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荃(海南師范大學 海南 海口 571158)
視覺思維下兒童繪畫內容的表象特征研究
袁荃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海口 571158)
本世紀以來,隨著心理學的發展和教育理論的完善,人們對藝術教育的認識經歷了由淺入深的過程。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隨著心理學和人類行為學的發展,人們開始探索兒童畫是怎樣揭示出人的情感和精神的發展的。本文通過在視覺、知覺的背景下對兒童美術作品的研究,論述兒童圖畫世界的創造。
兒童;兒童繪畫;視知覺;思維發展
繪畫作為一種視覺語言,可以發揮文字和語言無法替代的心理調節作用。在兒童早期的繪畫中,我們既看不到細節,也看不到透視。但當你仔細深入地翻看他們的作品時,卻會被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所感染。那么兒童到底是為什么而畫呢?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人擁有依靠知覺把外物形態改造為完美、簡潔圖形的能力,這是機體的一種能動的自我調節傾向,是一種生理“需要”。當視域中出現的圖形較對稱、規則和完美時,這種需要就得到了“滿足”。可見,通過視覺組織圖像進行表達,是每個人都具備的潛在能力。那么兒童繪畫教育該如何促進兒童思維的發展呢?
視覺是兒童心靈的窗口,因此,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兒童的觀察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從兒童的繪畫中能夠看出,兒童的運動控制系統還不成熟,他們畫的線條不能準確到達應有的位置。皮亞杰認為心理發展的本質就是個體通過同化和順應日益復雜的環境而達到平衡的過程,并將個體認知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一)感知運動階段(0-2歲)。本階段兒童還不能用語言和抽象符號為事物命名。
(二)前運算階段(2-7歲)。本階段的特征是各種感知運動圖式開始內化為表象或形象圖示。此階段的兒童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尚未獲得物體守恒的概念。
(三)具體運算階段(7-11歲)。這個階段的標志是守恒觀念的形成,此階段的兒童已具有邏輯思維能力,可進行具體的邏輯推理,雖能通過下定義的方式獲得概念,但需要實際經驗或借助具體形象的支撐。
(四)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具體運算思維不斷同化、順應、平衡,結果就逐步出現了新的運算結構,即形式運算思維,這種思維能夠進行抽象的解釋或對命題進行邏輯轉換,是一種接近成熟的思維形式。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我們發現一般的兒童都是靠記憶畫畫的,記憶中的形象是兒童對物象特征的簡單的印象,所以儲存在記憶中的視覺表象有些是清晰的,有些是模糊的。此外,兒童的繪畫還受到以往經驗的影響,兒童會把過去關于這個物體的形象轉移到現在眼前觀看的物體上。如圖一,是一個5歲半的小朋友畫的他已經在讀研究生的姐姐,而畫面中的女孩還帶著紅領巾,扎著麻花辮,很顯然這是小朋友將已往獲得的關于姐姐形象的種種經驗轉移到了自己姐姐的身上。這就是為什么一些兒童面對動物園中真實的動物形象時,畫出來的也仍然是記憶中的卡通形象;也是為什么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孩子所畫的樹上(如圖二)有各種不可能存在的各種顏色的樹葉。因此,引導兒童經常注意觀察物像的特征,是促進思維能力發展的有效方法。兒童思維發展是通過“形”的表達進行的,他們創造的圖形表達了內心對所要詮釋的題材的理解,也體現了他們將對象的特征在二維的平面上運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彩加以展現的思維能力。

圖一

圖二
“藝術是增加感知力最強有力的手段,沒有這種感知力,任何一個研究領域的創造思維都不可能。”這是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視覺思維》一書中寫到的。感知力不僅是美術專業的人應該具有的能力,也是所有人進行創造思維活動的基本能力。加德納將兒童從出生到青年期的審美感知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一)兒童早期的感知(0-2歲)。兒童的一般感知能力和審美感知能力還沒有分化。
(二)符號認知(2-7歲)。嬰兒期以后,大部分兒童都能夠流利地運用口頭語言,所以成型的藝術品,如圖片、圖畫、泥塑作品等都能被他們理解為真實世界的代表。這個時期是審美感知發展最復雜、最有特點、最有研究價值的時期。
(三)“寫實主義”的高峰(7-9歲)。這一時期兒童將以“這件藝術品在多大的程度上反映出所感知到的現實世界”為評價標準。這個時期兒童的藝術偏愛也是十分僵化和呆板的。
(四)審美感受性的出現(9-13歲)。加德納認為,前青春期這幾年是兒童審美感知發展的轉變時期,兒童開始對標準化的美的事物敞開心扉,開始形成對特定藝術家和藝術品的偏愛傾向。
(五)審美專注的危機期(13-20歲)。青春期的青年具有了更廣泛的知識技能,他們會運用自己獲得的知識去影響自己的感知能力。
感知力是在生活實踐中鍛煉出來的,所以為兒童創造一個適合他們發展感知力的環境就顯得十分重要。生活在不同環境里的孩子,他們從生活中選擇的內容會有很大的差別,比如城里的兒童,從小熟悉公園、街道、樓房等;農村的孩子,在畫面中常常呈現的是一種鄉村的風景或是人文特色。此外,兒童的繪畫是有選擇的行為,它對外界的選擇常常受情感的支配。比如一個小孩如果常被家長責罵懲罰,他的情緒受到了影響,畫面中就會經常表現出哭泣的內容;相反,有的孩子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中成長,性格活潑開朗,那么他的畫面就常表現為情感豐富、愉快歡樂的場景(如圖三)。活中發現和感受到的美,以及在繪畫創作中閃現的美感表達加以肯定,使之在認識上得到提高。
兒童繪畫創造并不以理性思維為主流,而是在審美過程中以情感愉悅為主流,這種狀態比較接近于原始人的創作沖動,他們用最樸素和直接的感受來表達情感。美術是兒童表達內心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在指導兒童進行美術創作時,要根據他們的心理發展規律,讓他們沒有心理負擔,自由地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圖三
[1]艾略特·W·艾斯納.兒童的知覺與視覺的發展[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2]魯道夫·阿恩海姆.視覺思維[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黃雯婷.兒童畫內容解讀之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2.
[4]王冰.國內外關于兒童繪畫能力發展理論研究綜述[J].學前教育研究,1997(02).
[5]鐘鳴.培養少兒童真無拘的審美直覺情感[J].教育教學,2014(29).
美術教育的任務在于針對這五個階段,對兒童從生
J2
A
1007-0125(2015)04-0169-02
袁荃(1991-),女,漢族,湖北武漢人,現就讀于海南師范大學,主修學科:教學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