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悅
【摘要】本文重點對語境教學(Teaching Context)中的兩個重要元素,語言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和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方式(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加以解析并對一些國外學者的相關理論進行闡述。語境教學在新時代的英語教學中有助于培養學習者興趣并激發他們的實景語言思維模式。
【關鍵詞】語境教學 語言交際能力 教學方式
一、 語境教學
1.語言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elce-Murcia (2001)認為以輸出式練習為導向的傳統語法教學(grammar translation approach)已不能滿足二十一世紀以交流為目的的語言教學。許多語言學家也提出了傳統語法教學的弊端,比如,Larsen-Freeman (2000)提出學生可以正確造句并掌握基本的語言結構,但他們仍然無法與人進行有效的語言溝通。同樣,Savignon (2001)認為,專注語言交際能力的創新性教學方法讓二語習迎來了新的曙光。
筆者認為,在教授第二語言的課堂中,學生通過一系列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可以改變舊有的完全依靠教師的被動學習方式,并讓語言學習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另外,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目標語言并用其進行思考和表達;可以建立學生運用目標語言進行交流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于目標語言的興趣從而以一種國際化的視角來思考問題。
此外,語言交際能力的四個組成要素也有利于學生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交流并將所學放入實境中去運用。Celce-Murcia (2001)將語言交際能力分為四類:
1)語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
2)語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
3)社會文化能力(sociocultural competence)。
4)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如果學生缺乏將課堂所學運用到現實的能力以及對目標語言文化的覺醒,后果將比詞匯或語法錯誤更將嚴重。
最后,意義協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在語言交際能力培養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Savignon (2001)強調現今的學生已不再是被動的進行語言學習,學生間的意義協商為他們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平臺。因此,當一名學生需要協商時,另一名就會考慮他是否對該問題完全理解,通過多種方式的重復(repetition)和改述(paraphrasing),兩名交流者通過這種交流能更加充分的理解信息的含義。但是,Savignon (2001)也提出,如果將意義協商放在更廣闊的世界范圍內去分析,想要達到完全理解互相的信息含義仍然是一種理想化的設想。
2.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方式(content-based instruction)。Kasper & Singer (1997)指出;除語言交際能力以外,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方式(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也能幫助學習者更好的掌握第二外語,同時,通過對特殊主題的深刻理解,學習者可以慢慢的將所學更好的融入學術以及社會環境中。
Stoller(2002)也提出當教師將課堂活動和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方式相結合時,學生在課堂中參與的積極性會被大大提高,也就是說,課堂從“教師主導”的教學方式過渡到以為學生營造日程交際場景,鼓勵學生的合作學習,以及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為主的教學方式。當然,反對者也指出課堂活動與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方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缺乏一個讓教師遵循的詳細理論基礎,教師也會對如何將這種教學模式植入課程中以及如何讓這種教學方式在培養學生語言技能方面變得更加行之有效感到困惑。
二、 結語
本文中對語境教學中的語言交際能力和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方式加以分析討論,對比大部分以教師為中心的以輸入語法為目的的教學方式,針對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將語言應用到實境中的思維方式并進一步培養學生在語言課堂甚至是日常生活中主動用目標語言與人交流的能力。而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將所學的陌生知識和場景形象化,并通過教師選擇的有趣的材料和課堂活動,大大激發學生對于語言課堂和英語學習的興趣。
總之,在越來越多需要語言交流的今天,語境教學將被教師帶入課堂,并將幫助學生在實際場景中更多的活用課堂中所學的目標語言。
參考文獻:
[1]Celce-Murcia, M.(2001).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es: An overview.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2, 3-10.
[2]Larsen-Freeman, D.(2000).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2nd e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3]Savignon, S.(2001).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In M.Celce-Murcia (Ed.)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pp.13-28).Boston, MA: Heinle & Heinle.
[4]Iakovos, T., Iosif, F., & Areti, K.(2011).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Review of European Studies,3(1), p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