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戈非,王文靜
(哈爾濱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一)音樂的重要性。從音樂社會功能學上來說,公元前5世紀希臘對此提出很多相關問題,其中,柏拉圖曾提出警惕不適度的音樂對人的“腐蝕”,并認為音樂的重要功能是為社會教育服務,而不是享受或娛樂。筆者認為,雖然音樂為社會教育服務,但是同時也能使人感到身心放松及愉悅。我認為看待這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在適當的時候應該聽適當的音樂,在現如今的音樂界中確實存在不雅的音樂使人變得消極,但是人們可以利用自我的主觀能動性來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或是可以提高自我修養的音樂。對于學前兒童來說,我認為音樂在陪伴其成長的過程中確實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生理學角度。加利福尼亞大學精神病學教授Perter F.Ostwald曾認為“音樂發展實際上已經在嬰兒出生前就開始了”。為什么現在許多準媽媽都喜歡聽胎教音樂?Critchley和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強調了音樂聆聽、音樂經驗和演奏音樂的重要性,這些音樂活動是影響大腦神經中樞網絡形成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在5個月左右胎兒形成的時候,多聽音樂有利于胎兒的大腦神經的形成,這對孩子以后的音樂感知以及人類情感方面有著有利的一面。根據調查研究顯示,胎兒在5個月形成的時候可以聽見母體自身所發出的聲音,如母親吞咽、咳嗽、說話震動等,胎兒對外界也能聽見微弱的聲音,這時多聽一些舒緩的音樂可以更好地促進胎兒大腦的形成,以至于孩子出生后對于音樂的感知能力也會增強。當然也會有相反觀點,染色體病變因素以及新陳代謝和內分泌失調也都會妨礙音樂天賦的發展。
(三)心理學角度。Jean Piaget強調音樂演奏對于情感發展和智力發展有重要作用。民族的音樂可以說是永恒存在不變的,任何音樂都脫離不開本民族的生活風俗和生活的地理環境,在兒童時期,這種帶有本民族特點的音樂往往影響形成他們所喜歡的音樂種類的方向,以及日后對待認識音樂的態度。兒童所處的生活環境也影響了其發聲的音高和發音方式等等,例如,黃土高坡地帶的人們由于受地理環境影響,歌曲一般是粗獷的,這種粗獷又深入當地人的身心形成了他們性格上的某些特點;江南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受環境影響,當地的女子溫婉可人,民歌的特點就像當地女子的性格一樣婉轉細膩等。演奏一首樂曲時應該多設身處地、充分地了解所演奏的曲目風格,所涉及到的民族特點以及作者的情感表達,當所有因素都考慮到、了解到時,演奏者所掌握的知識就越多。民族因素不一定起著決定性作用,但是多少對大部分孩子是有影響的,極個別有天賦的兒童可能會是個例外。
(一)音樂聆聽。聆聽本質上是一種思維和行為中認識的隱蔽形式。聽覺層次為“聽到、聽、聆聽”的一個過程,就像視覺的層次一樣由“看到、看、尋找”構成是一樣的。對于學前兒童來說,在真正接觸音樂時,多在音樂的環境下熏陶更容易塑造孩子對音樂的感知和認識,但是不要過多地給孩子施加壓力聽調式復雜的音樂。音樂的選擇要符合學前兒童的心理以及興趣愛好的發展,尊重孩子的選擇,當然家長也要做好榜樣,減少或避免在孩子周圍聽一些不雅的音樂,例如在家里可以放些舒緩的鋼琴曲等。當聽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就會自然地發展到聆聽的階段,音樂的聆聽可以讓孩子獲得自我發展,提高音樂素養。
(二)音樂節奏。PeterF.Ostwald早前在他所寫過的文章中強調“節奏感可能與生俱來,它開始于胎兒在子宮時就產生的節律心跳”。調查研究發現,當音樂演奏或者短暫停頓,孕婦明顯感覺到胎兒比平時更加活躍。這樣看來,要想訓練孩子的節奏感,應從小訓練,當孩子無法用語言或聲音表達自己的情感時,多會用行動證明自己的存在以及進行情感的抒發,這樣在今后的聆聽的基礎上選擇節奏有特點的音樂,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中逐漸建立節奏感,如果了解音樂的節拍,在聽音樂做游戲中打出正確拍子的節點效果會更加明顯。
(三)音樂音準。學前兒童的自控能力較弱,在音準方面控制較為困難,但兒童的模仿能力很強。音樂來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模仿大自然聲音就是其中一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使人類歷史不斷地向前發展,接觸的聲音多了自然而然就會尋聲模仿,模仿聲音不僅為生活增添情趣,同時也為人類生活服務。每種聲音的振動頻率是不同的,所以音的高低也不同。單音的模仿隨著時間的演變形成了今天帶有旋律性的歌曲形式為人們所歌唱。人們開始遵循歌曲的旋律走向,歌唱者開始考慮每一個音的固定音高是否準確,這時音準成為人們歌唱時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音準不僅僅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對于唱歌跑調的兒童來說更應該做一些具有針對性的訓練來提高音準水平——非強制性的:在平時多聽單旋律或旋律性較強并且音域偏窄的音樂,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記憶里的旋律音高固定后,在哼唱的同時孩子會有意識地去模仿并找到音高位置;強制性的:抽出一條較為簡單的旋律,音與音之間跨度較小,可先從級進開始到小跳再到大跳進行訓練,反復的鞏固訓練積少成多終會有所改善。
現如今全國音樂考級要求在考級前考查考生的音樂素養,考查內容多為音樂基礎知識以及對音樂的鑒賞能力,這不僅提高了考生對音樂知識的掌握,更有助于考生對考級曲目的情感處理。對于音樂素養,唐納德·松(Donald Schon)稱其為“行為性思考”和“行為性認識”。通過器樂、聲樂等考級前這種音樂素養的考試內容來看,不難看出這些內容大多與視唱練耳有關。視唱練耳作為一種音樂知識的儲備,它存在于我們的行為中,我們對音樂的思考和認識存在于我們的音樂表演和創作中。目前國內的音樂素養分為初級、中級、高級,這三種級別的音樂素養由淺入深,對于學前兒童來說這種初級的音樂素養只是培養他們的音準、聽辨音與音之間的差異、節拍劃分及如何學會打拍子、辨別各個民族或國家間音樂風格的差異。這種分等級的音樂素養考試更能讓學前兒童接受并且讓其掌握最基本的音樂常識,隨著年齡的增大,接受能力越來越強,由被動吸收知識變為主動吸收,將所學知識化為行動表現在音樂演奏中。
音樂的訓練要從娃娃抓起,學前兒童的音樂認知不僅是天賦使然,更是后天創造努力的結果,音樂的培養不僅僅是氣質的培養,在自我修養發展以及思維意識中也有所體現。筆者曾問過學前兒童家長為何讓孩子彈琴,其中一位家長是這樣回答的:“學琴是為了孩子在進入青春期無法和身邊的朋友以及家人有效溝通時,彈琴可以發泄孩子心中的不良情緒或者表達自己愉悅的心情。”其實音樂在心理方面是有治療效果的。視唱練耳作為現代音樂基礎學科,承載著音樂這座摩天大廈的基石工程。在音樂的道路上脫離不開視唱練耳的訓練。視唱練耳不僅僅是字面上的視唱和練耳,其中還包括了所有音樂相關的知識,如節奏、速度、力度、音樂表情記號、情感表達等等。視唱練耳集合了所有與音樂相關的知識。因此視唱練耳對于學前兒童學習音樂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1][美]戴維·埃里奧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2]周世斌,宮正.國外音樂教育文獻選讀與分析[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3]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