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會計是對會計單位的經濟業務從數和量兩個方面進行計量、記錄、計算、分析、檢查、預測、參與決策、實行。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與發展,經濟管理成為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而經濟管理離不開會計,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會計教育可以培養大量的會計專業人才,但目前會計教學存在諸多問題,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提高會計教學質量進行分析與探討。
一、中專會計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中專學校的會計專業的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中專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方法落后。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有的教師仍采用純理論,滿堂灌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在講臺上傾心講授,學生卻在課堂上昏昏欲睡,學生的積極性也無法調動,技能得不到提高,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專業教師水平參差不齊。職業學校專業教師,應該是雙師型教師,在生產一線工作一定時間,經職業教育教師培訓合格。方可任職。可大部分會計專業老師從大學畢業后直接任教,沒有會計實工作經歷,教學時難免是“空對空”。
3.課程設置不合理。中專會計專業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中專會計專業學生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理論,也須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這就要求加強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可實際上,理論課和實習課課時比例失調,由于理論課占用70%課時,致使實習課無法保質保量完成,導致學生技能低下。
二、提升中專學生教學質量的對策
(一)優化課程設置,加大技能訓練力度
傳統的基礎會計教學過于強調專業理論的完整性和體系性,而忽略了專業技能的培養,使得培養出的學生掌握了理論而拙于動手。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動手能力強的人才,傳統的課程內容的安排都背離了這一現實要求。會計專業學生專業技能的形成必然要有相應的課時作保證,這就決定了在專業課時中必須增加實踐教學的時間比例。既保證理論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又使得學生能夠初步掌握一門專業技能,進一步強化對本專業課程的感性認識。教師可以在預先制訂好的培訓計劃的指導下,發給學生會計實務工作中常用的記賬憑證、各類賬頁和會計報表,讓學生用學過的理論知識指導自己的手工操作,加大培養他們職業敏感,為他們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提前“熱身運動”。還可以開展賬務處理的技能競賽,讓學生面對同一業務案例,專門比賽填制憑證和記賬等技能的速度及準確率。通過比賽使學生從中找出自身差距和不足提高技術和技能。
(二)運用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
在會計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出最能打動學生、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方法,將多種教學方法結合使用,運用在不同內容的知識講授上,提高教學效果。
1.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教師需要運用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地、合理地一步一步進行思維和推導,最后求出結論。可通過有問有答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擴展學生的思路、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運用情境教學法,使教師枯燥乏味的說教“活化”。會計專業課程相對于其他經濟類課程來說,工具性、規范性比較強。所以,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就難免出現由于理論條框的講解內容較多,使得教師教得疲勞不堪、學生學得枯燥乏味的狀況。借助于編故事,能夠將枯燥的理論說教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往往愿意參與其中,始終興趣盎然,既在故事中記住了基本前提的名稱,又理解了其中的含義,教學效果較為顯著。
3.運用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科學運用案例教學法,首先需要教師在課前研究授課內容,找出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實務案例。教師在整個活動中擔任“導演”的角色,最終應對每一位學生的發言給予科學的評價。這種教學法是一種動態的、開放的教學方法,學生在教學中是“主角”,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讓學生進行分析和判斷,積極尋找答案,既鍛煉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三)要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中專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會計專業教師在實踐能力上要具有專業優勢,既要通理論,又要具備豐富的會計工作經驗。因此,學校要高度重視會計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創造條件,加強會計教師在實踐能力方面的繼續教育,引導教師參加培訓、接受再教育。可以將沒有會計從業經歷的專業教師送到單位的財務部門頂崗學習,并對學習效果進行嚴格考核。對從事專業課教學的教師要通過公開課、學生評議和摸底考試等方式。對教學水平進行全面評估,未達到要求的,不得從事本專業教學。
(四)針對中專學生的個別差異、實施分層次教學。教師在會計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施分層次教學,立足點是針對具有不同基礎的中專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達到不同的教學目標。
1.準確制定教學目標。會計教師在上每一節課前都要認真備課,首先,要在反復研究教材基礎上,準確列出知識點。其次,要研究教學大綱,參照有關知識點的內涵,明確每個知識點所要達到的不同層次的認識領域,再次,要根據每一位學生的實際確定其學習水平要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切實的貫徹分層次教學,教師可以把教學目標劃分為基本目標、中層目標和發展目標。通過三個目標的制定,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學習的需求。
2.深入了解學生情況。教師、教學內容、學生構成教學的三大要素。學生在整個會計課堂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由于其能力、興趣、動機、學習方式等差異,接受教學能力的情況也就有所不同。因此,會計教師應在以下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解:一是學生的智力因素。二是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三是有關外界因素。教師只有比較全面地了解學生,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有效地實施分層次教學。
3.對學生的層次進行科學地分析研究。在分層次教學中,對中專學生的層次劃分不能單純以入學成績為依據,而要對學生的層次作科學地分析。可以采取綜合評析、相關分析進行分析研究。也要注意平時考察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素質,進行綜合能力評判。
三、結語
總之,中專會計教學只有正視當前存在的各種問題,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為導向,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理論功底扎實,又懂實際操作的技能型人才。才能把中專會計教育做大、做強。從而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