烈,“寧當英國人的狗,不做中國人”這樣令人愕然的標語竟也堂而皇之地打上了街頭;在我國外部,從釣魚島爭端到南海危機,海洋文化的界限分明代替了華夏文化的和諧共處,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本是華人具有很大發言權、華夏文化具有極大影響的地方,如今也只鬧得兵戎相見。
解決中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給中華正名,即進行國籍制度改革,重新將業已模糊的中華意識清晰化,真正做到讓全球炎黃子孫心有所屬。從相似性上說,中國和以色列一樣都是以文化為基礎的國家,中華文化也與猶太文化在祖先和歷史崇拜上頗為相似,中國與德國都是大陸型國家,中國與德國在宏觀決策和方法論上也多有雷同;與之相對,中國與海洋文化去之最遠,中國并不是一個所謂的海洋化、海島型的民族國家,基于海洋分裂復制的地域屬性的國籍制度并不具備應用于中國的基礎。同時,猶太人對其傳統的堅持盡管在形式上顯得與西方社會格格不入,但猶太人在海洋文明為主導的今天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猶太人既掌控了大量的國際金融機構,占世界人口0.3%的猶太人在諾貝爾獎得主中比重也達到約20%;雖然德國的經濟結構不同于英美主導的海洋世界,但這并不影響其作為歐盟最主要的成員國在世界經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金融危機之后德國經濟的穩定性正在不斷注解著大陸性制度在今天的合理性;基于文化和基于血親的國籍制度在當今世界也并不意味著不合時宜。因此,英美等所謂民族國家的國籍制度并不應當作為我們學習的對象,而以色列和德國這樣與中國有著相似性的國家,它們的制度才值得我們國籍改革所借鑒。
一句話,應對我國當前的發展困境,國籍制度改革勢在必行,而改革的原則應是“以文化為中心、以血親為基礎、以地域為補充”。
參考文獻:
[1]四書[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7.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05-05-25)[2014-10-26].http://www.gov.cn/
banshi/2005-05/25/content_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