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良
(沈陽師范大學 戲劇藝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
《馬明捷戲曲文集》由中國戲劇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作者馬明捷先生畢業(yè)于中國戲曲學院(今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文系,與王安葵、徐城北等名家同窗,可謂師出名門、造詣精深。
《文集》關于京劇的理論占主要篇幅,它們獨樹一幟、獨具特色,堪稱是京劇理論美食中的“馬家菜”。作為京劇人,我拜讀之后十分贊賞,獲益良多。
茲選出“馬家菜”中的四道大道,一一品評,以與讀者朋友們共享。
“馬家菜”的第一道大菜是京劇史料。歷史不僅記錄過去,而且啟示未來。京劇要振興發(fā)展,離不開對歷史的繼承,離開了歷史繼承,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和泡沫之花,就如同拽著自己的頭發(fā)想離開地球一樣。
《文集》中關于京劇史料的記述與考證,既翔實可信又新穎獨到,有許多史料都是“馬氏獨家新聞”。例如《梅蘭芳與近代京劇改良》、《梅蘭芳首次訪日演出》、《梅蘭芳第二次訪日演出》、《聽魏連芳先生說往事》、《程長庚——徵班領袖、京劇鼻祖》、《一教傳三派——程長庚與第二代京劇老生》等文章,都是京劇史中閃光的篇章。我尤其喜歡《談談舊戲班的那一套》一文,這是《文集》的開篇之作,文中對舊戲班的組織結構、經(jīng)營體制、管理方法等,都作了詳細的記述與考證,其中含有大量的京劇基本知識,可謂集史料性、知識性、趣味性、理論性為一體,實屬佳篇杰作。
“馬家菜”的第二道大菜是京劇人物。人物是京劇的中心與主體,京劇藝術是由京劇人物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的,離開了京劇人物,京劇也就失去了主宰和生命。“以人為本”的思想同樣適用于京劇藝術。京劇作為“國粹”,是與京劇人物作為國藝大師的巨大貢獻密不可分、共為一體的。
《文集》中關于京劇人物的論介與研究,更是重中之重、光中之光。例如《程硯秋戒賭的啟示》、《忠義雙星——北梅南周》、《程派戲和程派新秀》、《滿目青山夕照明——記老藝術家袁世海》、《也來說一說王夢云》、《楊赤:大有希望的花臉全才》、《累不死的李萍》、《厲慧良的價值》、《關東猴王筱九霄》、《梅蘭芳:臺上好女子,臺下真男兒》、《唐韻笙和關東派京劇》、《人生瀟灑當有時》、《曹藝斌的藝術生涯》、《菊壇長壽星——蓉麗娟》等等,都對為京劇藝術作出奉獻的京劇人物進行了熱情的贊美與充分的肯定。例如《人生瀟灑當有時》一文中,對“關派”藝術的創(chuàng)始人關肅霜大師之死,就作了真實的記述:“在昆明舉行的中國藝術節(jié)閉幕式,是個綜合晚會,大軸是關肅霜大型武戲《雷峰塔》,演出結束,當場發(fā)錢,參加演出的‘這星那星’幾千幾千的拿,卻只給了關肅霜六十元。在場的人說,關當時臉都青了,錢在手里抖得都能聽見聲兒。回到劇院,她把錢一把摔在桌子上,對旁邊的演員們喊:‘趁著年輕,你們趕快改行,京劇不值錢了,完啦!’回家后,和兒子又拌了幾句嘴,氣得往墻上撞頭,被女兒勸住,安排她睡下。翌日上午,約好去采訪她的記者敲門不開,后來發(fā)現(xiàn)關肅霜死在地上,臉上有傷。”這段含血帶淚的文字,蕩氣回腸,寫出了關大師的血性和赤心,也寫出了馬明捷自己的血性和赤心。
“馬家菜”的第三道大菜是京劇劇目。劇目是京劇藝術的載體和依托,歷史的豐厚積累、京劇人物的藝術作為與藝術成就,全都體現(xiàn)在劇目之中。
《文集》對許多京劇劇目都進行了獨到的研究與評論,凸顯出作者理論家的才華與貢獻。例如《看京劇〈梅河兩岸〉》、《又見紅梅呈新資——看蘇州京劇團演出〈李慧娘〉》、《〈百花贈劍〉是一出高品位的戲》、《改寫歷史的〈風雨杏花旗〉》、《李逵戲的新創(chuàng)造——評大連京劇團演出的〈梁山恨〉》、《楊赤與〈西門豹〉》等等。或賞析評價,或點評議論,真知屢見,灼見迭出。
“馬家菜”的第四道大菜,是京劇表演。表演是京劇的生命,沒有表演就只有京劇文本而沒有真正的舞臺藝術。
《文集》對京劇的表演藝術,進行了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高水準的研究。例如《“移步不換形”——京劇改革的指導思想》、《“關外唐”論》、《繼承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繼承流派漫談》、《男旦的魅力》、《京劇走向世界》等文,皆啟人思索,開人茅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