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平
摘要:健全的法律意識是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人才的重要素質,法律意識的培養既要依靠大學生自己的努力,也要依靠法律教育的有效促進,高校的法律基礎課只有充分發揮其思想教育的功能,才能有助于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的希望。近年來,大學生違法犯罪問題日益突出,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會、學校、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和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缺乏有著密切關聯。因此,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對于預防大學生犯罪,和諧校園的構建以及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一)法律意識水平不高。據調查表明,當前我國大學生對法律知識感興趣的不多,未能認識到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之現行的高校《法律基礎》課時有限,不可能對法律知識系統地展開。歷史及現實造成了大學生整體法律意識水平不高的狀況,甚至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在與社會接觸中出現許多法律盲點。
(二)法制觀念淡薄。權利和義務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核心內容,權利意識對大學生法制觀念的培養尤為重要。對自己權利的主張,必然要求人們將對方作為這種具有獨立價值的主體來認識并尊重其主體性。尊重他人的權利是主張自己權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權利,其實就是踐踏自己的權利。現實生活中一部分大學生守法的自覺性存在明顯的缺陷。一方面,大學生缺乏權利觀念,不能積極主動地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另一方面,一些學生損人利己,不懂得對他人權利的尊重,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其實,就是索取和付出的關系,他們之間具有統一性、平衡性的關系。
(三)缺乏法律信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和法治理論研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大學生的主體平等意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責任義務意識、積極守法意識等都有長足的進步,但由于我國受數千年的政治傳統和法律文化的影響,權力至上、專制特權、義務本位等與現代法治精神相悖的、消極的法律觀依然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法律還沒有真正成為權力運作的最終依據。由權力濫用而滋生的腐敗現象普遍存在,加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法律效率低下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從而降低了法律的尊嚴,削弱了法律應有的權威,這也從客觀上制約了大學生對法律的認同,動搖了法律信仰。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有利于推動依法治國的順利發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重要治國方略,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在這一精辟的論述中,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構成法律意識的內涵。如果說,法律制度是法治建設的“硬件”,那么法律意識就是法治建設的“軟件”。大學生是二十一世紀建設社會主義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他們的法律意識,直接關系到“依法治國”方略的實現。因此,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對于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有利于提高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高校思政課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加強法制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法律意識,而思政課課堂教學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法律意識的最直接、最主要途徑,其教學效果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提高。因此,要培養學生法律意識就必須增強思政課的教學效果,而要提高教學效果,就必須進行教學改革。思政課教師要更有效的開展教學工作,提高思政課教育教學質量。
(三)有利于和諧校園的構建。高校法制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而法制教育則以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為核心。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提高,使學生能更好的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規范自身行為,維護校園秩序,形成良好校園文化氛圍,理順與學校、教師關系,促進學校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四)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法律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的培養是當前我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具備一定的法律素養和良好的法律意識是學生將來立足社會的基本條件,也是衡量人才素質的一個重要指標。而且,法律素質的提高有助于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政治、心理等素質的提升,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發展。
三、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路徑
(一)健全法律運行機制,加強道德規范建設,創造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法治環境和輿論環境。大學生思想開放,時代感強,主觀上期望法治,關心國家法制建設,但世界觀還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因此,立法、執法、司法部門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學化,執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覺化;大眾傳播媒體和各種社會力量應利用普法、守法、執法和監督法律實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跡,進行生動的法制宣傳,創造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和輿論環境,對于培養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實行“依法治校”,營造培養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氛圍。高校的法治環境如果是民主、平等的,必然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正確樹立起到積極正面的影響,反之亦然。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活動要有章可循,程序合法。學校制定校紀校規時,要確保所建立和使用的規章制度不違背法治的精神,與國家現階段所頒布和使用的法律法規不沖突,并嚴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則與規定,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尊重學生人格,維護學生合法權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環境,不斷提高學校管理者、教師的法律素質,提高學校依法處理各種關系的能力。
(三)深化大學“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改革,開展校園法制文化活動,以適應素質教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要求。目前的“法律基礎”課教材,普遍存在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的問題。教材內容未突出重點,只注重編寫的系統性,教材內容幾乎涵蓋了我國現行的法律,書中幾乎無任何案例對相應法理進行釋疑,而法律條文中大量引進的專業術語對于非法律專業的學生來說無異于讀天書,不適應學生自學和閱讀的需求。大學“法律基礎”課應改為法理學課,或者至少從內容上突出對法治的基本理論、現代法的基本觀念和法律的基本精神的介紹。同時,應當積極拓展法學選修課的開設門類和開設范圍,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使學生從理性的層面對整個法治、法律及各部門法的基本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個宏觀把握,從而逐步培養出適應現代素質教育要求的具有較高法律意識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楊波,田成剛.試論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思想政治教育,2015(1):30-32
[2]柳倩宇.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途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46-47
[3]韓迎春.信息時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與提高[J].大慶社會科學,2015,189(2):144-146
[4]柴榮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對提升人文素養的影響[J].法治與社會,2014(23):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