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蘭 賀同樂 王興旺
摘要:文章在對生產、進出口及各類需求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計算了我國玉米的庫存消費比,得出2002/03年度以來的十年間我國玉米的供需平衡狀況,并將這種平衡狀況的變動與玉米價格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從供需平衡變動的視角探討了我國玉米價格的形成問題,并根據研究結論對2008年以來我國玉米價格變動幅度加大的現象進行了解釋。
關鍵詞:供給;需求;庫存消費比;價格
一、 引言
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背景,考慮到玉米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重要戰略地位,文章以玉米價格為研究對象,從供需平衡變動的視角探討其形成機制,并根據研究結論對2008年以來我國玉米價格變動幅度加大的現象進行解釋。對文中數據的來源做如下說明:產量來源于中國國家統計局;進出口數據來源于中國國家海關總署,根據海關的月度進出口數據整理得到玉米種植年度的進出口數據;飼用消費量來源于美國農業部,食用消費量、深加工消費量和損耗根據中國玉米網、中證期貨研究部、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等相關資料整理而得,種用消費根據《2013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中玉米生產每畝種子用量跟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當年的播種面積相乘得來;2002年~2003年年度的期初庫存來源于美國農業部,之后每一年的期初庫存等于前一年的期末庫存。
二、 我國玉米的供給與需求狀況分析
1. 我國玉米供給狀況。
(1)種植面積穩步擴大,實現九連增。我國玉米的播種面積在20世紀50年代前僅排在第4位,位于稻谷、小麥和粟之后;20世紀 50 年代起,玉米栽培有了進一步發展,播種面積遠遠超過了粟而躍居第3位,一直持續到2001年。從2002年開始,播種面積首次超過小麥,成為我國播種面積第二大的糧食作物;到了2007年,播種面積首次超過稻谷,成為我國播種面積第一位的糧食作物。2004年以前,我國玉米播種面積波動增長,年均增長量為316萬畝,而從 2004年起,我國玉米種植面積連續9年增加,年均增長量達到1 597萬畝;再比較2008年前和2008年以后的情況,2008 年我國玉米播種面積達到44 796萬畝,2004年~2008年5年間年平均增加為1 325萬畝,而2008年~2012年5年間年平均增加為1 550萬畝。
(2)單產水平波動提高,缺乏穩定性。與種植面積較為穩定的增長趨勢不同,我國玉米單產的變動幅度相對較大。1978年以來,三大糧食品種的單產水平都呈增長的趨勢,但玉米的波動幅度最大:小麥和水稻的單產變動相對較為平穩,上下浮動區間基本控制在50斤/畝以內,而玉米單產浮動區間甚至超過100斤/畝;1978年以來,除了1982年~1984年和2010年~2012年連續三年單產均增加外,其他年份玉米單產未出現過三年連續增加的情況,而小麥和水稻單產連續四年、五年增加的情況均有出現。
(3)總產保持較快增長,成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我國玉米總產量受到種植面積擴大以及玉米單產提高的促進作用而不斷增加,1998年開始,我國玉米產量超過小麥,成為我國產量第二大的糧食作物;到了2012年,我國玉米產量首次超過稻谷,到此,玉米正式從播種面積和產量兩個方面均超過稻谷,成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
(4)2009年~2010年年度開始由凈出口國變為凈進口國。玉米出口量在1999年~2000年年度、2002年~2003年年度期間,一直保持單調增加的趨勢, 2002年~2003年年度出口達到最大值1 480萬噸,占到國內玉米消費總量的12.56%,之后出口量開始迅速減少,到2012年~2013年年度,我國玉米出口僅4萬噸,占國內玉米消費總量的0.02%;在出口減少的同時,我國從2006年8月開始進口玉米,進口量從2009年~2010年年度開始迅速增加,我國也從2009年~2010年年度開始正式由玉米凈出口國變為玉米凈進口國,2011年~2012年年度的玉米進口量達到503萬噸,占國內玉米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2.33%。
在玉米不斷增產的背景下,進口較快增加,這意味著我國玉米總需求正在以一個更快的速度增加,接下來文章將對我國玉米的需求狀況進行分析。
2. 我國玉米需求狀況分析。
玉米各類消費量的變化以及國內玉米消費總量的逐年增加,也帶來了各類消費量占國內玉米總消費量比重的變化:玉米飼用消費量占國內玉米消費總量的比重從2002年~2003年年度的78%降為2012年~2013年年度的66%;而工業消費量占比從2002年~2003年年度的11%變為2012年~2013年度的27%;食用消費量占比從7%下調為5%;種用消費穩定在1%;損耗量占比從3%降為2%
(1)飼用消費量穩步增加,占比緩慢下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和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肉、禽、蛋等需求量穩定增加。作為肉蛋奶生產不可或缺的飼料來源,飼料玉米需求量必將隨著肉蛋奶需求的增加而不斷攀升。2002年~2003年度以來,我國玉米飼用消費量保持單調遞增的趨勢:2012年~2013年年度的消費量達到了14 400萬噸,比2002年~2003年年度的9 600萬噸增加了5 400萬噸,年均增量為490萬噸,年均增幅達到5.5%。
再比較2008年之前和之后的情況,數據顯示,2008年~2009年年度以來的5年時間里,我國玉米飼用消費年均增幅達到6.7%,明顯高于2008年~2009年年度以前2.9%的年均增幅。由此可以得出,2008年以前的年份,每年的玉米飼用消費量相對比較穩定,變動幅度也相對較小,而從2008年開始,玉米飼用消費量就呈現較快的增長趨勢,且年均變動幅度也相對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解釋我國玉米價格在2008年以來波動幅度明顯偏大提供了需求方面的原因。
(2)深加工消費量快速增長,占比大幅提高。21世紀以來,我國玉米深加工業出現快速發展勢頭,2002年~2003年年度我國玉米深加工消費量為1 400萬噸,2012年~2013年年度達到6 000萬噸,10年間一直呈現單調遞增的趨勢,增加了4 600萬噸,年均增量460萬噸,年均增幅33%。從增長階段看,2006年~2007年年度以前是玉米深加工消費量增長最快的時期,每年增幅都在10%,特別是2005年~2006年年度,深加工業消費玉米量從上年度的2 100萬噸猛增至3 150萬噸,增幅高達50%,2006年~2007年年度也達到13%的增幅。根據比較可以發現,由于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2007年9月5日《關于促進玉米深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出臺,2007年~2008年年度、2008年~2009年年度、2009年~2010年年度深加工玉米消費量增幅較之前兩年有較大的減少,分別為6%、5%、6%。這說明當時國家對玉米深加工行業的規范和引導確實達到了明顯的效果。但2010年~2011年年度和2011年~2012年年度玉米深加工消費的增幅又開始迅速回升,分別達到14%和19%,2012年~2013年年度增幅有所下降,為5%。
數據表明,由于國家的規范和引導,在“十一五”期間,玉米深加工消費處于相對比較穩定的態勢,但從“十二五”開始,深加工消費占國內玉米消費總量的比重又呈現增加的勢頭。
(3)食用、種用及損耗量基本穩定。
①食用消費量多年來穩定在1 000萬噸左右。20世紀80年代,95%以上是玉米初級加工食品,即玉米碴、玉米粉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作為口糧的消費量逐年減少。與此同時,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非口糧的玉米食品消費穩步上升。膳食結構和消費傾向的改變以及新技術的應用,非口糧玉米食品的質量和口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使得玉米食用量的增加和減少的因素大致相互抵消,食用消費量開始處于相對穩定階段,總體保持在1 000萬噸上下。而由于國內玉米需求總量的增長較快,因此,玉米食用消費占玉米國內總消費量的比重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由1999年~2000年年度的10.8%降到2012年~2013年年度的4.7%。
②種用消費量及損耗量分別穩持在120萬噸和350萬噸上下。我國玉米種用消費總體保持穩定。我國玉米栽培技術的革新、育種技術的進步以及配套設施的完善等,都提高了玉米種植效率,使得單位面積的玉米播種用量開始下降,根據《2013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07年至2012年,我國每畝玉米播種的種子用量依次是2.78公斤、2.64公斤、2.63公斤、2.45公斤、2.37公斤、2.24公斤。但由于總體我國玉米播種面積處于擴大的狀態,因此,我國玉米種植種子需求總量基本穩定在120萬噸左右。隨著我國玉米總消費量的增加,種用消費占玉米總消費量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在收獲、貯藏、運輸以及加工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有玉米損耗, 1999年~2000年年度以來,我國玉米損耗量占玉米總消費量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但損耗量大致穩定在350萬噸左右。
三、 我國玉米供需平衡狀況與價格變動分析
前文分別考察了多年來我國玉米供給量與需求量的變動情況,接下來文章將對我國玉米的供需平衡變動狀況進行統計分析。根據相關數據資料收集,筆者分析得到如下我國玉米供需平衡表(如表1和表2)。
根據表1計算結果,2002年~2003年年度以來,我國玉米總產量以年均6.95%的速度增加,加上庫存和進出口,總供給量以年均7.20%的速度在增加,而與此同時,總需求量以7.69%的速度在增加,因此庫存消費比整體處于下降的趨勢。而玉米庫存消費比的變動趨勢與玉米價格的走勢存在怎樣的關系呢?下文將做具體分析。
研究發現:隨著我國玉米庫存消費比的下降,以全國批發均價表示的我國玉米價格隨之快速上漲。2002年~2003年年度以來,除了2008年~2009年年度庫存消費比比上年上漲了3個百分點外,2002年~2003年年度以來年份里我國玉米庫存消費比出現快速下跌的趨勢,且從2006年~2007年年度開始,這一比值降到了17%~18%的警戒線以下,從2010年~2011年年度甚至出現負值,年均降幅達到6%。隨著我國玉米庫存消費比的下降,以批發價格表示的我國玉米價格也隨之快速上漲。2002年~2003年年度以來,除了2008年~2009年年度我國玉米價格下降了6個百分點外,其他年份都保持上漲的趨勢,年均漲幅達到11.18%。
研究還得出:在玉米庫存消費比在國際警戒線之上的年份中,庫存消費比的降低對于玉米價格上漲的促進作用相對較小,而當玉米庫存消費比降到國際警戒線之下以后,庫存消費比的變動對于玉米價格變動的促進作用明顯增強,玉米價格變動幅度約為庫存消費比變動幅度的2倍~5倍。根據筆者計算的我國玉米庫存消費比和玉米批發價格環比變動百分比:2003年~2004年度庫存消費比比上年下降16個百分點,而同期玉米價格上漲19個百分點;2004年~2005年年度的庫存消費比比上年下降9個百分點,而同期玉米價格僅上漲1個百分點;2005年~2006年年度的庫存消費比比上年下降10個百分點,同期的玉米價格僅上漲1個百分點;2006年~2007年年度的庫存消費比降到14%,比上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玉米價格就上漲了15個百分點;2007年~2008年年度的庫存消費比比上年下降5個百分點,玉米價格上漲達到16個百分點,是前者的3倍多;2008年~2009年年度由于增產1 361萬噸,同時國內總需求增長放緩,僅增加418萬噸,比上年少17萬噸,國家臨時儲備政策大量收購,玉米的庫存消費比比上年上漲了3個百分點,達到12%,同期玉米價格下降了6個百分點,是前者的2倍;2009年~2010年年度的庫存消費比上年下降7個百分點,同期玉米價格上漲18個百分點,是前者的2倍多;2010年~2011年年度的庫存消費比比上年下降7個百分點,同期玉米價格上漲12個百分點,約為前者的2倍;2011年~2012年年度的庫存消費比比上年下降2個百分點,同期玉米價格上漲11個百分點,約為前者的5倍。
2008年~2009年年度以來我國玉米庫存消費比一直處于低于國際安全警戒線的水平之下,根據前文分析,此階段玉米價格隨著庫存消費比變動而變動的幅度會增強,而在這一時期內我國玉米的供需平衡狀況還明顯失衡,因此,使得玉米價格的變動幅度加大。根據數據,2008年~2009年年以來,我國玉米庫存消費比年均下降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我國玉米價格年均上升9.45個百分點,為庫存消費比降幅的2倍多。而需求增速過快是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2008年~2009年年度以來,我國玉米總產量以年均5.98%的幅度增加、總供給以6.44%的速度增加,而國內總需求以年均8.44%的幅度增加,供需缺口明顯增大。其中總產量的增加主要來源于播種面積的擴大,2008年~2009年年度以來,我國玉米播種面積年均增幅3.5%,而玉米單產年均增幅1.1%;國內總需求的增加主要源于飼用消費和深加工消費,而深加工的增幅最快,飼用消費年均增幅8.33%,深加工消費年均增幅12.97%。
四、 結論與啟示
文章在對我國玉米生產、進出口及各類需求量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計算了我國玉米的庫存消費比,得出了2002年~2003年年度以來的十年間我國玉米的供需平衡狀況,并將這種平衡狀況的變動與玉米價格的變動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從供需平衡變動的視角探討了我國玉米價格的形成問題,并根據研究結論對2008年以來我國玉米價格變動幅度加大的現象進行了解釋。研究得出:
(1)2002年~2003年年度以來,無論是美國農業部公布的數據還是筆者計算所得數據,均表明我國玉米庫存消費比存在下降的趨勢,隨著庫存消費比的下降,我國玉米價格隨之快速上漲。
(2)在玉米庫存消費比在17%~18%的國際安全警戒線之上的年份中,庫存消費比的降低對于玉米價格上漲的促進作用相對較小,而當庫存消費比降到國際警戒線之下以后的年份里,庫存消費比的變動對于玉米價格變動的促進作用明顯增強,玉米價格變動幅度約為庫存消費比變動幅度的2倍~5倍。
(3)2008年~2009年度以來我國玉米庫存消費比一直處于低于17%~18%的國際安全警戒線之下的水平,根據分析,此階段玉米價格隨著庫存消費比變動而變動的幅度會增強,而在這一時期內我國玉米的供需平衡狀況還明顯失衡,因此使得玉米價格的變動幅度加大。
研究得出以下啟示:就我國目前玉米庫存消費比持續處于國際安全警戒線之下的狀況而言,穩定供需狀況進而穩定庫存消費比的變動對穩定玉米價格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調動和保護好農民種糧和主產區抓糧的積極性;大力推進良種研發并著力解決干旱問題;引導深加工業健康有序發展;利用好進出口調節工具,發揮其調劑國內余缺、穩定國內市場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韓長賦.玉米論略.農業經濟問題,2012,(6).
2. 張利庠,陳秀蘭.新世紀中國農產品價格變動特征及原因分析.教學與研究,2012,(1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產業鏈視角下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調控機制研究”(項目號:09&ZD044)。
作者簡介:陳秀蘭(1986-),通訊作者,女,漢族,四川省綿陽市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為價格理論;賀同樂(1985-),男,漢族,陜西省榆林市人,北京師范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中國農業銀行內蒙古包頭分行副經理,研究方向為政府管理創新;王興旺(1984-),男,漢族,黑龍江省雞西市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價格理論和企業管理。
收稿日期:201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