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騰
(賀州學院 設計學院,廣西 賀州 542899)
室內環境設計中綠色設計的應用與發展
李騰
(賀州學院 設計學院,廣西 賀州 542899)
現代經濟與社會的高速發展造成了環境與生態的破壞,綠色設計是近年來設計界廣為流行的設計思想之一,在產品、環境、服裝等設計中都有所體現,其宗旨是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盡量采取新能源和新材料、并循環利用再生資源。在室內環境設計中,可以從室內分割布局、低能耗設備選擇、生態材料和廢舊材料的利用等方面進行探討,用綠色、科技與文化營造出多元的生活空間,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和諧設計之道。
室內環境設計;綠色設計;生態環保;可持續設計
綠色設計最早是由美國的設計師威克多·巴巴納克(Victor Papanek)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1],這一思想是伴隨著地球環境的日益惡化、可利用資源的日趨枯竭而產生的。到了80年代美國的設計師開始推崇綠色設計,民眾也開始崇尚綠色消費,90年代綠色設計這一思想席卷了全球,并逐漸發展為設計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在綠色設計這一理念的驅動下,設計師們開始反思工業革命時期的設計給人類環境和資源帶來的后果,并探索新的發展方向,逐漸地摒棄了形式主義設計,轉向利用設計來解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力圖通過設計活動,在人與環境之間建立起一種協調發展的機制,“綠色設計”的概念在各種設計中應運而生,成了當今設計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從室內設計角度來看,綠色設計即要求盡量減少對有限資源的使用和有害物質的排放,使得室內建筑垃圾和材料能分類回收并再生循環和重新使用。
(一)靈活的室內分割與布局
室內空間分割有多種形式,每種形式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如完全分隔,是采用墻體等實體進行的空間分隔方法,這種分隔不僅阻斷了人的視線,而且對溫度、光線、聲音、氣流等自然要素也進行了隔離,這種獨立性的空間,各自然要素之間互不干擾,具有較好的保溫、隔音性,但光線的通透性和空氣的流通性較差;半封閉式分隔,這種空間以矮墻、矮柜、屏風或鏤空的物體來進行空間分隔,一般來說這種空間分隔的目的是阻擋視線,但其他自然要素之間是連續的;暗示性分隔,通常以色彩、質地或植物等來區分空間,這類空間無論在視線還是其他條件上都是一個連續的空間,這種劃分只是給人一種心理上的暗示,私密性較差。這其中,有的空間分割具有一定功能性,如完全分隔是為了形成獨立隱秘空間,但是還有一些空間分割,如暗示性分割和列柱分割則更具審美性。在綠色設計中,設計師應慎重考慮,將分割的實用性與審美性結合起來,綠色設計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減少對有限資源的使用和有害物質的排放[2],設計師應靈活多變地劃分室內空間,減少空間能耗。可以采用可移動阻隔的方式,讓有限空間具備多種功能。如在臥室和起居室之間采用可移動分隔的方法,如紙門、屏風等,到了晚上就用這些物體將它們分隔開,一房多用,這樣既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空間又節約了能耗。此外,在家具選擇和室內裝飾上,使用可移動或可調節的設備,根據天氣和季節的變化調整室內家具的位置、高度和室內裝飾。使自然能源能被最大化的利用。
(二)采用低能耗的環保設備
由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許多設計師為了尋求室內裝飾的美感,或者主人希望室內的裝飾風格奢華高貴,往往選用價格較貴、耗能較高的產品,這些產品做工復雜、精細,在清理和安裝時極富難度,待到重新裝修時必然造成了自然資源和建筑材料的極大浪費,這是綠色設計所不提倡的。許多設計師都提到,“自然簡約”才是未來設計的主要發展趨勢,所以在綠色設計中需要盡量避免盲目追求奢華的室內裝飾。目前,我國室內的電器和照明設備普遍耗能較高,設備在運行時會產生大量環境污染物,而為了消除這些污染物又加大了其他環保設備的能耗。所以建議在室內設備中選用低能耗的家電設備,如采用節能燈、選用有國家環保標識的低能耗家用電器等。另一方面,在室內也要合理地布置節能設備,讓它們發揮作用。在重點區域,可以布置重點照明設備,對于次要環境,可以適當使用輔助照明燈,二者相結合,可降低不必要的能源浪費。
(三)新能源和生態材料的選用
新能源是指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不產生有害物質排放的能源,是可再生的、消耗后可得到恢復,或非再生的(如風能、水能、天然氣等)及經潔凈技術處理過的能源(如潔凈煤油等)[3]。近些年新材料和新能源的開發日新月異,技術應用也日趨成熟,新能源在許多國家的環境和室內設計中都有較多運用。如太陽能屋頂,可以在白天吸收太陽能,并隨時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供全棟樓層的居民使用;在“風車之國”的荷蘭,風能能轉換為電能、水能,是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清潔有效能源之一。而綠色生態材料應用也是當今室內設計的趨勢之一,使用生態材料不僅可以節約能源,而且可以創造出自然生態的裝飾效果。例如馬德里的“竹屋”應該是生態材料應用的典范,這是一座為低收入者建造的廉租房,房子共五層,外墻用一層竹皮包裹著,這些竹皮其實是一張張竹簾嚴絲合縫而成的,每層兩張,拉開后中間便變成一扇扇窗戶,打開窗戶可以通風、換氣,陽光也可以通過竹簾的間隙透過,而且竹材料對室內的隔熱保溫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編制竹簾的材料都是西班牙土生土長的竹子,經過了防火、防腐、防潮等特殊工藝處理,整棟建筑非常環保,而且造價低廉。
(四)廢舊材料的二次利用與設計
材料的再生循環和使用也是綠色設計的主要內容之一,現在全球很多國家的設計師都在利用一些廢舊材料制作高端的設計產品,如上海世博會園區供游客休憩用的環保長凳就是由幾百個利樂牛奶包裝盒經過技術處理后制作而成的。它可以極大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數目,體現綠色設計的意義。對于室內設計來說,許多廢舊用品和材料經過處理后都能再利用,以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歐洲的一位設計師就曾用幾萬個空啤酒瓶建造了一棟別墅房屋,這一房屋建筑的外部和內部材料全部是空啤酒瓶,只是在不同區域的酒瓶層數、厚度、方向、排列方法上有所不同,設計師說,夏天酒瓶搭造的房屋涼爽舒適。因為酒瓶是中空的,吸收的熱量能很快散發,而且酒瓶的顏色為深綠色,這一冷色調能讓人感覺清爽涼快,酒瓶的價格也十分便宜,這不失為一個綠色設計的典型優秀案例。總體說來,廢舊材料的選擇和運用也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有些廢舊材料含有毒素或者不能進行二次使用,則不能再次利用。設計師應把室內裝飾中對人身體健康有影響的各種因素放在首位,只有這樣,才能涉及材料的真正內涵,把握室內設計材料選擇、運用的脈搏[3]。
(五)室內生態環境設計
室內生態環境設計是將室內環境納入到一個與室外環境相連通的循環體系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源、節省資源、減少能耗和環境污染,從而創造一個環保生態的室內生態環境。目前,都市的繁雜、擁擠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們渴望回歸自然,回到山清水秀的田園生活。將室外的自然生態環境與室內環境相連通的設計無疑是綠色設計的又一形式,如美國建筑師——菲利普·約翰遜設計的“褐沙石工程”,該案例充分考慮了生態正效應,很好地做到室內與室外物質的良性循環;能量形式的良性轉換,減少了影響良性循環的不良因素,如他將庭院中的太陽能、風能、綠化能等轉化為室內的熱能、空氣能;并減少輻射電磁波、有害氣體等。消除了室內和室外的隔絕的情況,提高了室內裝飾美感,增加了人的舒適度。
可持續設計(Sustainable Design)是一種構建及開發可持續解決方案的策略設計活動,均衡考慮經濟、環境、道德和社會問題,以滿足消費需求,并維持需求的持續滿足。可持續的概念不僅包括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也包括社會、文化的可持續。這一點與綠色設計的可重復利用性相一致,體現在室內設計上為:考慮室內建筑材料的回收可能性,回收價值的大小,回收的處理方法等。
可持續設計是一種人——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設計理念,設計既能滿足人對物質的需求,又要建立社會與環境長效發展的機制。如上述綠色設計在室內生態環境中的應用——“褐沙石工程”營造的一種以小見大,道法自然的設計理念即可體現。再如我們一衣帶水的領邦——日本,在綠色設計上的做法頗有成效。日本因為地少人多、資源匱乏,因而日本民眾形成了較強的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它體現在人們生活和設計的各個方面。日本設計師設計的產品通常外觀簡潔,不注重裝飾,但可持續發展是他們首要考慮的因素,逐漸發展成為他們常態的設計思維。在設計實踐中,對材料的選擇和開發,均以不污染環境,易于回收再利用的材料為首選。這種綠色和可持續設計的理念,是日本國民從手工時代一直延續至今的結果[4]。
綠色設計的倡導者——美國的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Victor Papanek)認為“設計應該認真對待有限的地球資源的使用問題,并為保護地球的環境服務”。面對工業時代給地球帶來的環境惡化、資源減少等問題,設計師必須轉變觀念,以協調人、社會、環境的關系為首要任務。綠色設計這一宏觀的時代理念,是設計文化的整體思考,也是今后設計發展的趨勢之一。在室內設計中引入綠色設計的概念和方法,強調人——環境——自然的和諧相處,體現現代科技與傳統設計的結合,必將為室內設計行業帶來一場全新的“綠色革命”。同時,綠色設計與可持續設計相互影響、相互推動,共同創造著未來設計的美好發展。
[1]李穎.產品的綠色設計[J].藝術與設計,2009(11).
[2]孫亞婷.淺談綠色設計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和發展[J].藝術與設計,2009(12).
[3]徐如寧.裝飾材料與設計[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4]張西昌.手工造物的綠色意義[J].藝術與設計,2009(3).
TU972.12
A
1007-0125(2015)04-0178-02
李騰(1986-),女,湖北石首人,碩士,賀州學院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環境藝術設計。
2015年度廣西高校科學研究項目:數碼藝術在商業空間設計中的應用(項目編號:KYL2015LX492);2013年度賀州學院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鄉村建筑與景觀設計教學團隊研究成果(編號:hzxytd201309);2012年度賀州學院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2SKZX06)。