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延 黃羽翼
摘要:文章以北京文化競爭力為主要研究對象,文章首先對城市文化競爭力的概念進行界定;然后從城市功能定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和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角度,闡述提升北京文化競爭力的戰略意義;最后,從歷史文化資源,城市文化活力,文化產業,文化金融,文化出口,文化事業,生態環境和居民文化消費諸多方面探討提升北京文化競爭力的途徑。以期為北京文化競爭力的提升和相關理論研究提供參考,使北京早日進入世界城市之列。
關鍵詞:文化競爭力;北京;世界城市
文化是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沒有文化作底蘊,城市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發展必不能持久,縱觀以紐約、倫敦、東京為代表的世界城市,無一例外都是文化競爭力強,文化影響范圍廣的國際都市。作為我國首都和文化中心,北京文化實力迅速提高,但是與世界城市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直接影響國家文化競爭力和綜合影響力的提升,北京市文化競爭力的提升就顯得尤為迫切。對城市文化競爭力的概念進行明確界定,是研究北京市文化競爭力的前提。
一、 城市文化競爭力的界定
首先,文化競爭力不同于文化產業競爭力,產業競爭力僅是文化競爭力的核心構成之一。文化產業競爭力是與其他國家、地區相比,本國和本地區的文化產業在生產效率,滿足市場需求等方面所體現的能力,表現為是否能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產出,是文化市場的供給方。文化競爭力是個更廣闊的概念:基于市場的角度,文化包括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基于盈利與否的角度,文化包括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從文化發展看,文化包括文化傳承、文化生產創新,文化傳播和文化融合。因此,文化產業競爭力僅僅是文化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維度。
其次,城市文化競爭力是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競爭力是城市通過提供自然、經濟、文化和制度環境,集聚、吸收和利用各種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文明要素的能力,并最終表現為比其它城市具有更強、更持續的發展能力。城市經濟、政治、科技、資源等要素構成城市的硬實力,而文化、秩序、制度、管理等構成城市軟實力。從更廣義的角度看,城市軟實力就是城市文化。城市硬實力與軟實力是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城市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是城市文化發展的基礎,縱觀中外歷史,經濟發展滯后、社會動蕩、鮮有創新的城市不可能出現高度繁榮的城市文化。同時城市文化對城市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是經濟、政治發展水平的精神投影。因此,城市文化競爭力是城市競爭力的核心內容,是城市創新發展的強大動力,影響并決定著城市發展的前景和方向。文化競爭力強的城市才能在世界城市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認為城市文化競爭力是一種無形的、非物質性的軟實力,是城市核心價值、凝聚力、影響力的主要體現,是在與其他城市對比過程中,該城市在城市綜合環境、文化資源和設施、文化產業、文化傳播、文化消費、政府文化支持等方面形成的競爭優勢,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提升北京市文化競爭力的意義
1. 提升北京文化競爭力,有助于實現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作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京被賦予成為世界城市的新角色。世界城市是全球經濟、政治和文化體系的主要節點,是世界文明融合與交流的多元文化中心,是全球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指揮中心。城市文化競爭力在世界城市建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沒有文化影響力和傳播力,缺乏文化競爭力的城市,難以成為世界城市。北京雖是我國文化中心,但其文化的多元性和影響力與世界城市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提高北京文化競爭力,擴大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有助于北京早日進入世界城市的行列。
2. 提升北京文化競爭力,有助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全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發展地之一。2013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高達2 400億元,占全國的12%,超過浙江一個省的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是北京市第三產業中僅次于金融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北京文化競爭力的提高,可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和更多的資源,有利于充分發揮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示范作用,引領全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3. 提升北京文化競爭力,有助于更好地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北京作為國家首都,文化資源豐富,文化消費人群龐大。近些年,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市民文化娛樂支出保持高速年均增長,在居民消費支出中的比例越來越大,文化消費日益成為北京居民的消費熱點,但文化產品、服務供給和居民文化消費需求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制約文化消費的進一步提高。提高北京文化競爭力,為市場提供更多更好且價格低廉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
4. 提升北京文化競爭力,有助于傳承和保護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北京作為具有3 000多年建筑史和850多年建都史的世界著名歷史文化名城,作為中國城市文化和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承擔著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任。北京文化競爭力的提高,有助于歷史文化資源的傳承和保護;文化傳播和影響力的增強,有助于中華文明和價值觀在海外的推廣和傳播。
三、 提升北京文化競爭力的主要途徑
提高北京文化競爭力,擴大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有助于北京早日進入世界城市之列。為全面提高北京文化競爭力,本文根據城市文化競爭力的主要構成,提出提升北京文化競爭力的相關政策建議:
1. 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充分挖掘文化資源,彰顯北京文化魅力。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是提高北京文化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是建設世界城市的必行之舉。北京歷史文化遺產豐富,文物保護單位眾多,城市文化歷史源遠流長,繼續保持歷史特色與文化魅力是北京的發展重任之一。首先,繼續完善文物保護相關政策、法規等,加大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修繕,加快文物騰退,推進傳統文化功能街區建設,實現歷史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其次,深入挖掘北京歷史文化內涵,使之與文化創意產業充分結合,通過市場的力量,使各種資源所承載的文化得以更加鮮活地繼承和傳播。如加大清明踏青、端午臨水、中秋賞月等傳統節日和民俗文化內涵的挖掘和弘揚,使其所代表的文化意義得以更加鮮活動態的展現。作為首都文化中心區的東城和西城,在實施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工程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整合各種文化資源,建設傳統文化、會館文化、演藝文化等特色街區,充分彰顯城市傳統文化魅力,將東城和西城建設成城市歷史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增強北京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此外,要宣傳培養全民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增強市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2. 提高文化的多元性和創新力,充分激發城市文化活力。充滿活力的文化賦予世界城市獨特的魅力,文化活力是城市文化影響力和吸引力的主要源泉。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使城市文化充滿活力,北京在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的基礎上,要充分展示中國文化的當代和時尚因素,重點打造諸如朝陽區三里屯和國貿等著名國際時尚區,多維度發展時尚產業,使本地文化和外來文明充分融合,提高北京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創新是文化活力的源泉之一,缺乏創新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促進文化的跨界融合,對原有文化進行繼承和超越,是進行文化創新的關鍵所在。同時,北京應該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在舉辦世界性大型文化活動上有所創意,吸引國內外群眾廣泛參與,并積極與全球知名媒體合作,擴大節事的國際影響力,提高城市文化活力。
3. 繼續鼓勵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進一步發揮集聚區效應。目前北京市的文化創意產業與國內城市相比實力較強,但是與世界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從產業發展周期看,北京文化創意產業還處于產業發展的初期,集聚式的產業發展效果更好,應將主要資金投入在已有基礎和規模的中關村創意產業先導基地、北京數字娛樂產業示范基地、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等已經發展初具規模和實力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作為文化創意產業核心發展區,海淀區應充分利用該區人才、科技優勢,大力發展其數字內容、信息技術、演藝、工業設計、電影和出版業等優勢產業,努力使文化成為繼科技、教育之后推動海淀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又一核心驅動力。朝陽區應該優先發展廣告會展和旅游、休閑、娛樂業等優勢產業,利用區內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經濟、社會、文化資源,促進資源的聚集與合理配置,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水平。
4. 按類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重點支持文化內容行業的發展。從產業的各個組成部分來講,行業間差別較大,應從科技類和文化內容類兩個角度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科技類文化創意產業可設立集聚區給以政策支持和集中發展,而文化內容類則減少體制束縛,鼓勵其自由發展。為了提高北京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尤其應該注重文藝演出、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核心文化行業的發展,增加內容創意,打造北京文化品牌,將北京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北京的文化內容企業大部分是小微企業,北京市應該積極貫徹《關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從市場準入,減輕稅負等方面給予文化內容類小微企業更大支持,進一步解放文化內容行業的生產力,增加文化市場活力,從根本上繁榮文化內容行業。
5. 加強文化創意產業和金融業的深度融合,解決文化金融難點。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持,進一步加強文化創意企業與金融業的對接,深入推進文化與金融合作,對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北京文化金融服務體系已經初步建成,形成了銀貸為主、多元并存的文化融資格局,但文化金融難點依然存在,需要相關工作的繼續完善。首先,繼續推進文化金融合作實驗區,在實驗區制定包括資金、財稅、土地、人才等在內的先行先試政策;其次,拓寬文化企業融資渠道,鼓勵各類社會資本積極投入文化創意產業,探索資產證券化、文化企業上市融資等多種渠道,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融資體系;然后,推進文化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開展行業信用體系建設試點,探索文化企業信貸融資新模式;最后,繼續完善文化金融中介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北京文化創意產業金融服務中心的作用。
6. 繼續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加大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對外輸出。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廣泛輸出不僅為輸出國帶來巨額經濟利益,同時也成功傳播了輸出國的文化觀念。通過市場主體的力量,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提高北京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因此,政府應該制定鼓勵文化出口的相應政策措施,引導實力雄厚的文化企業進行品牌的國際化經營,生產面向國際市場的優秀文化產品,擴大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同時,還可以政府行為使優秀的中國文化作品進入他國重要的展覽、演藝和放映場所,以國家行為進行文化推廣,形成以市場為主體,政府為補充的文化傳播模式。
7. 形成文化事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介入。北京市應該繼續加大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財政投入,形成文化事業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并嘗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北京市應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建立公共文化建設經費保障機制,加大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上的投入力度,增加公共文化設施數量,以提高市民人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擁有量,縮小與世界中心城市的差距。同時,注重基層社區文化硬件的完善,以減輕區文化館和街道文化中心的壓力。重視文化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通過減免門票等途徑鼓勵市民利用文化基礎設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民眾參與度。此外,要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進入該領域。政府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嘗試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投入文化建設,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圖書館、文化館和博物館等公益性文化機構,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
8. 不遺余力改善生態環境,治理大氣污染,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欠佳,已經成為影響北京國際聲譽和文化吸引力的主要因素,采取治污措施迫在眉睫。首先,加大公共綠地面積營造,加強對已有綠地、樹木的管理和保護,推進城市綠地建設。其次,嚴格執行《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開發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加強北京周邊地區大氣環境的治理,降低PM2.5濃度。最后,北京應該提高用水效率,節約用水,強化地下水道建設,循環利用水資源;并對水質未達標的河流、湖泊、水庫持續進行治理和生態修復,完善主要河道兩側的綠化建設,部分恢復北京水系功能。最后,加大環保宣傳力度,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呼吁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環保。
9. 政府應采取積極措施,進一步提高居民文化消費水平。提高北京文化競爭力,要進一步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費積極性。文化消費是公民參與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讓居民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當代文化洗禮,是提升居民素質和修養的有效手段。政府需要引導和促進文化消費,提高文化消費支出金額和其在總消費中的比重。要培養居民文化消費觀念,形成文化消費習慣。政府應該加強宣傳和引導,逐步使文化消費成為市民的生活方式。其次,政府要為居民的文化消費創造條件,對部分低收入居民的文化消費進行補貼,提高全民文化消費積極性。然后,要建立和完善全市文化消費統計體系,做好文化消費熱點領域的調查統計。最后,在相關統計調查的基礎上,調整和升級全市文化產品供給結構,改變產品供給不對路、缺乏人們迫切需要的文化產品的現狀,提升服務性文化消費比重,打造文化消費精品。從長遠來講,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保障足夠的閑暇時間,使居民在滿足物質消費的同時,有能力進行文化消費,是提高文化消費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李東紅,楊利美.文化資源的價值評估、成本核算與經濟補償.思想戰線,2004,(3):97-101.
2. 陳剛.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彰顯首都文化魅力.北京規劃建設,2012,(11):9-10.
3. 孔建華.北京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發展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8,(2).
4.李建盛.北京文化發展報告(2012-2013).北京:社會科學文化出版社,2014.
5. 溫源.文化“出海”:如何順應國際消費潮流.光明日報,2013-06-20(16).
6. 白志剛.北京文化“走出去”國際比較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
7.溫源.激活文化消費,北京應帶什么頭?.光明日報,2013-09-17(16).
8.東城區文委、區發改委.北京市東城區“十二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2011-2015).北京:東城區文委、區發改委,2011.
9.董瀟.北京銀行助力文化產業發展.中華工商時報2011-12-20(03):10.
10.海淀區文委、區發改委.北京市海淀區“十二五”時期文化建設與發展規劃(2011-2015).北京:東城區文委、區發改委,2011.
11.朝陽區發改委.北京市海淀區“十二五”時期文化建設與發展規劃(2011-2015).北京:朝陽區發改委,2011.
12.李春華.有關文化創新的幾個問題.理論探索,2011,(3):5-9.
13. 陽文銳.北京城市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評估.北京規劃建設,2011,(6):3-8.
14.李明月.對外文化傳播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構建.攀登,2009,(1):124-128.
15.北京文化論壇文集編委會編著.打造先進文化之都,培育創新文化.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16.段霞.世界城市:規律、趨勢與戰略選擇.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
17.溫源.北京:文化優勢怎樣轉為消費強勢.光明日報,2012-08-28.
基金項目:科學研究與研究生培養共建(中國人民大學與北京市教委)項目“提高首都文化競爭力研究——基于國際比較視野”(項目號:2013010371)。
作者簡介:王琪延(1959-),男,漢族,河北省衡水市人,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休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休閑經濟;旅游經濟;黃羽翼(1986-),女,漢族,河南省平頂山市人,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統計、休閑經濟。
收稿日期:201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