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遷 吳雨霖
摘要:文章分析了環境規制與產業創新的互動機理,構建了制度結構下的產業創新動力金字塔模型。并以制造業為例,利用2003年~2013年的面板數據,實證研究了環境規制對產業創新力的影響。基于無時間滯后、滯后1年和滯后2年的實證結果,發現:過去十年,我國的環境規制政策并沒有促進我國制造業提升產業創新能力。
關鍵詞:波特假說;環境規制;產業創新
一、 引言
強大的產業創新能力是經濟穩定高質量增長的核心動力。為了完成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我國提出了建設創新型社會的方針,并計劃于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與此同時,隨著環境日益惡化,我國亟需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因此,以創新力來支撐我國綠色發展成為國家戰略的必然選擇。
為扭轉環境惡化的不利局面,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以完善環境政策體系。其中,基于市場的環境經濟政策具有很好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效果,在我國得到了廣泛運用。然而,在過去若干年里,我國實施的環境規制與企業創新力存在怎樣的關系,是相互促進還是制約?本文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
有觀點認為,環境規制能激勵企業提升創新能力,促進傳統企業轉型。最具代表性的是波特假說,即:合理的環境規制能激勵企業創新,進而提升本國企業的綠色競爭優勢。目前,許多文獻都試圖證實波特假說。Klassen等認為,投資人對企業經濟績效的判斷會受企業環境績效的影響,企業的環境績效與經濟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歐盟IMPRESS研究表明:創新的產出類型受政策影響,當政策偏重于控制污染排放時,創新成果往往集中在最終處理技術;而當政策偏重于防范污染時,創新的重點轉移為清潔生產技術。
反對的觀點也很鮮明,環境規制會加重企業負擔,制約其創新。Walley和Whitehead認為,如果政府強制執行環境績效,可能會導致企業成本上升,從而損害其競爭力,兩者負相關。Stanwick等通過對120家分布在不同領域的企業進行調查,發現:企業的經濟績效與排污量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環境目標與經濟目標是相互制約的。
由于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也是最主要的污染源,本文以制造業為例,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細分行業,使用2003年~2013年的面板數據,對過去10年,我國環境規制對企業創新力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
二、 環境規制與產業創新的互動機理
根據已有的產業創新動力機制文獻,市場需求、技術資源、產業集聚、模塊化發展四者結合成為產業創新的動力源,考慮到制度與這四個要素的緊密關聯關系,構建制度結構下產業創新動力金字塔模型(圖1)。
由上述金字塔模型,我們認為環境規制是當下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制度之一,對市場需求、技術資源、產業集聚、模塊化發展四大因素都存在顯著影響。
1. 環境規制改變市場需求拉動產業創新的路徑。環境規制對市場需求的影響在于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市場型環境規制能夠合理的將環境成本充分的反應在生產成本之內,將環境成本內化為生產成本。市場型環境規制通常能通過市場價格體系反應出產品品質、環保觀念等,進而拉高市場對產品的環保價值要求。二是通過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要求生產過程能夠達到減少污染的標準,由于命令控制型工具反應的往往是公眾對環境保護的要求,通過制定正式制度傳遞環境保護的觀念與知識,進而拉動市場需求。
2. 環境規制對技術資源的作用。環境規制可促進企業加強環境技術研發,能夠積累技術資源。環境規制的變化影響企業通過產品設計、生產工藝改革、技術革新、生產過程內部資源循環使用等方面的提升企業技術水平,使生產的最終污染物和排放量符合環境規制要求,并且尋求企業利益最大化。企業通過生產資源重構、生產技術創新和管理模式革新來達到環境規制的標準時,也在提高企業技術創新效率和加快積累技術資源。
3. 環境規制對產業集聚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由于環境污染與環境規制的權衡,政府傾向將同類型污染產業集中管理,因此往往劃分工業區以便同類型企業進駐。二是,由于環境規制促使集群內企業有共同的環境目標,企業借助集群網絡在環境管理方面廣泛合作,加速了產業集聚的形成和發展。
4. 環境規制對模塊化發展的影響。環境規制對模塊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要求生產模塊必須綠色環保。產品的生產制造一定會涉及到能源的消耗、資源的利用、污染的排放,模塊雖然是基于知識或者功能的分工,但是生產過程中的能耗、污染都是共同的問題。因此,環境規制能夠突出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要性,刺激產業內各模塊共同節能減排,促進歸納模塊的形成和發展。
三、 環境規制對制造業創新力影響實證分析
1. 面板數據模型。根據投入產出原理,經濟產出需要人力資源、資金資源及其他一些必要要素。由內生增長論,把技術創新作為產出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同樣需要人力資源、資金資源等基本要素的投入。通常,技術創新的產出可表示為y=F(L,K,A)。式中,Y代表企業技術創新產出量,L為企業人力資源的投入量,K表示企業資本的投入值,A為其他要素投入。由Cobb-Douglas生產函數,企業創新模型可寫為:Yi=AiLiαKiβ,其中α和β分別表示勞動和資本的產出彈性。
在Cobb-Douglas函數中加入環境規制變量,根據產業創新動力機制模型,引入市場需求、資源要素、產業集聚、模塊化發展四個要素作為控制變量,設計計量模型:Yit=ERitβ1MSitβ2CRitβ3MKitβ4Litβ5Kitβ6。
其中,Yit代表的是產業創新;ER代表的是環境規制;MS代表的是市場需求;K與L分別代表資源要素中的資本與勞動力;CR所代表的是產業集中度;MK代表的是產業模塊化。各變量下標,t為年份,i為產業。為緩解變量的多重共線性和方程的異方差性,對模型兩邊取對數,得:
LnYit=C+β1LnERit+β2LnMSit+β3LnCRit+β4LnMKit+β5LnLit+β6LnKit+εit
其中,C為常數項;β1~β6為待估參數;ε為隨機誤差。
2. 相關變量及數據說明。
(1)產業創新動力變量(RD)(PA)(NPV):對于產業創新動力的檢驗,采用以下三項指標:一是創新研發的資本投入指標(RD);二是產業創新的專利申請數(PA);三是產業創新產品產值(NPV)。
(2)環境規制強度變量(MBI):國內外學者對環境規制進行度量有6種方法,本文采用排污費與設施運行費來度量環境規制強度。以分行業的排污費加上分行業的設施運行費用后,除以行業總產值得到分行業每萬元產值的環境規制費用(MBI)。每萬元環境規制費用愈高表示環境規制愈強;每萬元環境規制費用愈低表示環境規制愈弱。
(3)市場需求變量(MS):市場需求的變量研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市場規模作為市場需求的指標;另一類是把市場需求視為創新構想與信息的來源。目前,根據所有出版的統計年鑒沒有關于將市場需求視為創新構想與信息來源的數據,因此本文采用各分行業的產值年增長率度量市場需求。
(4)資源要素變量(K)(L):資源要素的種類有很多,但對產業創新作用最大的還是人才和資本,根據計量模型的基本變量,選取分行業產業資產總計(K)與產業年均勞動力(L)作為資源要素變量。
(5)產業集聚變量(CR):參考克魯格曼測量美國制造業集聚度的方法,即空間基尼系數。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比較某地區某產業的就業人口占該產業總就業人口的比例,以及該地區全部就業人口占社會總就業人口的比例。用G表示基尼系數,si表示地區i某產業就業人口占全國該產業總就業人口的比例,xi表示該地區就業人口占全國總就業人口的比重,得到基尼系數計算公式:G=∑i(Si-Xi)2。
(6)模塊化發展變量(MK):由于已有研究中還沒有適當的方法來測算產業的模塊化發展程度,故而選用專業技術人員數占行業總勞動力的比重作為代理變量。因為,依產業模塊化發展的趨勢,可以認為一個行業的模塊化發展程度越高,行業知識的利用率也就越高,所需要的專業技術人員也就越多,因此模塊化程度的發展與專業技術人員占年均勞動力的比重應該是一致的。
選取中國工業產業分類的39個兩位數行業分類,刪除掉數據不全的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以及刪除掉礦業開采與洗選業等行業,剩余的32個制造業行業作為本文分析的產業。根據2003年~2013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等中的相關數據,計算和整理出32個行業的產業創新投入與產出、環境規制強度、市場需求增長率、資源要素、產業集聚以及和產業模塊化發展的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
3、 實證結果分析。
用Eviews對創新變量RD、PA、NPV進行檢驗,其回歸模型如下:
LnRDit=C+β1LnERit+β2LnMSit+β3LnCRit+β4LnMKit+β5LnLit+β6LnKit+εit
LnPAit=C+β1LnERit+β2LnMSit+β3LnCRit+β4LnMKit+β5LnLit+β6LnKit+εit
LnNPVit=C+β1LnERit+β2LnMSit+β3LnCRit+β4LnMKit+β5LnLit+β6LnKit+εit
根據回歸檢驗,得到如下結論:
(1)在不考慮滯后的情況下,環境規制對產業創新投入RD、專利申請數PA、新產品產值(NPV)的影響為負,檢驗結果分別達到5%、1%、1%的高顯著水平。
(2)在考慮滯后1年的情況下,環境規制對產業創新投入RD、專利申請數PA、新產品產值(NPV)的影響為負,檢驗結果分別達到的10%、1%、1%的顯著水平。
(3)在考慮滯后2年的情況下,環境規制對產業創新投入RD的影響為負,但檢驗結果不顯著。環境規制對專利申請數PA、新產品產值(NPV)的影響為負,檢驗結果都達到了1%的顯著水平。
四、 結論和建議
由于制造業不僅占GDP比重最大,其排污量也最大,選擇制造業為研究對象,研究環境規制與制造業創新的關系,結果表明:中國制造業案例不支持波特假說,即環境規制對產業創新的投入以及產業創新的產出都有較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1)產業政策風險。從中國的產業政策對產業發展態勢分析,受到支持的產業往往過熱發展最終導致產能過剩;而多數的其他產業則遭遇過冷的排擠導致創新斷層,資源的不平均分配以及資源利用的無效性。各地方政府對產業進行的保護與扶持政策又讓市場的優劣淘汰機制缺乏作用,LED節能環保產業以及太陽能光伏產業都是很典型的案例。政府要重視產業政策風險,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2)市場機制不健全。實證結果顯示,當市場需求增速過快時,產業傾向將資源投入到產能擴張或企業并購,以競爭市場份額得到短期效益,而不傾向將資源投入于時效長、風險高的產業創新之上。必須通過完善制度體系來釋放和激發企業的創新動力,依靠市場的力量來調節資源投入的收益與風險、通過知識產權制度激勵產業的模塊化發展與創新競爭、通過環境規制充分的將環境成本、社會成本體現在制造業的成本之內、通過企業制度和競爭制度積極地改善國有企業的壟斷性利潤、通過教育制度提升高級生產資源提升人力素質,甚至改變依靠關系競爭的社會文化等等。
(3)知識產權制度不完善。數據結果表明,在中國,制造業產業集聚程度越高,反而對產業創新的專利申請產出有負面的影響。因為知識產權制度的不健全以及知識產權的執行不嚴,會導致產業集聚程度愈高、企業專利申請意愿愈低的情況。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對產業模塊化的發展有著關鍵性地影響。由經濟全球化、產業模塊化發展等趨勢可見,產業標準或者是模塊間標準的競爭成為了國家間、企業間的競爭趨勢。甚至,企業與企業間的合作創新,所倚重的已不再是傳統經濟所重視的資本實力,重視的是企業所擁有的專利以及組合專利對未來產品發展的重要性。
理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讓市場充分發揮資源調配的作用,健全并科學執行市場制度和知識產權制度,是我國發展綠色經濟的根本保障。
參考文獻:
1. Porter M.America's green strategy.Scien- tific American,1991,264(4):168.
2. Klassen R D, Mclaughlin C P.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n firm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cience,1996,42(8):1199-1214.
3. Kemp R, Arundel A.Survey indicators for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IDEA report, STEP Group, Oslo,1998.
4. Walley N, Whitehead B.It's not easy being gree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46-52.
5. 李強,聶銳.環境規制與區域技術創新——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9,(4):18-23.
6. 王凱.環境規制對我國工業行業出口競爭力的影響——以污染密集型行業為例.價格理論與實踐,2012(1):80-81.
7. 孫曉華,周玲玲.企業異質性與產業創新能力——基于我國36個工業行業的實證檢驗.產業經濟研究,2010,(4):9-15.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1071035,71273149);上海理工大學國家自然科學培育項目(13XGQ05);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資助計劃(12XSY08)。
作者簡介:李學遷(1981-),男,漢族,湖北省武漢市人,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講師,復旦大學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綠色供應鏈管理;吳雨霖(1978-),男,漢族,中國臺灣省人,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低碳經濟。
收稿日期:201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